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饲养奶牛品种应以纯种荷斯坦奶牛、澳牛为主,预期产奶量在6000kg/年以上。整体牛群结构最佳比例为:泌乳母牛占总数60%,头胎受孕母牛占12%,1~2岁的后备母牛占15%,1岁以下犊母牛占13%,每年泌乳母牛更新不少于15%~20%。  相似文献   

2.
满红 《江西饲料》2009,(4):43-43
母牛泌乳阶段泌乳倾向较强,与泌乳有关的激素如甲状腺素、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衡。母牛的产奶量迅速达到产奶高峰并维持一段时间。母牛产后30~50d达到产奶高峰,产奶量占全期产奶量的40%~45%,是发挥奶牛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1发病原因 泌乳前期母牛对钙需要量增加,加之母牛产犊后大量泌乳,使血糖和血钙在血液中的含量急剧下降,造成钙、磷比例严重失调且新陈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一)发病情况2010年春,新兴村周家沟屯养牛户中的成年母牛陆续出现起卧困难、四肢乏力、行动迟缓、状似瘸行等表现,妊娠母牛和产后母牛发病居多,其中产后泌乳母牛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发病情况2010年春,新兴村周家沟屯养牛户中的成年母牛陆续出现起卧困难、四肢乏力、行动迟缓、状似瘸行等表现,妊娠母牛和产后母牛发病居多,其中产后泌乳母牛表现  相似文献   

6.
提高母牛情期受胎率是发展乳牛业的关键。当今人工授精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存在着受胎率提不高的问题。据报道,用增加饲料改善奶牛营养来提高母牛发情率和受胎率。效果不够理想。目前泌乳母牛的情期受胎率在50%左右。因泌乳母牛在生殖生理上除受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环境因素影响外,又受泌乳激素的干扰,所以想要提高受胎率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7.
酮尿症多发于妊娠后期和泌乳盛期的高产奶牛。据傅尚杰等(1983)报道,干乳期母牛酮尿症发病率为14.75%,且多发生于临产肥胖母牛。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障碍,使尿中酮体含量增高,是严重危害临产母牛健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乳房炎是指乳腺间叶结缔组织或乳腺体发炎,或两者同时发炎,是泌乳母牛常发病之一。一般发病率在20%.60%,它不仅影响产奶量,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乳的品质。危及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叙述了笔者于1984—1987年采用青海乳房炎诊断液Ⅰ、Ⅱ和兰州乳房炎诊断液,对西宁、互助、尖扎、贵南等地的各类泌乳母牛1064头进行了隐性乳房炎调查。结果查明,泌乳母牛的头患病率和乳区患病率分别为38.64%和19.02%;各类泌乳母牛中以黑白花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患病率最高,牦牛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与每天8~13.5小时光照的短日照比较,每天16小时的长日照(照度约为1001ux)可使未去势成熟期前后的荷斯坦青年母牛和公牛生长增加10%~17%;使成熟前和成熟后青年母牛乳腺上皮细胞增生分别增加68%和35%;使泌乳母牛产乳量增加6%~10%。长日照还减少生长青年母牛胴体脂肪的增加,促进泌乳母牛增加采食量。适当控制光照与黑暗时间比例可增加牛的肉奶产量。  相似文献   

11.
北爱尔兰农业研究委员会Hillsborough等研究青年母牛后期的营养需要和管理体制对以后的泌乳性能、繁殖能力、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后备青年母牛长成体重为620kg的产犊牛,其头胎的泌乳比那些体重为540kg的奶牛的产奶量提高11%,并且体重为540kg的牛的头期泌乳掉膘严重,且产犊间隔时间也较长。另外,小母牛的饲养体制、  相似文献   

12.
1991年8月27日到9月24日,奶牛流行热病在我场蔓延了29天。全场先后共有11头成年母发病(犊牛、育成年、青年牛未见感染),占成年母牛总数的12%,经过治疗全部病愈,且泌乳量大部分回升到原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乳腺炎是母牛养殖过程中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不仅会影响产后泌乳高峰期母牛泌乳性能的充分表现,而且会导致泌乳母牛丧失泌乳能力。文章以母牛乳腺炎为入手点,阐释概述了母牛乳腺炎的发生原因,解析了母牛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几点母牛乳腺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报告分析50头怀胎奶牛用乳炎康实施干奶,于产犊后的第3天,观察泌乳母牛乳房保护情况。发现泌乳母牛产后(隐性乳腺炎阴性率)乳区保护率为91%,临床乳腺炎的保护率为84%。  相似文献   

15.
奶牛在生长发育、妊娠、生产和泌乳等不同生理时期,其营养需求、消化代谢都有所不同。根据奶牛不同生理时期可划分为犊牛、后备牛、干奶期、围产期、泌乳早期、泌乳盛期和泌乳后期等几个阶段。 围产期是指产前21 d到产后15 d。这一时期是根据奶牛阶段饲养理论和实践划分的。围产期的饲养管理是泌乳、繁殖再生产的关键,因为它是奶牛生产和泌乳最重要时期,无论是内分泌,还是营养代谢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由于成年奶牛70%~80%发病及死亡在围产期,因此,围产期又被称为“病理期”。搞好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不但关系奶牛健康和本胎产奶量,甚至影响终生繁殖再生产能力,决定着奶牛生产水平和牛场经济效益。 1 围产前期饲养技术 围产期子宫内容物(胎儿、胎衣、胎水)重量猛增,母牛的代谢强度增加,同时母牛因分娩临近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还为泌乳做准备。营养物质要求浓度加大。日粮中干物质应为体重的3%,粗蛋白比维持需要量增加30%,Ca含量为80~90g,P含量为35~45g。粗精饲料干物质比应由65∶35提高到60  相似文献   

16.
奶牛产后腹泻是我县奶牛养殖的常发病之一。截止2008年底,我县的奶牛存栏达12000多头。据统计,这种病约占产犊母牛的20%左右,多发生于年老体弱、双胎和胎衣不下的牛,且病期较长,严重影响泌乳和母牛产后元气的恢复及犊牛的哺育。因此,寻求该病的高效疗法并迅速提高产奶量,是奶牛养殖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干奶期是指从停止挤奶到产犊前15d的经产母牛。泌乳牛经过长时间的泌乳,体内已消耗很多养分,因此,需要一定的干奶时间补偿体内消耗的营养,保证胎儿的良好发育,并使母牛体内蓄积营养物质,给下一个泌乳创造条件,打好基础。母牛干奶期一般在临产前两个月。干奶期长短,主要决定于母牛营养与建康状况,体质好的可干奶一个半月,差的可延长到二个月以上。试验表明,无干奶期连续挤奶的牛比有干奶期的牛,在同样饲养条件下,第二胎产奶量下降25%,第三胎则下降38%,且随着胎次的增加,不干奶牛产奶量下降的趋势更大。所以,泌乳牛干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肥母牛综合征也称为牛妊娠毒血症、牛脂肪肝病、肥胖牛酮病或母牛卧倒不起综合征,是由于母牛在泌乳末期或干乳期过度摄取高能日粮,牛只过度肥胖而引起的伴有消化、代谢、生殖等机能紊乱的综合征。1流行病学及病因本病主要发生于各种年龄的产犊母牛。产奶量愈高,发病愈多,各胎次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泌乳高峰期母牛泌乳倾向较强,与泌乳有关的激素,如甲状腺素、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衡。母牛的产奶量迅速达到产奶高峰并维持一段时间。母牛产后30-50d达到产奶高峰,产奶量占全期  相似文献   

20.
针对2002年以来发生在奶牛小区40例瘤胃酸中毒病牛,分别在致死率、临床病症、发病率与月份、胎次、泌乳状况及饲料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其结果如下。1发病特点5年间共有40例被确诊为瘤胃酸中毒,发病率为3%,其中泌乳母牛39例,为发病数的97.5%,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