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吉林省水稻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949~2009年吉林省审定的30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育种方式、核心亲本和代表性品种的系谱分析,来探讨亲本选配经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育种方式简单,主要采用单交、系统选育,个别采用复交、单倍体育种,育成品种血缘80%来源于日本稻种资源,遗传基础狭窄;90年代以后,引进各地优异种质,育种方式增多,遗传背景丰富。每个时段育成的品种都有利用率较高的核心亲本,在亲本选配上主要是利用每一时段核心亲本不断累加聚合优良基因。因此,吉林省水稻品种的选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累加互补某些优良性状基因的过程,是核心亲本不断扩大、优良基因库不断扩充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中国1923~2005年育成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的来源和类型,归纳出近20年来最重要的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为今后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23~2005年全国6个生态区育成的1 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计算其核遗传贡献值。【结果】1923~2005年1 300个大豆育成品种来源于670个终端祖先亲本,其中51.64%为地方品种、38.36%育种品系、7.01%改良品种、2.54%野生豆和0.45%类型不详,相应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6.29%、14.93%、7.79%、0.54%和0.45%。1 391个直接亲本由育成品种、外国品种、地方品种和育种品系4类型组成,分别占27.76%、6.10%、11.62%和54.52%。在全国1 019个杂交育成品种中,以育成品种和育种品系作为直接亲本的组配方式比例最高,达71.78%。归纳出了1986~2005年间中国941个大豆育成品种最重要的54个祖先亲本和37个直接亲本。【结论】与1923~1995的相比,近十年来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群体扩大了近一倍,地理来源更广泛。但遗传贡献有向少数祖先亲本集中的趋势,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仍少。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水稻育种骨干亲本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黑龙江省审定的260个水稻品种的骨干亲本和20世纪90年代后育成品种的系谱.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育成品种的骨干亲本是石狩白毛、农林11号、虾夷,由它们育成或衍生品种占同期育成品种的83.3%,其中骨干核心亲本是石狩白毛,由它直接育成或衍生的品种数占同期育成品种总数的44.1%:20世纪90年代后育成品种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甘薯育成品种遗传背景与品种间亲缘关系,为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有 效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 1978—2016 年广东省育成的通过国家鉴(认)定或省审定的 57 个甘薯品种基 本信息,分析广东省育成甘薯品种基本概况、亲本来源、系谱关系及衍生品种情况。【结果】广东甘薯育成品 种主要利用品种间定向杂交(59.6%)或集团杂交(29.8%)选育而成,育成品种类型以鲜食型和鲜食兼用型为主、 占 86.0%;57 个甘薯育成品种溯源直接亲本 61 个,原始亲本 42 个,其中禺北白、湛薯 75-57、普薯 3 号和新竹 头作为原始亲本,使用频数较高,衍生品种数 14 个以上;广东省甘薯育成品种系谱主要以地方品种或早期广东 省本地育成种及其衍生品种为骨干组成,可划分为 4 个脉系:湛薯 75-57 脉系、广揭脉系、广普脉系和其他脉系; 广东育成品种作为直接亲本已先后培育出 50 个甘薯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广东甘薯育成品种所用 亲本呈现明显的“广东特色”,遗传基础较窄,为扩大甘薯品种遗传基础,在广泛引进收集国内外优异甘薯种 质资源拓宽亲本的同时,亟需对甘薯种质资源尤其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精准鉴评以挖掘优异种质,培育优质亲本。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黑龙江省香粳型水稻的成功经验,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香粳型水稻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追溯黑龙江省近5年来审定的香粳型水稻品种遗传系谱,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均有日本稻血缘,供试的水稻品种大多是以绥粳4号、五优稻1号为骨干亲本育成或衍生而来,由两大干系育成或衍生的香粳型水稻品种占黑龙江省近5年来审定的香粳型水稻品种的89.5%。黑龙江省香粳型水稻育种在选育第一、二积温带品种的同时,应注重第三、四积温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中国1923~1992年间育成的564个大豆品种可追溯到308个祖先亲本,其中230个为地方品种,39个为主要来自美国的引种,其余39个为遗传基础不详的国内育种品系。从中分别评出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主产区育成品种的主要祖先亲本10,10,7份,另有国外引种10份,共计37份。由308个祖先亲本构成的308个系谱树中,5个衍生有50个以上的育成品种,最多的为金元,共衍生有7轮208个品种。近12年育成品种的亲本中16%为地方品种,39%为育成品种,32%为育种品系,13%为国外引种。三大主产区间育种亲本相互引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更加有效地进行育种理论研究和提高小麦育种成效,对‘鲁麦13’的培育思路、优异特性和育成品种进行了总结分析。从1996—2018年,以‘鲁麦13’为亲本,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9省共57家育种单位育成品种77个。这些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7次,通过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甘肃、湖北、天津、北京审(认)定103次,截至2016年累计推广2512.13万hm2。‘鲁麦13’作为新一代骨干亲本,对山东和全国的小麦育种和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广西甘蔗育种四大优良亲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35年(1956-1990)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的亲本组合资料进行整理,结果表明,用从国外引进的CP49/50、Co419和国内自育的F134、华南56/12等4个品种作为父、母本选配杂交组合的次数均在100次以上。直接育成品种13个,占广西自育品种的86.6%。其中,用CP49/50育成品种8个,占53.3%;用F134育成品种5个,占33.3%;用华南56/12育成品种4个,占26.7%;用Co419育成品种3个,占20%。从上述4大优良亲本的系谱中可以看出,广西35年来育成的15个甘蔗品种皆含甘蔗热带种、印度种和割手密三大"种"血缘,种质血缘比较贫乏。因此,在今后的甘蔗育种中要不断探索我国丰富的割手密资源以及其它甘蔗近缘植物的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明了利用河南农家品种‘124牛角椒’辣椒创制出骨干亲本‘9711’的过程,采用系谱法对其各世代进行系谱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或间接利用骨干亲本‘9711’选育辣椒品种14个。分析了‘9711’成为‘驻椒’系列辣椒骨干亲本的原因,为今后辣椒新种质的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吉林省1987-2002年审(认)定的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结果表明,全省育成的高产、高脂肪、高蛋白和小拉类型(百拉重10g左右)等108个大豆品种。以杂交育种途径育成96个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88.9%.其中51个品种是由吉林20号等14个亲本参与的组合中选育而成.13个高脂肪大豆品种的平均脂肪含量为22.43%:15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在45.65%。蛋白质含量呈超亲遗传:13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脂与脂肪总含量平均64.26%,既育成品种中的双高品种.育成品种的主要遗传成份由少数亲本占主导地位。组合亲本资源少,品种之问的亲缘关系相近.分析育成品种的部分性状,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泉花系列花生品种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九五"以来育成的10个泉花系列花生品种进行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系谱分析。结果表明,泉花系列花生品种的主要性状得到明显的改良;10个品种共涉及14个直接亲本,其中泉花327、粤油92的利用频率较高;系谱分析表明,泉花10号、泉花327是泉花系列花生品种的骨干(核心)亲本,2个品种育成之后选育出的泉花系列7个品种均含有泉花10号或泉花327的血缘,其中有3个品种同时与这2个品种有亲缘关系。同时还对泉花系列花生品种的遗传基础、抗青枯病性亲本选配以及育种方法、杂交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苹果品种的自交不亲和强度。[方法]通过田间授粉和花柱半离体培养方法对8个苹果品种进行试验,分析不同苹果品种自交不亲和强度。[结果]早红香苹果自花授粉花序坐果率为90.17%,确定为自交亲和品种,嘎拉、夏光、红奥、桑萨、金冠、富士和斗南自花授粉花序坐果率均在30%以下,为自交不亲和品种。不同授粉组合花柱半离体试验表明,早红香苹果为自交不亲和强度弱的品种,金冠、富士和斗南3个品种为自交不亲和强度强的品种,与田间授粉试验结果一致。[结论]苹果多数品种为自交不亲和品种,需要合理配制授粉树以满足生产中对产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苹果抗轮纹病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筛选出的2个抗病、感病苹果品种及抗病×抗病、抗病×感病、感病×感病3类杂交组合的F1为材料,通过3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F1单株间的抗轮纹病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组合、同父本组合、同母本组合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正反交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初步筛选了抗病杂种株系150多份,对轮纹病抗性较强组合1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我国主栽苹果品种根据亲本构成可分为富士族系、元帅族系、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分析不同族系果实的香气特征和遗传特性,为果品品质研究和香气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4个族系的50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利用变异系数(CV)和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不同...  相似文献   

15.
苹果无病毒母本树的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0~1994年,采用3种方法对26个苹果品种和3个矮化砧木进行了脱毒试验,获得24个苹果品种、2个矮化砧木共51株无病毒原种母本树。脱毒株率分别为:单纯热处理26.5%、单纯茎尖培养35.0%、热处理与茎尖培养并用脱毒66.7%。在未脱除的病毒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占20.9%、苹果茎痘病毒(ASPV)占29.3%、苹果茎沟病毒(ASGV)占49.8%。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苹果生理指标与其对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抗性的关系,为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实现持续有效治理苹果绵蚜提供依据。田间调查不同苹果品种对苹果绵蚜的抗性,测定比较各品种正常枝条生理指标,以及被苹果绵蚜危害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枝条中可溶性糖(r=0.99)、蛋白质(r=0.86)含量与感蚜率呈正相关;氨基酸含量与感蚜率呈负相关(r=-0.96);酚类物质和4种酶活性与苹果感蚜率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被害后昭锦108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下降,红富士、金冠分别上升1.4%、7.0%;蛋白质、氨基酸、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红富士总酚含量明显下降,达23.5%,总酚下降率与感蚜率呈正相关(r=0.94);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均上升,其中CAT变化率与感蚜率存在相关性 (r=-0.92),昭锦108 CAT活性明显上升,达91.2%;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增减不一;金冠4种酶活性均上升。研究表明,对苹果绵蚜抗性较强的品种: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受害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总酚含量下降率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率较高。酶活性对抗蚜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和优化苹果S-SAP分子标记体系,探讨应用S-SAP技术区分元帅芽变的可能性,为从DNA分子水平上对苹果芽变鉴定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富士、寒富和嘎啦初步建立S-SAP分析体系;根据谱带量和多态性等对32对引物组合进行筛选;从DNA酶切、PCR扩增、银染方法等角度对影响S-SAP反应的因子进行优化;利用6对多态性引物,对8个元帅芽变进行S-SAP分析,采用NTsys-pc2软件的SIMQUAL程序计算相似系数,UPGAM方法进行循环同化阶层聚类分析,并通过Treeplot程序生成聚类图。【结果】优化的苹果S-SAP分析体系为,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组总DNA;MseⅠ和PstⅠ双酶切基因组总DNA;Fermentas公司的Taq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选择性扩增产物;改良弱碱法银染检测差异片段。筛选出6个适宜苹果品种分析的S-SAP引物。发现LTRP1/Mtcc引物组合在元帅芽变分析中具有多态性,矮红、红星与新元帅等具有多态性位点,供试芽变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8—0.98之间,以相似系数0.93为标准,8个元帅芽变资源可分为4类。【结论】建立了基于Ty1-copia组反转录转座子的苹果S-SAP标记体系,筛选出了6个适宜苹果品种分析的S-SAP引物,利用LTRP1/Mtcc引物组合成功区分了元帅芽变。  相似文献   

18.
以金冠、新红星、富士、新陆奥、乔纳金、青森、山荆子等7个苹果品种/类型为试材,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的方法对其水溶性蛋白质进行分析,成功地对7个不同苹果品种/类型进行了区分,说明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可以用于苹果品种的鉴别,且方法简便、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大豆育成品种与其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为大豆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SR标记技术对大豆育成品种与其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豆亲本总等位变异数和特有等位变异数分别是栽培大豆亲本的1.31倍和3.63倍;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野生大豆亲本(0.545 0)、育成大豆品种(0.478 7)、栽培大豆亲本(0.415 6)。[结论]野生大豆的遗传背景复杂,遗传多样性丰富,其外部形态和内在遗传基础都与栽培大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