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4.12-1995.1对龙陵县拟建中的小黑山、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其中的植被考察以线路调查为,样地调查为辅,该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有(1)灌丛:多变石栎、杜鹃灌丛、地檀香灌丛;(2)常绿阔叶林:多变石栎、马缨花苔藓矮林,多变石栎林,木果石栎林,截头石栎、尖齿木荷林;(3)竹林:空心箭竹林;(4)落叶阔叶林:旱冬瓜林;(5)暖性针叶林;华山松林,秃杉林,云南松林,杉木林。  相似文献   

2.
1994.12~1995.1 对龙陵县拟建中的小黑山、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其中的植被考察以线路调查为主,样地调查为辅。该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有(1)灌丛:多变石栎、杜鹃灌丛,地檀香灌丛;(2)常绿阔叶林:多变石栎、马樱花苔藓矮林,多变石栎林,木果石栎林,截头石砾、尖齿木荷林;(3)竹林:空心箭竹林;(4)落叶阔叶林:旱冬瓜林;(5)暖性针叶林:华山松林,秃杉林,云南松林,杉木林。  相似文献   

3.
通过87个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物群落有:栲林、木荷林、亮叶水青冈林、石栎林、华榛林、鹅掌楸林、桦木林、枫香林、华南五针松林、润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闽楠林、云山白兰林、三尖杉林、龙胜杜鹃林、映山红灌丛、竹林、马兰灌草丛等。植物群落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性分布:海拔1 2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 200~1 400 m之间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包括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 400~1 700 m之间为山顶矮林;海拔1 700 m以上为中山灌丛、草丛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4.
沈新华  丁发林 《林业调查规划》2021,46(2):106-109,113
采用样线、样地及植被分类等方法对兰坪县翠坪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植被类型丰富,植被保存较完整,共有3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和6个群系,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不明显,而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依据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分别阐述了云南松林、华山松云南油松林、毛曼青冈林、青冈杨桦林、白穗石栎林以及杜鹃灌丛的植被类型特征,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提出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开展科研监测,积极探索保护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监测法对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生境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主要为4个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和鳞腺杜鹃灌丛。4个生境中,硬叶柳灌丛内有41种植物,急尖长苞冷杉林内有33种植物,方枝柏林内有29种植物,鳞腺杜鹃灌丛内仅有17种植物。不同生境群落中长鞭红景天种群数量特征各异,重要值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4个生境群落中月平均气温排序为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平均湿度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光照强度排序是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不同生境土壤温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鳞腺杜鹃灌丛,而土壤湿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生境群落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湿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对长鞭红景天种群也有相应的影响,结合数据特征来看,鳞腺杜鹃灌丛是其最适生境。  相似文献   

6.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种群结构和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冈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本文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建德山区青冈林中主要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谝我青冈林中的优势种青冈,石栎的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倒J字型,为间歇型种群。  相似文献   

7.
对滇金丝猴栖息地60条样线和15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表明,箭竹是林下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处的主要群落有云南铁杉-卵叶杜鹃林,长苞冷杉-亮叶杜鹃林,白柯-假乳黄杜鹃林,西南桦-五裂枫林,黄背栎林,华山松-麻栎林等。栖息地内的多数箭竹是滇金丝猴夏季的主要食物种类之一,箭竹属植物资源对保护金丝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现地野外调查和采样测定方法,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研究了白龙江上游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呈5个主要垂直带谱、10种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以天然干热河谷灌丛最高,阔叶混交林次之,最低的为天然杜鹃—冷杉混交林和天然杜鹃灌丛;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干热河谷灌丛最高,杜鹃-冷杉混交林次之,冷杉-青杄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典型抽样法,对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的岷江冷杉原始林进行了分布以及种群特征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主要分布在湿润的阴坡或半阴坡,常形成多种群落类型,并能从海拔2 700 m的坡底连绵成片分布到海拔3 800 m的林线;主要有6类群落,分别为岷江冷杉-华西箭竹林、岷江冷杉-峨眉玉山竹林、岷江冷杉-冷箭竹林、岷江冷杉-大叶金顶杜鹃林、岷江冷杉-星毛杜鹃林和岷江冷杉-无柄杜鹃林。研究区岷江冷杉相同径级的树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却逐渐变矮,在海拔2 700 m、2 900 m、3 100 m和3 300 m的岷江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海拔3 600 m岷江冷杉种群属于稳定型的年龄结构;岷江冷杉林剧烈的种间竞争发生在森林底层或下层,海拔2 700 m~3 200 m间岷江冷杉种群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华西箭竹,海拔3 200 m~3 600 m的范围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大叶金顶杜鹃和无柄杜鹃,影响岷江冷杉种群繁殖与更新;岷江冷杉种群常遭受病虫兽害和风灾与雪灾,影响岷江冷杉种群生长发育和造成数量减小。  相似文献   

10.
对白龙江上游主要5种灌丛类型进行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均大于其它灌丛类型,臭樱(Maddenia hypoleuca)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性能最差;不同灌丛类型土壤的初渗率在3.68~44.13 mL/min,稳渗率在1.05~4.71 mL/min,总体上是杜鹃灌丛荚蒾(Viburnum dilatatum)灌丛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灌丛中华柳(Salix cathayana)灌丛臭樱灌丛;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入渗总量和孔隙度呈及显著正相关,和土壤密度呈及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海南中部山区什运乡小斑块分布次生林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方法,将海南中部山区什运乡区域内分布的小斑块次生林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毛叶青冈+香合欢+毛柿群系(Form.Cyclobalanopsis kerrii+Albiza odoratissima+Diospyros strigosa)、枫香+岭南山竹子+黄椿木姜群系(Form.Liquidambar formosana+Garcinia oblongifolia+Litsea variabilis)、黄牛木+九节+青梅群系(Form.Cratoxylumcochinchinense+Psychotria rubra+Vatica mangachapoi)、鸭脚木+木荷+短穗探柯群系(Form.Schefflera octophylla+Schimasaperba+Lithocarpus fenestratus)、长圆叶新木姜+南岛青冈群系(Form.Neolitsea oblongifolia+Cyclobalanopsis insularis)、黧蒴栲单优群系(Form.Castanopsis fissa)、黄叶树+皂帽花+美叶菜豆树群系(Form.Xanthophyllum hainanense+Dasymaschalontrichophorum+Radermachera frondosa)。DCA排序第1轴反映了群系自南向北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温度变化梯度,第2轴上呈现的环境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3种壳斗科树种苗木物候及其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壳斗科的大叶青冈、小叶青冈、榄叶石栎的种子采集、处理,种子千粒重,优良度及育苗方法进行了观测试验,对其苗木物侯、根系生长及苗高生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福建青冈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青冈群落中12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青冈、黄瑞木、多穗石栎、栲树是广生态位树种,笔罗子、甜槠、长圆叶鼠刺是狭生态位树种。福建青冈与各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比例的变化较大。福建青冈群落各种间的竞争并不十分剧烈,群落尚处于不稳定的演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千岛湖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及其景观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千岛湖常绿阔叶林组成树种的重要值,确定其主要建群树种为青冈、苦槠、石栋,并对其景观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采用植被样方法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研究。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原则,九龙山常绿阔叶林可划分为青冈林、拷林、石栎林、山矾林、润楠林、樟林6个群系组,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650m的沟谷和山坡上,其中海拔800m以上林相较好;从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是为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类型。  相似文献   

16.
石垟林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文成县石垟林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短尾柯、木荷和红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甜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虎皮楠种群为间隙型;亮叶水青冈、钩栗种群为衰退型,整个群落处于进展演替阶段;各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存在差异;群落中,各优势种群均出现了Ⅲ级小树个体数异常减少甚至缺失现象,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株洲市大京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组成成分、形成历史、发展趋势、物种多样性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演替有3大特点:①马尾松林附近保存有小面积常绿阔叶林和零星常绿阔叶树,马尾松林演替有充足的种源,而且演替速度较快;②其演替规律为由马尾松纯林演替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再演替到常绿阔叶林,一般不经过马尾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阶段;③首先侵入林地的常绿树为茹豆、石栎、黄瑞木、青冈栎等。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马尾松纯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立地条件较好、树种组成较丰富的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甚至高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栎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南省栎类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利用途径及开发利用策略进行研究。湖南省栎类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本省残存不多的天然阔叶林中的优势种,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传统上作为用材、淀粉资源、鞣料资源外,还可作为薪炭材、利用栓皮、培养菌菇、饲养柞蚕等;同时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诸多极为重要的生态效益。栎类在本省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和地域性特点,构成相对集中于湘东、湘南、湘西北山地一线,呈“马蹄形”分布的格局。由于常与其他树种混交,资源零星分散,且分布偏远,造成利用困难。对栎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将保护现有栎类资源,发挥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对资源丰富的重要商品原料可加大开发力度;对一些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栎类树种可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在开发利用模式上,要走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注重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将栎类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