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2.
对虾的聚缩虫病是对虾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池中的对虾绝大部分感染,如不及时防治,甚至会引起感染细菌病,继而发生死亡。 一、病原体 对虾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  相似文献   

3.
对虾的聚缩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对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进  相似文献   

4.
聚缩虫病已成为中国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数日内便可使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若不及时治疗,育苗就会失败。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一些对虾育苗期间聚缩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河蟹育苗期间幼体聚缩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聚缩虫病是河蟹育苗期间对幼体危害性较大,并且经常发生的一种疾病。对其防治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体的存活和苗种质量的好坏。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在多年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防治措施、做法和经验教训,从对病原体的认识、发病过程、危害情况、发病时的症状及病变、发病诱发因素和防治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虾、蟹纤毛虫病是虾、蟹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疾病,危害海、淡水中养殖的各种虾、蟹的卵、幼体和成体,其中尤以对虾、蟹的幼体危害为大。少量寄生时一般危害不大;但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技水量少时,该虫大量繁殖,充满鳃、附肢及体表各处,在水中溶氧低时,可引起大批死亡,残存的商品价值也大大降低。引起纤毛虫病的病原体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累枝虫。少量寄生时,外表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大量寄生时,病虾外观鳃区呈黄色或灰黑色;虾蟹的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将病置提起肘,附肢吊垂,螫足不…  相似文献   

7.
陈淑玲 《齐鲁渔业》2006,23(3):46-46
固着类纤毛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钟虫等。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都是群体生活,柄呈树枝状分枝。聚缩虫伸缩时整个群体一致伸缩,独缩虫群体中各个体单独伸缩,累枝虫不能伸缩,钟虫不成群体,伸缩时呈弹簧状。固着类纤毛虫病、壳吸管虫病及莲蓬虫病在育苗期间多发生在中、后期,以5月下旬较为严重;在养成期间,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即7月下旬至9月中旬;越冬亲虾有时也患此病,但一般不严重。虫体少量固着时, 肉眼看不出症状,危害也不严重。虫体大量固着时,患病幼体肉眼可见体表有绒毛状物,行动迟缓,摄食困难, 重者停止发育和蜕皮,最终死亡。镜检时可见幼体体表或附肢上附生着大量虫体,患病成体可见虫体布满对虾  相似文献   

8.
沈亚林  郑国兴 《海洋渔业》1991,13(4):155-158
<正> 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尤其在高密度精养的情况下,聚缩虫(Zoothamnium sp)对发展生产的危害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聚缩虫是对虾养殖中最为常见的原生动物,无论是在对虾育苗还是在对虾养成过程中,常常由于聚缩虫的大量繁殖,使其附着在对虾的鳃和体表上,影响对虾水流交换、游泳能力。病虾往往食欲下降,生长缓慢,蜕皮困难,严重时甚至缺氧、窒息死亡,使生产蒙受重大损失。为此,我们从生物学角度探讨聚缩虫,目的在  相似文献   

9.
对虾育苗期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克行 《齐鲁渔业》2000,17(1):43-45
1防病的原理 对虾幼体疾病的来源一是垂直传播,即病原体通过母体的卵子传到子代,如已得到证实的有一种球状病毒、一种短杆状病毒、支原体等;二是母体所带之病原体经排泄物、卵液等排入水中,这些病原体再侵染卵子或幼体,而使幼体发病;三是育苗环境中的病原体,如池壁、育苗工具和育苗用水中的病原体或带病生物所带之病原体,感染卵及幼体,如多种细菌病、真菌病、白斑杆状病毒病等等;四是病原体通过饵料或饵料生物传到幼体,如已查明卤虫就携带立克次小体,多种小甲壳类可携带白斑病病毒,这些生物被幼体或幼虾摄食后会被感染。因此…  相似文献   

10.
纤毛虫病是对虾养殖中严重疾病之一,此病一旦暴发将直接影响对虾的摄食、脱壳和生长,是目前病毒和细菌性疾病以外主要的对虾病害。纤毛虫属原生动物,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型虫、累枝虫等数种,隶属缘纤毛目,固着亚目。  相似文献   

11.
马殿荣  朱励华 《海洋渔业》1991,13(5):205-206
<正> 聚缩虫病害是中国对虾养殖明间常见的病害之一,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特别是常与丝状细菌和藻类同时附着,影响对虾鳃丝的气体交换,个体消瘦,甚至发生死亡。该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重视,如 Johnson(1973)和 Lightner(1977)曾提出福尔马林能有效地治疗对虾聚缩虫病,国内报道的有用0.5~1 ppm 的新洁尔灭与5~10ppm 的高锰酸钾混合用可杀灭聚缩虫以及用茶粕5ppm 促使对虾脱皮以达到除去聚缩虫之目的等等。我们曾选用福尔马林等药物试验,经多次筛选认为一些药虽  相似文献   

12.
<正> 聚缩虫(zoothamnium)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病是河蟹溞状幼体期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治疗不及时,会给河蟹育苗带来很大危害。1989年,本场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3~5日龄的第Ⅰ、Ⅱ期溞状幼体发生了严重的聚缩虫病,我们采用甲醛和新洁尔灭治疗该病效果较好。一、病症聚缩虫成树枝状,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等处,附肢上未见有寄生现象。一般情况下,感染强度为1~5个,被感染的溞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瘦  相似文献   

13.
聚缩虫病害是养殖对虾中常见病害之一,70年代外国专家就提出用福尔马林能有效地防治对虾聚缩虫病,国内也有许多资料介绍这方面的防治技术,但多属于药物对聚缩虫和对养殖对虾毒性方面的论述。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虾塘进行综合性地开发利用,普遍混养贝类,因此如何筛选虾、贝混养塘防治聚缩虫病害的有效药物这是需进一步试验研究的新课题。我们曾选  相似文献   

14.
对虾的鳃病是由几种病害侵袭引起的综合症,其中任何一种病害都可导致对虾的死亡。病原学论证表明,导致对虾鳃病包括一种属于镰刀菌(Fusarium)的半知菌,至少两种类型的环纤毛虫(聚缩虫Zoothammium sp.和瓶体虫Lagenophrys sp.),以及一种外形类似毛状白丝菌(Leucothrix mucor)的丝状细菌。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聚缩虫附着病是由原生动物门缘毛目中的聚缩虫和单缩虫寄生于幼体的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疾病。聚缩虫和单缩虫体形相似,柄分枝,于每小技的末端着生一个个体,分枝多的如一棵树,形成一个很大的群体。聚缩虫柄内有肌丝,且肌丝在分枝地方相连,一旦受刺激,整个群体迅速收缩,而单缩虫柄内肌丝在分校处不相连,受刺激时,只有受到刺激的个体才会收缩。此病在河蟹育苗过程中极易发生,尤其在ZⅡ~ZⅣ期,聚缩虫在幼体上大量繁生,形成很大的群体,严重者可超过切体自身大小的2—3倍,使幼体浮于水面似白絮状,严重增加了幼体的自担…  相似文献   

16.
聚缩虫病是在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附着生物病害,发病率高,几乎养虾场都有发生,尤以每年7~10月份为多。其危害在于:当聚缩虫大量附着于虾鳃和体表时,会妨碍对虾的呼吸、游泳、觅食和蜕壳机能,严重的还会导致对虾的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一、发病症状此病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单缩虫、祟枝虫和钟形虫等)附在对虾鳃丝、体表、附肢等引起。发病初期,对虾体表长有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虾蟹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钟形虫、累枝虫和聚缩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污物、丝状藻。  相似文献   

18.
河蟹的疾病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聚缩虫病病症: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以及额部和鳃上都可附着聚缩虫。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强度小、发病时间在5—7月份。池塘生态较差;养殖密度较大,长期不换水是此病的诱因。防治:(1)在放蟹种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平时注意注、换水;合理投饲、及时清除残饵。 (2)已经附着感染病原体的可用0.25~0.6ppm的Cuso_4全池泼洒。但注意鱼蟹混养池中忌用。 (3)河蟹蜕壳后,彻底换水。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防治中国对虾聚缩虫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对虾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中国对虾疾病的发生已成为发展养殖的“瓶颈”之一。病害防治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在实际生产中,胡乱用药,用禁药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如何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此病迫在眉睫。本文就中草药对中国对虾感染聚缩虫的治疗效果作了初步研究,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对虾的聚缩虫病是对虾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池中的对虾绝大部分感染,如不及时防治,甚至会引起感染细菌病,继而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20.
在河蟹育苗中常见早期溞状幼体(ZⅠ、ZⅡ)被聚缩虫(Zoothamniumsp)寄生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造成突发性死亡。作者用孔雀绿、制霉素、氯霉素、高锰酸钾等药物对聚缩虫进行杀灭试验,结果显示以孔雀绿和制霉素的杀虫效果最好。但从早期 状幼体的病害防治效果来看,由于越冬亲蟹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因此作者强调防治工作必须从亲蟹暂养时做起,立足于早防早治;且以多种药物综合性措施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