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道网合理密度公式中模数α修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林区道路网设计中马秋思原理推导的计算公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该公式中假定在理想条件得出模数与实际生产有很大差距。为此在考虑林道交叉角度系数;林道未伸入伐区尽头;林道偏正布设;林道弯曲;装车场设置位置等8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对林区道路网设计中应用马秋思原理推导的计算公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该公式中假定在理想条件得出的模数a与实际生产有很大差距。为此在考虑林道交叉角度系数;林道未伸入伐区尽头;林道偏正布设;林道弯曲;装车场设置位置等8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模数a进行了重新修正,修正后的值为7000~7625,是理想模数a值的2.8~3.06倍。采用修正后的模数,将使林道建设、资金使用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林道网络及其宽度是林业生产、交通和旅游的需求,在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林火巡护监测、应急救援,以及发生火灾时快速运送扑救人员和装备,阻隔森林火灾蔓延和发挥防火隔离功能。  方法  运用火灾动态仿真模拟软件PyroSim分别以坡度25°、35°、45°,风速1、2.5、4.5 m/s,林道宽度2、4.5、6 m构建云南松林微观山体模型,施加长12 m、宽1 m、热释放速率4.6 × 104 kW/m2的带状火源,模拟中等强度林火研究不同林道宽度的防火阻隔功能。  结果  林道宽度2 m无法满足防火隔离需求。林道宽度4.5 m的防火阻隔功能一般,当坡度超过35°、风速大于4.5 m/s时易失效。林道宽度6 m拥有较强的防火隔离功能,能较好阻隔中等强度的林火蔓延,可满足坡度小于45°、风速小于4.5 m/s的情况,当风速大于4.5 m/s时该林道宽度的隔离功能可能失效。中等强度的森林火灾火场中心温度在700 ~ 1 200 ℃左右,热释放功率可达3.0 × 105 ~ 9.0 × 105 kW,蔓延山坡10 m只需约1 min,可燃物燃烧速率60 s可达到40 kg/s以上。  结论  云南省云南松林区道路宽度建议设置为6 m,能够取得较好的防火效益。常年处于高风速,坡度大于45°,树种高大的林区建议增加林道宽度至8 ~ 10 m。此外本研究应用PyroSim建立火场模型仿真模拟林道阻火功能是可行的,可为林区道路建设的合理设计、确定林道密度和宽度的阻火功能指标与经济效益相适应的最大限度阈值、降低森林火灾破坏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量约束下伐区林道合理布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行伐区林道的合理布设,综合考虑与伐区林道有关的木材生产费用。营林保护费用及水土流失的效益损失,建立了伐区林道合理密度公式。并以水土流失量,坡度,坡长等地理信息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伐区林道合理布线模型。在研究实例的实验区域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东北和内蒙林区伐区常年林道与冻板道比例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伐区综合林道合理密度值只与伐区冬季作业条件有关,而与夏季作业条件无关;伐区常年林道和冻板道占综合林道的合理比重不仅与表征冬、夏季作业的自然条件参数、设备参数和作业人员参数有关,而且还与木材生产组织程度有关。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提高木材生产组织的优化程度,对于降低伐区作业费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林区道路干支线经济分界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林区道路网中的干线林道年运量大于支线林道年运量、干线林道的修建费比支线林道修建费高、干线林道运输费比支线林道运输费低的关系,用干线运输费的节省来补偿修建费的增加,推求干、支线林道的经济年运量。用经济年运量来划分道路等级,为道路规划、道路升级改造提供理论根据。通过分析可知,当回收期不变时,经济年运量随年利率增加而呈曲线上升;当年利率不变时,经济年运量随回收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山地林道网改造可行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图分析,选择山地林区典型的树状林道网配置进行山地林道改造可行性研究,建立精确计算林道网改造可行性数学模型,为林道网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脊防火林带透风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了湖南省双牌县山脊防火林带,其林冠层透风系数为0.4177-0.5273,接近林带透风系数的最佳值0.45-0.50,林带冠层中,中间林道的相对风速最低,林带中设计林道,有利于提高林带的防火效益,模拟提出了山脊防火林带透风系数和疏透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优势树种与地形空间关系格局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塔源林场优势树种与海拔、坡度和坡向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绘制了该林场优势树种按海拔、坡度和坡向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林分潜在生境和现实分布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优化树种结构、培育优质森林资源提供可视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火地塘林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选取华山松林小班的面积、坡度、坡向、海拔、地形指数、灌丛盖度、草本盖度、土层厚度、小班蓄积和优势木年龄10个调查因子作为输入变量,以小班分维数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了火地塘林区华山松景观格局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部分华山松景观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网络收敛效果理想,泛化能力强,为林区森林景观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毛白杨人工幼林施用N、P、K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沙地营造毛白杨人工幼林施肥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该土壤条件下,最佳施肥总量450kg/ha,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提高32.1%;最佳配比N∶P_2O_5∶K_2O=4∶3∶0.5;最佳施肥量与最佳配比二者组合的林木生长更快,材积比对照提高一倍.施肥增加了毛白杨叶子中叶绿素和N、P、K的含量,同时叶重、叶面积等也有所增加,因而促进了毛白杨生长.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芬兰森林资源开发,林权,管理体制和森林公路里程,密度等情况。并介绍了芬兰森林公路的标准。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道路路基路面结构及桥涵设计的一般情况和森林公路施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林道网合理养护年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各项与林道网养护年限有关费用的系统分析,建立了合理养护年限的决策模型. 模型的应用分析表明, 林道网的合理养护年限与林道修建费和经营的林种有关, 但与林道网密度无关; 合理养护年限至少为4a  相似文献   

14.
在田间肥料试验的基础上,应用肥料效应函数,研究确定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甘蔗最高产量及最大经济效益的施肥量,并进行施肥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最佳施氮量为337.6~351.0kg/ha;氮磷肥最佳配比为289.1~309.2,147.1~187.2kg/ha(N,P_2O_5);氮钾肥最佳配比为258.0~267.5,135.5~139.8kg/ha(N,K_2O)。在这种施肥量与配合量下,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林区高等级公路环境设计与美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旅游业的需要,林区公路应成为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文中阐述了林区高等级公路环境设计,美化,绿化等问题,并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线形及线形组合方面就公路美学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文在运材车速度与燃油消耗予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就运行时间与燃油消耗而言的林区公路最佳坡度,以及就燃油消耗而言的运材车最佳速度,从而为节约燃油,提高运材生产率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林区道路的设计与运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86年晚季选取秧田播种量,本田基本苗数和 N,P,K 施用量5个因子,采用旋转回归设计在莆田埭里等农科站对汕优63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净作用系数最大,而总粒数是通过主攻有效穗来实现的.(2)产量高于7.5t/ha 的栽培技术方案是每公顷稻田播种量240~265kg,本田基本苗数96.06~99.96×10~4;闽中南土壤肥力较高的稻田,每公顷施用 N,P,K 分别为131.25~141.75,54.75~57.00和84.00~92.25kg;中等肥力为159.45~164.25,72.60~88.05和108.45~121.05kg.1987年在莆田进行可行性论证,产量为6.87~7.74t/ha.  相似文献   

18.
根据刺槐和油松人工林59株解析木资料,分析林分密度效应随年龄变化特征,拟合了单株胸径生长模型和密度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随林龄增长,林木胸径生长与密度负相关系数增大,密度影响逐渐显著.但达一定林龄后,相关系数增幅变小,位于方山县阳坡刺槐林林龄为13 a,半阳坡为10a;位于吉县半阳坡刺槐林林龄为8a;位于方山县半阳坡和阴...  相似文献   

19.
靖宇山区中低产田春小麦合理施肥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最优回归设计311-B方案,在靖宇县白浆土中低产田上研究了春小麦合理施肥问题,提出了春小麦产量与化肥有效成份N、P_2、O_5、K_2O用量之间拟合度较高的二项回归方程,探讨了化肥最佳养分用量,最佳产量及化肥有效成份的单素效应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陕西省安塞县阳安沟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营建,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研究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对位配置优化模式各林种所占比例为:荒坡水土保持林27.4%、固坡林18.8%、沟头防护林15.0%、梁峁顶防护林13.8%、沟底防冲林12.6%、梯田地埂林6.2%、沟边固岸林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