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形因子是众多自然因素中对土地利用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以清水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流域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流域地形图(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借助空间叠加分析,对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清水江流域有林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减少量约占流域总面积的6.7%;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因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因子等级的不同而不同;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1 500 m、坡度5°≤S25°的地区;海拔对建筑用地变化有显著影响,坡向对未利用地变化有显著影响,其他地形因子对各土地利用斑块类型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受同一地形因子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各地形因子的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徂徕山不同立地条件对25a刺槐人工林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海拔对树高、材积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坡向、坡度以及土壤厚度对刺槐树高、材积的影响显著,其中坡向和土壤厚度对刺槐的树高及材积影响极显著;坡度对刺槐胸径、冠幅的影响不显著,海拔、坡向以及土壤厚度对刺槐胸径、冠幅的影响极显著。在这其中土层厚度对生长量的影响最大,其树高、胸径、材积都远远大于其他样地。  相似文献   

3.
在顺昌县杉木人工林中,分别在不同坡度、坡位、坡向选取18块林分设置圆形样地,分别测定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径等,运用二元材积表法计算其材积,测算树冠体积、树冠率、树冠圆满度等因子,以比较分析不同地形因子对杉木树冠与材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坡(相对)、下坡、阳坡处的杉木人工林生长优于陡坡(相对)、上坡、阴坡。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带状采伐后毛竹更新效果以及影响恢复更新的关键因子,以带状采伐后翌年生毛竹纯林为对象,探讨土壤养分、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等对毛竹恢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样地株数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全碳是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原有林分平均高对新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影响显著,原有林分年龄均匀度直接影响新竹平均高,原有林分结构对新竹株数影响不显著。不同地形的新竹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差异不显著;新竹株数在不同地形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阴坡大于阳坡,缓坡大于陡坡;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和株数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养分、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了新竹胸径和竹高的大范围变异。改善带状采伐后翌年的新竹生长更新,可通过控制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张菲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3):78-79
该文以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材积生长的影响,按照实验区的地形特点、土壤状况和调查需要,确定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和土层厚度作为主要环境因子,运用Forstat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并对其进行了F检验。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度是华北落叶松林分材积生长的主导因子,华北落叶松的材积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随坡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利用ArcGIS 10.3对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提取,将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叠置分析,得到该地区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土地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多分布于这一地区;高海拔、大坡度的地形对林地、草地的变化影响较大;水域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缓地区,受坡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李玲  何方  吴楠  王文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73-16975
利用1995、2000年淮河上游山丘区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及数理统计方法,在各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的不同等级梯度上,分析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各地形因子的不同等级对土地利用变化分布特征的影响不同。低海拔、小坡度的地形对耕地、城乡居民用地的变化影响较大;高海拔、大坡度的地形对林地、草地的变化影响较大;坡向对各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大。另外,各地形因子对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秃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出高程、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因子,并与该流域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间大部分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向耕地转化;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缓坡和阳坡区域内,且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两者分布呈减少态势;林地在不同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级别皆有分布,但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斜坡和阴坡区域分布比例最大;水体、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1 200m和缓坡区域,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16a间(1985-2000年)秃尾河流域耕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内都有所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在大部分地形因子级别内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晋西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黄土区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该文选择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典型梁峁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域坡向、坡度、坡位3个地形因子分布图,并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克立格(Kriging)插值图叠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0~30 cm土层,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次序依次为坡向坡位坡度;在30~60 cm土层,其影响强弱顺序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 对主成分地形因子(坡向、坡度)的单因素分析得出:自土壤水分最高区域(坡向N337.50°)以顺时针方向,土壤水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至最低(坡向N202.50°(0~30?cm土层)、N191.25°(30~60?cm土层)),后增加的两次减增过程;土壤水分随坡度变化的幅度很小,随着坡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0°~10°)后减小的趋势(10°~40°).   相似文献   

10.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及分区统计,研究平和县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的关系,定量归因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和县整体植被呈改善趋势,近年来改善趋势有所趋缓;2)平和县现有植被覆盖度在高海拔、高坡度及半阳坡较高,随着海拔及坡度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在低海拔、低坡度及平地地区植被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在该地区改善也最明显;3)在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中,坡度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最强,海拔和坡度、坡度和坡向等不同因子叠加,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度较单一因子更强。随着时间变化,3种因子解释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对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砍伐杉木后形成的乳源木莲毛竹新林型的生长及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毛竹枝叶分布层次明显,乳源木莲位于林分上层,林分结构合理,物种多样性较高;乳源木莲在2002-2012年的10年间能够保持较高生长量,有利于培育乳源木莲大径材;3种混交处理中,2002--2012年不同密度乳源木莲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虽有差异,但差异较小;不同处理毛竹高径生长、产笋量和总产材量均存在差异,以RD处理、RC处理为好。乳源木莲毛竹混交林是拟自然更新的林型,能够改善林地土壤肥力,具有省工、适用、高效的经营特点,适宜在中亚热带林区高丘低山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土壤养分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对安徽头陀镇的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 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院不同毛竹林生长及其生产力差异明显,平均胸径10.02耀12.35 cm,立竹度0.28耀0.49,该区 的生产力属中等偏低,总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院垦复毛竹纯林(96.50 t/hm2)>竹阔混交林(81.39 t/hm2)>未垦复毛竹纯林 (78.17 t/hm2)。垦复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的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院竹杆>竹鞭>竹根>竹叶>竹枝;而未垦复毛竹 纯林为院竹杆>竹枝>竹鞭>竹根>竹叶。不同林分下,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 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中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毛竹林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存在 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平均胸径与0耀20 cm 土层有机质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立竹度仅与0耀20 cm 土层有机质呈正 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毛竹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自然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是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特殊的植被保护类型。研究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可正确认识近自然毛竹纯林地上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近自然毛竹纯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 m × 100 m),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毛竹坐标(x,y,z),采用8邻域边缘校正方法,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秆龄混交度3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状态的毛竹纯林活立竹、枯死竹和整个毛竹林的角尺度均值分别为0.554,0.556和0.553,均为聚集分布;活立竹的平均大小比数为0.511,表明参照竹和相邻竹在胸径因子上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相当;整个毛竹林的秆龄混交度均值为0.713,接近于强度混交,表明毛竹林具有秆龄多样性和较高的秆龄相互隔离程度。图6表1参28  相似文献   

14.
南方山地红壤区杉木毛竹复层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杉木毛竹复层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表明:杉木密度为870株/hm2的杉木毛竹复层林分涵养水源能力最强,林冠层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多5.02t/hm2,比毛竹纯林多1.44t/hm2;地上部分总持水量18.68t/hm2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分别增加6.13t/hm2、0.55t/hm2;土壤贮水量150.26t/hm2,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其它混交林都大;渗透速度的初渗值达29.43mm/min,稳渗值达18.32mm/min,分别是杉木纯林1.9倍、1.8倍。  相似文献   

15.
章建红  李玉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71-5673
根据山地毛竹笋用林喷灌系统建设的特点及对灌水系统的要求,介绍了毛竹笋用林喷灌系统的组成、设计方法及步骤,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自然改造的马尾松林分竞争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揭示马尾松人工近自然改造作业下树种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近自然改造林分内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以期为营造近自然混交林和人工林近自然作业法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基于广西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马尾松近自然5种改造实验林20个固定样地的2014年复测数据(A1~A4:不同采伐强度补植树种的改造混交林,A5:未改造马尾松对照纯林,每种改造模式各4个固定样地),利用Voronoi图确定了林木的生长空间和竞争邻木,运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对改造混交林总体竞争强度、改造混交林和对照纯林中马尾松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1)改造混交林中马尾松和主要补植树种竞争排序为:红锥灰木莲大叶栎马尾松香梓楠格木,不同改造模式平均竞争指数排序为:A1A3A4A2。2)改造混交林对象木马尾松共计212株,其他竞争木336株;对照纯林马尾松共计190株。对照马尾松纯林竞争指数为359.51,远大于改造混交林中马尾松竞争指数(166.98),适当强度的采伐有效地降低了林分内马尾松的竞争压力,马尾松纯林中只存在种内竞争,改造混交林中马尾松种内竞争指数大于种间,各占54.65%和45.35%。3)混交林与纯林中马尾松种内竞争差异显著,竞争指数随胸径增大而逐渐减小;各径级内平均竞争指数,改造混交林均小于对照纯林。4)速生树种对马尾松最先产生种间竞争压力,马尾松与主要竞争木竞争关系(CI1)排序为:大叶栎灰木莲红锥香梓楠鸭脚木山油麻安息香格木黄毛榕,改造混交林各模式间马尾松种间竞争差异不显著。5)马尾松竞争指数随胸径的增大不断变小,改造混交林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以及对照纯林总竞争指数与马尾松胸径分别符合幂函数、双曲线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关系;当马尾松胸径大于25 cm时,混交林与纯林内马尾松受到的竞争压力均逐渐减小趋于平缓;小于25 cm时,马尾松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通过分析马尾松近自然改造林分内树种竞争关系可知,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人工纯林改造利用有效的干扰木采伐和合理的树种补植,能够有效降低马尾松的竞争压力,同时促进补植树种的生长和天然更新,引导林分的正向演替,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证明了近自然改造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毛竹扩鞭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扩鞭试验表明,采用土壤管理措施(锄草松土、深翻垦复、竹蔸施肥及其组合),可起到促进扩鞭成林的作用;锄草松土与深翻垦复(尤其是深翻垦复)使单鞭变短,鞭段数增加,萌动竹笋多,新竹株数多,退笋率高;竹蔸施肥能促进竹鞭的长度生长,有利于新鞭、新竹的扩展,降低退笋率,它们的组合措施则效果更佳。生长上可根据实际要求选择扩鞭促控措施,以生态培育的方法实现木森林最高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施用不同型号的ABT生长剂对毛竹笋材两用林的发笋率、笋产量和新竹产量的不同影响,选择最佳ABT剂型或组合。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40mg·L-1的ABT4号和ABT5号混合使用对竹笋与竹材的产量提高为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发笋率提高了285%,笋产量提高了292%,新竹竹材产量提高了300%。在笋材两用林中施用ABT生长剂,竹笋与竹材的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加。表3参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施用不同型号的ABT 生长剂对毛竹笋材两用林的发笋率、笋产量和新竹产量的不同影响, 选择最佳ABT 剂型或组合。结果表明, 质量浓度为40 mgL-1的ABT 4 号和ABT 5 号混合使用对竹笋与竹材的产量提高为最佳, 与对照组相比, 发笋率提高了28.5 %, 笋产量提高了29.2 %, 新竹竹材产量提高了30.0 %。在笋材两用林中施用ABT 生长剂, 竹笋与竹材的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加。表3 参1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毛竹竹笋到幼竹生长过程对光的需求,通过对野外毛竹林样地内竹笋设置笋尖透光、全遮光2种处理,以全自然光作对照,动态测定了各处理下毛竹幼竹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对毛竹幼竹成竹过程有显著差异,笋尖透光处理的毛竹生长最好,株高、胸径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99%和2.43%。从动态生长看,毛竹株高从3月份到4月底,增长相对缓慢,5月份开始,增长明显加快,到5月下旬至6月初增长平缓,毛竹的生长过程基本结束。而毛竹胸径从4月底开始,迅速增加,到5月中旬达到稳定不变,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毛竹胸径的大小几乎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取决于竹笋的大小。但其生长过程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适当遮光有助于提前进入胸径生长。3种立地条件下,表现的趋势基本一致。这对解释毛竹幼竹在林下迅速进入林冠层而似乎不依赖较强光照强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有利于分析毛竹成功扩张到周边森林群落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