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根系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动态特征能够反映人工草地植物利用土壤资源的效率和群落恢复演替的程度。本研究以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5、6、9和13年)人工草地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根管”技术,连续两个生长季(2015年5-9月和2016年5-9月)探究了4个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根系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在建植5~9年呈下降趋势,建植9~13年显著上升;土壤理化性质呈“N”字型变化,不同建植年限间差异显著;随建植年限增加,根系寿命、累积生产量和累积死亡量均波动上升,根系的生长和死亡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根系平均现存量随建植年限增加持续增加,建植6~9年趋于深层化;根系生产量、死亡量和现存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6月为生长高峰期,7月为现存量高峰期,8月为死亡高峰期,建植9年人工草地根系正生长高峰期迟于其他建植年限;建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直接影响根系寿命,其余环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速效养分或地上生物量间接影响根系现存量。综上所述,建植人工草地能够增加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根系现存量的增加,建植6~9年人工草地的二次退化现象只是暂时性过渡阶段,可在此阶段制定合理的人工管理措施来保证土壤养分的稳定输入,加快群落正向演替的进程,从而提高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和恢复力。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了探索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cv.Qinghai)栽培草地群落植被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趋势,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栽培草地群落盖度、植株高度、地上植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建植年限草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不同建植年限栽培草地之间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长9年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均比2年草地的高,且2年和9年的草地各土壤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9年比2年草地各土层土壤容重增加0.03~0.33 g/cm3 。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寒地区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在人工草地演替中的生态作用,揭示其对人工草地植被与土壤养分恢复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选择在青海省玛沁县5个建植年限(18,14,11,4,和1年)的人工草地,调查各年限草地中BSCs的分布情况,以及BSCs的特征与植被分布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中BSCs的类型、盖度、厚度各不相同,较长建植年限人工草地中BSCs的多样性大、种类多,主要包括苔藓、地衣以及藻类,而建植年限短的人工草地中仅分布少量的苔藓,但厚度较大。BSCs盖度与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植被平均高度以及0~10 cm地下生物量显著负相关(P<0.05)。BSCs能调节pH,对累积土壤养分有明显作用,能显著增加建植年限长(14和18年)的人工草地中表层(0~5 cm)土壤速效养分以及建植年限短(1和4年)的人工草地中的全效养分含量(P<0.05);在建植年限短的草地中,BSCs可减小(P<0.05)土壤粒径,增加(P<0.05)土壤细颗粒(细砂粒、黏粉粒)含量。本研究揭示,建立人工草地有利于增加BSCs盖度、厚度以及多样性,同时BSCs对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和土壤结构和养分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高寒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群落垂直结构和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草地建植时间的延长,人工草地群落垂穗披碱草高度异质性逐渐减小.(2) 不同建植期(1999、1998、1997年建植)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和群落平均地上生物量均主要分布在0 ~20cm冠层中,约占平均地上生物量的61.03%、90.64%、84.55%和67.47%、92.54%、86.08%.(3) 不同建植期 (1999、1998、1997年建植)人工草地群落平均地下生物量均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中,约占地下总生物量的85.97%、81.73%和78.47%.(4) 建植的人工草地如果其组分单一,即物种的丰富度很低时,均匀度增加,物种对环境资源的竞争力和利用率提高,导致土壤资源库中某些营养成分缺乏,草地群落初级生产力因此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巴尔鲁克山地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植2~4年旱作混播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各类群所占比例、地下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建植年限的延长,人工草地上生物量动态总体呈"慢(初期)-快(中期)-慢(后期)"的"S"型变化模式,地上生物量逐年增加;草地群落中,禾本科草替代豆科草的速率逐渐加快;垂直分布上,0~30cm地下生物总量逐年增加。地上、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择青海省玛沁县不同建植年限高寒人工草地(18,14,11,4和1年),通过调查人工草地表层(0~5cm)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旨在探讨高寒地区人工草地不同建植年限对表层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以及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长,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OTUs数量逐渐增加,但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Simpson指数外)均显著大于真核微生物(P0.05)。各年限人工草地原核优势微生物种类相同,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真核优势微生物种类也相同,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Knufia属,且各建植年限间优势微生物丰度有较大差异。分析人工草地植被特征与微生物关系发现:原核微生物OTUs数量与植被多样性关系密切(P0.01),真核微生物OTUs数量与植被总盖度、生物土壤结皮(BSCs)盖度极显著相关(P0.01);真核优势微生物丰度与部分植被特征如植被多样性指数等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因此,人工草地的恢复演替有利于促进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但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源区建植3年、7年、16年和20年的高寒混播禾本科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草地土壤和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建植年限的响应,对比植物群落和不同功能群碳、氮、磷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养分的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人工草地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碳含量、氮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总体上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磷含量和碳氮比分别呈现出升高、降低、再升高和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特征,建植7年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最高。总体上,人工草地植物碳含量、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按照禾本科植物>植物群落>杂类草的顺序依次递减,氮含量和磷含量则表现为杂类草>植物群落>禾本科植物。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和杂类草除碳氮比以外的其余指标均有着相似的变化特征,而禾本科植物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变化特征与植物群落和杂类草相比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不论在群落尺度还是功能群尺度,植物氮磷比均在8.0以下,表明人工草地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氮限制。内稳性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植物群落和禾本科植物的氮含量和氮磷比表现为绝对稳...  相似文献   

8.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草地土壤质量或健康状况起指示作用。为了查明青藏高原地区建植不同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在川西北红原县境内选取建植期为3和5年的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苜蓿3种多年生单播人工草地作为研究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样地。2018年7和10月,采集各样地0~15 cm的土样并利用Tullgren法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结果表明:1)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牧草样地间存在差异,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是盖头甲螨属、板蒲螨属和长角毛蚊科等;在建植期为3年时,各样地间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建植期为5年时,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天然草地和苜蓿样地中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显著高于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样地(P0.05);此外,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在不同样地间也存在差异;2)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样地显著降低(P0.05),在苜蓿样地呈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均低于天然草地;3)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C/N和N/P;此外,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类群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群落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上建植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牧草种类而异并随建植年限变化。建议对高寒地区建植期达到4年的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和苜蓿单播人工草地进行改造,以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促进草地生态功能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9.
在祁连山区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了2012~2016年在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利用根茎型青海草地早熟禾建植的人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草地植被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栽培草地群落盖度、植株高度、地上植物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P 0. 05),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土壤含水量和容重也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建植人工草地不仅是恢复极度退化高寒草地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家畜重要的饲草来源,然而人工草地退化、使用年限较短也成为高寒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亟需注意的问题。本研究以5个草种的单播草地和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建植年限个草地植被特征及草场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青海草地早熟禾作为根茎型草种,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植被高度虽逐年降低,但植被盖度则保持较高的水平。相同管理水平下,不具根茎繁殖的麦宾草、垂穗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单播人工草地植被高度和盖度均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混播人工草地由于兼顾了上繁草和下繁草的搭配,其群落发育也趋于稳定,植被盖度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扁穗牛鞭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测定在2年内不施肥条件下扁穗牛鞭草栽种地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研究与探讨了栽植扁穗牛鞭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理化性质随栽植时间增加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物理性质方面:容重增加,最大变化幅度为17.44%,总孔隙度降低,变化幅度18.38%,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及土壤持水量变化不显著;化学性质方面:有机碳和全量养分差异不显著,速效养分变化达显著水平。2)底层土的理化性质随栽植时间增加差异不显著。经综合分析,随栽植时间的增加,土壤整体透气性能和供肥能力下降,土壤肥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北部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1~30年的群落演替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等原因,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普遍偏低,最高鲜草产量为4 000~5 000 kg/hm2,而且生长盛期持续时间较为短暂,最多不超过6年。建议对紫花苜蓿草地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比如中耕除草与施肥,改善苜蓿种群的基质条件、缓解种群竞争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人工草地的使用寿命。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显著加快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经过10年时间紫花苜蓿草地即可以演替到该地区的稳定草原群落———长芒草群落。豆科、菊科与禾本科3大科植物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这三大科植物的种数合计占相应演替阶段出现植物种数的54.5%~78.6%。茵陈蒿、草木樨状黄芪与达乌里胡枝子作为长芒草群落的主要伴生植物,反映了研究区干旱的气候条件与贫瘠的土壤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三种人工草地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及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月  吴鹏飞  魏雪 《草业学报》2020,29(5):21-32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草地土壤质量或健康状况起指示作用。为了查明青藏高原地区建植不同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在川西北红原县境内选取建植期为3和5年的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苜蓿3种多年生单播人工草地作为研究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样地。2018年7和10月,采集各样地0~15 cm的土样并利用Tullgren法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结果表明:1)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牧草样地间存在差异,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是盖头甲螨属、板蒲螨属和长角毛蚊科等;在建植期为3年时,各样地间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建植期为5年时,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天然草地和苜蓿样地中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显著高于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样地(P<0.05);此外,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在不同样地间也存在差异;2)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样地显著降低(P<0.05),在苜蓿样地呈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均低于天然草地;3)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C/N和N/P;此外,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类群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群落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上建植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牧草种类而异并随建植年限变化。建议对高寒地区建植期达到4年的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和苜蓿单播人工草地进行改造,以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促进草地生态功能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指示着草地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的天然草地(NG)、沙化草地(DG)、草本人工恢复草地(AG)和灌木人工恢复草地(AS)4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变化,结合植被和土壤属性剖析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演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草地沙化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量和α多样性,人工植被重建则促进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和α多样性的恢复,22年后基本达到未退化前的水平。草地沙化显著(P<0.05)增加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的相对丰度,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P<0.05);人工植被重建促进了优势细菌门逐渐向NG方向演变,22年后绝大部分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基本恢复到未退化之前的状态。然而,DG、AG和AS与NG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不高,而AG和AS的群落结构则高度相似。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绝大多数植被和土壤理化指标显著 (P<0.05)正相关,植被属性对其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10.0%)比土壤物理属性(6.3%)和化学属性(1.9%)更高,植被与土壤所有指标共解释了72.0%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表明植被和土壤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演变。因此,加强对植被和土壤的保护,防止草地退化,并对沙化草地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于保护和恢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选择利用灌木或草本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江源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有助于评价退化草地修复效果。本试验以天然草地和黑土滩作为对照,与建植5,12,19年的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氮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草地的建植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呈现为:天然草地 > 人工草地 > 黑土滩。冗余分析表明,0~1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的pH是影响不通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建植19年的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但还未达到恢复为天然草地的状态,应加强人工草地的养分添加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6.
霸王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为强旱生小灌木,是干旱荒漠区草地上的主要植物种,能形成稳定的霸王群落。霸王先开花后长叶,4月中旬产生花蕾,下旬开花,6月下旬籽粒成熟,种子发芽率为90%;在干旱荒漠区有苗成活后生长快,不易死亡,株丛寿命20年以上。霸王生长3~4年后进入壮龄期,开始大量结实。植株枝条被沙埋后,可从基部萌发新生枝条,并产生不定根。75%的根主要集中在40 cm土层内,霸王根向下到达土层,土壤储水被利用后,难以补偿时,根又向地表方向生长,这一研究结果证实强旱生霸王主要靠吸取地表水生存。霸王根系的这些优良特性,给它自身创造了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因而构成了其抗旱、耐寒、耐贫瘠、适应性强、速生、高产的特性。霸王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10.49%~12.68%,家畜喜食,是一种值得在干旱荒漠区推广种植的小灌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植方式和年限的响应,本试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生长年限的单播和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共识别出63个细菌门类和17个真菌门类,约有50%的真菌门未识别出来。已识别类群中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优势,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占优势。不同种植方式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草地和混播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高于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草地的。混播草地不同生长年限细菌和真菌无显著变化,单播草地土壤细菌随年限的增长逐渐减少。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受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破碎陡峭的地形地貌和严重缺乏的土壤资源,使得该地区的土壤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土壤是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途径,土壤分布的不均匀会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因此,选择重庆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0~15cm、15~25cm和25cm)草地的群落结构、物种分布和优势种生长状况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草地群落的优势种主要是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的草本植物,随生境土层厚度增加,群落的优势植物中逐渐有木本植物的出现,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也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越来越稳定;2)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生境土层厚度改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非禾本科植物,主要是菊科和豆科的物种数目和重要值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禾本科物种数目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重要值无明显变化;4)优势种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可见,随生境土层厚度增加,喀斯特草地的群落结构表现出越来越成熟和稳定的趋势,优势种的生长受到显著促进,但各科的优势度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羊草草原主要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羊草草原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以及在不同网孔网袋中的分解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凋落物以虎尾草分解速率最快, 在4和2 mm网袋中分解速率明显快于0.01 mm网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以革螨亚目,辐螨亚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长蝽科、啮虫科、土蝽科、山跳虫科、驼蝽科、等节跳虫科和管尾亚目为常见类群。 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不同类型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贡献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起到最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凋落物重量损失率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羊草草原凋落物的重量损失率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凋落物重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其他特征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