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口灌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对中华鳖消化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口灌3种剂量的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0.2 g/kg, 1.0 g/kg, 2.0 g/kg)后中华鳖消化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每千克鳖体重口灌剂量为0.2 g、1.0 g和2.0 g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细菌数量变化有较大的区别,食道和胃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并不明显,而大肠中的细菌数量变化非常显著.用药后,大肠中的优势菌群构成并没有改变,但各优势菌群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肠杆菌(Enterobaoteriaceae)、气单胞菌(Aeromonas)和弧菌(Vibrio)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芽胞杆菌(Bacillus)升高;当用药剂量为1.0 g/kg和2.0 g/kg时,大肠中的细菌类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口灌3种剂量的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0.2g/kg,1.0g/kg,2.0g/kg)后中华鳖消化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每千克鳖体重口灌剂量为0.2g,1.0g和2.0g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细菌数量变化有较大的区别,食道和胃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并不明显,而大肠中的细菌数量变化非常显著。用药后,大肠中的优势菌群构成并没有改变,但各优势菌群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肠杆菌(Enterobaoteri-aceae),气单胞菌(Aeromonas)和弧菌(Vibrio)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芽胞杆菌(Bacillus)升高;当用药剂量为1.0g/kg和2.0g/kg时,大肠中的细菌类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CFU/g数量级,弧菌成为大菱鲆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本研究发现,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明显,并且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其中的Vibrio ichthyoenteri最终成为仔稚鱼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4.
水温(25±2)℃时,给体质量150~200g的草鱼分别口灌4种剂量(10、20、30、40mg/kg)的硫酸新霉素,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肠道和肌肉内的实时药物质量浓度,结合硫酸新霉素对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和草鱼单次口灌不同剂量的硫酸新霉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硫酸新霉素在肠道内的代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硫酸新霉素对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μg/mL,抗菌后效应为1h;按不同剂量口灌草鱼后,草鱼肠道内0~24h用药曲线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2.467、72.963、109.907、136.489;肠道内药物的最大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93、15.24、23.20、28.98;口灌剂量为40mg/kg的硫酸新霉素时,血药质量浓度达峰时间为2h,达峰质量浓度为3.833μg/mL。综合肠道0~24h用药曲线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肠道达峰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2个指标,确定硫酸新霉素对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草鱼肠炎病的给药方案为:每日给药1次,每次40mg/kg,连续给药3~5d,休药期为8d。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8±1)℃时,给体质量(82.72±3.65)g和(413.83±39.92)g的吉富罗非鱼口灌剂量12mg/kg的肉碱;另组中给(82.72±3.65)g的吉富罗非鱼口灌剂量12mg/kg和120mg/kg的肉碱,分别于口灌前(0h)和给药后0.083、0.13、0.20、0.25、0.33、0.5、1、2、4、8、12、24、36h和48h采样,数据用WinNonlin 5.2软件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分别研究了肉碱对不同规格吉富罗非鱼的药代动力学和肉碱剂量对吉富罗非鱼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口灌给药后,2个剂量组的达峰时间、清除率及平均滞留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12mg/kg剂量组的达峰浓度(82.28μmol/L)、药时曲线下面积(431.06h·μmol/L)显著高于120mg/kg剂量组的达峰浓度(21.27μmol/L)、药时曲线下面积(96.95h·μmol/L),说明药物剂量影响肉碱吸收。肉碱在(小规格罗非鱼体内的达峰浓度、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均随个体增大而变小,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L-肉碱在大规格罗非鱼体内的分布程度较小规格罗非鱼广泛,即大规格罗非鱼清除率低于小规格罗非鱼,小规格罗非鱼的平均滞留时间比大规格罗非鱼长。  相似文献   

6.
洛美沙星在鲤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测定方法研究洛美沙星在鲤鱼 (Cyprinuscarpio)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残留。洛美沙星以 2 0mg/kg体重单剂量口灌鲤鱼后 ,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 ,最低检测限为 0 0 5 μg/mL ,动力学模型符合开放性有吸收二室模型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 (Vd/F)、吸收半衰期 (tl/ 2kα)、分布半衰期 (t1/ 2α)以及消除半衰期 (t1/ 2 β)分别为 5 2 1L/kg、 0 31h、 1 0 2h、 2 0 0 3h ,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 110 92 μg·h/mL。以相同剂量单次口灌鲤鱼后 ,在不同的天数测定了鲤鱼皮肤、肌肉和肝胰脏中洛美沙星的残留 ,在给药 12天后 ,洛美沙星在各组织中均能检测到且残留均低于 0 0 8μg/g ,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在鲤鱼体内消除缓慢、残留期较长 ,休药期不低于 12天。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单次和多次混饲口灌大菱鲆诺氟沙星(NFLX)后鱼体主要组织中的NFLX含量。通过MCP-KP药动学程序对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30mg/kg的剂量单次混饲口灌大菱鲆,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达峰时间(Tmax)为2h,血、鳃、肾脏、肝脏、肌肉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8.365、7.519、1.871、6.485和4.060μg/g;NFLX在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肝脏8.18h<肌肉12.39h<鳃丝15.29h<血液23.22h<肾脏23.25h。连续5d以30mg/kg的剂量混饲口灌大菱鲆,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肌肉74.88h<血液98.16h<肝脏186.43h<鳃192.12h<肾脏200.45h。以上研究表明,诺氟沙星在大菱鲆体内的吸收较为迅速,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用药。在组织中以肾脏中的残留最为显著。使用诺氟沙星进行大菱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时,至少停药30d后方可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对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早期发育各阶段幼体体内及环境(投入饵料及培育用水)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展开研究,对分离的优势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刺参幼体体内菌群结构与环境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幼体各发育期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幼体开口前的各发育时期(性腺、卵、受精卵、原肠胚)均无可培养细菌,在投饵以后,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体内可分离到可培养细菌,幼体发育到稚参以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并在4月龄时达到108 CFU/g数量级。在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中,弧菌(Vibrio)占比为2.2%~77.3%。对环境菌群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培育用水中细菌含量变化不显著,随着幼体发育期饵料的转变,不同时期饵料中细菌含量差异显著。整个养殖系统中共分离到65株优势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65株优势菌鉴定为14个属43种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幼体的发育,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越来越大。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消化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以及养殖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氟苯尼考在鲫和草鱼体内的药代学、药效动力学联合参数,并制定氟苯尼考对鲫、草鱼的精确用药方案,本实验结合氟苯尼考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CAAh01的体外药效学研究和口灌不同剂量的氟苯尼考在鲫、草鱼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确定了氟苯尼考防治该致病菌引起的鲫和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方案。研究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CAAh01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μg/mL,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MPC)为6.0μg/mL,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SW)为0.5~6.0μg/mL。按10、20、30 mg/kg体质量剂量对鲫、草鱼口灌氟苯尼考后,在鲫体内,血药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5、8、24 h;AUC24/MIC分别为177.06、265.90、426.50;Cmax/MIC分别为15.59、21.32、31.24。在草鱼体内,血药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0、0、3 h;AUC24/MIC分别为38.60、75.08、121.94;Cmax/MIC分别为4.75、10.08、19.99。研究表明,综合血药浓度维持MPC以上的时间、AUC24/MIC或Cmax/MIC指标,氟苯尼考适用于鲫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其防突变用药方案为剂量30 mg/kg,每日1次给药,休药期不低于20 d。对于草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氟苯尼考不宜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两种给药途径土霉素残留在鲫鱼体内的消除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在肌肉注射和口灌给药方式下土霉素残留在鲫鱼组织内的消除情况。结果表明: 鲫鱼肌肉注射和口灌给药后土霉素在体内的最大浓度依次是: 肌肉 4 636mg/kg和 2 869mg/kg, 血液 5 467mg/kg和 3 112mg/kg, 肝脏 7 165mg/kg和 5 086mg/kg, 肾脏 8 308mg/kg和 5 017mg/kg; 肌肉注射第 288h时除肾脏中的土霉素浓度仍然高达 0 375mg/kg, 其他组织中已经检测不到土霉素的存在, 而口灌给药第 288h时肌肉、血液、肝脏、肾脏中土霉素的浓度依次为: 0 133mg/kg, 0 237mg/kg, 0 272mg/kg, 0 272mg/kg。因此, 在 (10±1)℃水温条件下, 以剂量 50mg/kg鱼体重单次给药, 肌肉注射各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比口灌给药高, 口灌给药消除速度比肌肉注射慢。本次实验结果建议在 (10±1)℃以上水温条件下, 无论肌肉注射还是口灌给药, 建议第 12天以后捕鱼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V4和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生长及消化道黏膜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05.1±4.82)g的虹鳟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0)和3种添加水平为5×10~6/5×10~7 CFU/g(T1),1.5×10~7/1.5×10~8 CFU/g(T3),2.5×10~7/2.5×10~8 CFU/g(T5)的复合菌剂(B.amyloliquefaciens V4/R.mucilaginosa),实验周期42 d。研究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虹鳟的生长及存活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T1比例的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虹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同时T1和T3比例添加显著降低虹鳟的死亡率(P0.05);对其消化道黏膜细菌群落16S r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指纹分析,结果表明:虹鳟胃黏膜和肠黏膜上微生物菌群种类存在差异;胃黏膜菌群DGGE图谱中分别检测到35.7±17.0(C0)、37.0±3.5(T1)、36.7±13.6(T3)、26.0±13.2(T5)条谱带,各处理组间谱带数目无显著差异(F=0.500,P=0.692),肠黏膜菌群DGGE图谱显示分别检测到23.3±5.8(C0)、22.3±3.2(T1)、16.7±8.0(T3)、24.7±7.4(T5)条谱带,各处理组间谱带数目也无显著差异(F=0.916,P=0.475);胃黏膜菌群多样性随着益生菌添加量增加,菌群多样性有升高趋势,但是在最高浓度组(T5)多样性降低,肠黏膜菌群多样性随着复合菌剂的添加,多样性指数持续降低,中浓度添加组(T3)多样性最低,但是随着添加浓度升高,呈现恢复和升高趋势(T5);基于所得PCR-DGGE指纹图谱中谱带丰度值数据的UPGMA聚类和PCA排序分析均显示胃黏膜微生物群落与肠黏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大致分为两个不同的分支,胃黏膜和肠黏膜微生物菌群并没有按照不同处理组而有显著分化。以上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复合添加能显著促进虹鳟的生长,提高存活率,外源益生菌添加对虹鳟消化道黏膜上优势菌群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对胃黏膜及肠黏膜菌群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未显著改变虹鳟肠黏膜微生物菌群结构,高比例添加降低消化道黏膜细菌数量及多样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在(10±1)℃水温条件下,研究了土霉素(OTC)经肌肉注射和口灌给药后在鲫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将试验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肌肉注射,另一组采用口灌,两组给药剂量都为50 mg/kg。结果表明:吸收半衰期t1/2(kα)、分布半衰期t1/2(kα)和消除半衰期t1/2(kα)在口灌给药时分别为3.83 h、3.98 h和129.04 h,而在肌肉注射给药时分别为1.58 h、1.71 h、和98.61 h,说明肌肉注射时OTC在鲫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比口灌时快;口灌和肌肉注射时,达峰时间分别为15.47 h和7.78 h,肌肉注射的最大药物浓度(12.04μg/mL)比口灌时高(7.20μg/mL)。  相似文献   

13.
土霉素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1±1)℃的水温条件下,以50 mg/kg的单剂量,分别给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水剂口灌和混饲口灌土霉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给药后各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线性范围为0.005~4μg/mL。水剂口灌组和混饲口灌组的药时数据均符合具时滞的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水剂口灌组的动力学方程为:Ct=0.231e-0.028(t-0.010)+0.353e-0.011(t-0.010)-0.584e-0.468(t-0.010),混饲口灌组动力学方程:Ct=0.839e-0.057(t-0.459)+0.442e-0.013(t-0.459)-1.281e-0.282(t-0.459)。水剂口灌组及混饲口灌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吸收半衰期(t1/2ka)为1.481 h,2.458 h;分布半衰期(t1/2α)为24.834 h,12.193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60.312 h,51.533 h;达峰时间(Tmax)为7.230 h,8.221 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0.494μg/mL,0.796μg/m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37.74μg.h/mL,43.075μg.h/mL。这些参数表明,水剂口灌比混饲口灌吸收快,分布和消除慢,在血液中达到峰浓度的时间更短,但峰浓度值比混饲口灌低。  相似文献   

14.
单剂量口灌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0.1 mg/kg的剂量给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灌服阿维菌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浓度,然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对药物在草鱼体内药动学及组织残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剂量口灌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 1 6...  相似文献   

15.
盐酸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按照鱼的体重,以10 mg/kg的单剂量,分别给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水剂口灌和混饲口灌盐酸诺氟沙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给药后各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水剂口灌组和混饲口灌组的药时数据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水剂口灌组药物的吸收、消除都明显快于混饲组,水剂口灌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ka=0.269 h,t1/2α=0.588 h,t1/2β=16.42 h,Tmax=0.745 h,Cmax=0.123μg/mL,AUC=1.83 h;混饲口灌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ka=0.428 h,t1/2α=1.85 h,t1/2β=21.77 h,Tmax=1.63 h,Cmax=0.099μg/mL,AUC=2.42 h。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8±2)℃、盐度28条件下,采用30mg/kg的剂量口灌法,用HPLC-MS/MS检测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在体质量为(350.15±5.18)g的眼斑拟石首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单剂量口灌给药后,眼斑拟石首鱼血浆中盐酸氯苯胍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药物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血药质量浓度峰值、药时曲线下面积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39h、958.78μg/L、33 247.57μg/(L·h)和19.24h;盐酸氯苯胍在肌肉、肝脏和肾脏的血药含量峰值分别为156.72、227.68μg/kg和553.44μg/kg,达峰时间分别为2.0、1.5、2.0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4664.04、4897.74、17 228.19μg/(kg·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9.68、24.33、22.81h。按30mg/kg剂量连续5d口灌给药后,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4.46、35.39、39.60、33.94h。若以1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肌肉作为食用靶组织,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少于7d。  相似文献   

17.
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5±1)℃水温条件下,分别采用口灌和浸浴的给药方式,以20 mg/kg的单剂量混饲口灌及5 mg/L的剂量浸浴18 h给予噁喹酸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研究了不同给药方式下噁喹酸在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欧洲鳗鲡口灌给药后,其血浆和肌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诺氟沙星(NFX)在鳗鲡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日本鳗鲡在混饲口灌后血液和组织中NFX的含量变化,并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表明,NFX以30 mg/kg的剂量单次混饲口灌日本鳗鲡后,吸收分布迅速,达峰时间(T_(max))、吸收(T_(1/2Ka))和分布半衰期(T_(1/2α))分别为3.000、1.012和1.570 h;NFX在鳗鲡体内消除较快,消除半衰期(T_(1/2β))为15.267 h,总清除率(CL)为1.315 L/(h·kg)。此外,峰浓度(C_(max))为1.273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为22.670 mg/(L·h)。NFX以30 mg/kg的剂量连续3 d混饲口灌日本鳗鲡后,在肌肉、肝脏、肾脏和血浆中的消除速率常数分别为0.144、0.125、0.102和0.093 1/d。根据WT1.4计算的理论休药期(WDT)分别为肌肉22.97 d,肝脏21.30 d,肾脏33.40 d,血浆18.29 d。本研究结果为诺氟沙星在水产动物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摄食不同喹乙醇水平饲料的鲤鱼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喹乙醇对鲤鱼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600和3200mg/kg),对鲤鱼进行84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600、3200mg/kg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00mg/kg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mg/kg时中肠菌群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菌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届中Aer属、Aci届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mg/kg(11.06%)、1600mg/kg(11.735%)和3200mg/kg(7.40%)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37.502%)、1600mg/kg(36.52%)和3200mg/kg(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喹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及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肠道菌群的影响,将体重(30±5)g/尾的黄鳝,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抗菌肽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00(组Ⅰ)、400(组Ⅱ)、600(组Ⅲ)、800(组Ⅳ)mg/kg的试验饲料。连续饲喂2个月后,对每组肠道中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肠道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组成以及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平板菌落计数法显示各组黄鳝肠道细菌总数在(3.00±1.66)×10~7~(3.80±1.95)×10~7 CFU/g,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肠道细菌总数无显著性差异。对分离纯化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共鉴定出14类细菌。各处理组肠杆菌科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下降了13.5%~21.3%,黄杆菌属下降了10.6%~12.4%;而乳杆菌属增加了7.6%~14.2%。各组菌群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组Ⅲ多样性指数最高(H′2.354、D 0.889)。综合各项指标以抗菌肽600 mg/kg添加组较佳。结果表明:黄鳝饲料中添加600 mg/kg抗菌肽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菌群多样性,添加800 mg/kg对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提高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