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对同一产地收获后贮藏于相同环境下1、2、3和5年的3个裸燕麦品种分别进行了带菌情况和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随贮藏年限的延长,裸燕麦种子带菌量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孢子负荷量的变化范围为0.60~8.40 cfu;带菌率介于2.75%~28.50%。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也明显不同。从3个裸燕麦品种中共检出真菌17属33种,优势属为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优势种因贮藏时间和品种不同而异。裸燕麦种子的毒素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真菌毒素中检出量最高的是细交链孢酮酸,为16.88~348.67 μg·kg-1;桔青霉素的含量最低,变化范围为0.01~1.04 μg·kg-1。综上,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的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检出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储存年限老芒麦种子种带真菌检测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焘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5,24(2):96-103
对来自青海的5个不同收获年份的老芒麦种样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研究;测定了12种分离率大于1%的种带真菌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样发芽率为56%~80%,S2发芽率最高,达到80%,显著高于S1和S5(P<0.05);种样带菌率为24%~38%,随储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S5带菌率最高,达到38%,显著高于其他种样(P<0.05);共鉴定出老芒麦种带真菌15属17种,真菌分离率为0.25%~8.75%,其中青霉和曲霉是老芒麦最常见的种带真菌,在5个种样上均被分离得到;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镰孢菌1、离蠕孢和德氏霉5种真菌是老芒麦最主要的致病真菌,均显著地降低了老芒麦种子的萌发、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幼苗的生物量(P<0.05);细交链孢对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是显著地降低了幼苗的长度和干物质产量(P<0.05)。皮思霉、离蠕孢、曲霉3种真菌显著延长了老芒麦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而燕麦镰孢则显著地缩短了种子平均发芽时间(P<0.05)。  相似文献   

3.
马婷燕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20,29(12):131-139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的公司收集了32个苜蓿品种,采用PDA平皿法分离并鉴定了种带真菌,采用浸种法测定了其对中苜3号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致病性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中未检测出苜蓿黄萎病菌及其他生产上的检疫性病原菌,苜蓿种子上的真菌主要为环境普遍存在的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等真菌,共有19属20种;不同品种的种子带菌率有显著差异,不消毒处理下带菌率为26.18%~67.54%;消毒处理后平均种带真菌率有效降低了25.10%;枝孢霉、黑附球菌、枝顶孢、细交链孢等显著降低发芽率,篮状菌、球毛壳菌、黄曲霉、茄匍柄霉等菌对幼苗的芽和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幼苗枯萎、腐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牧草种子丸粒化技术,试验采用平皿测定法对中华羊茅丸粒化处理后种带真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华羊茅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外部带真菌的带菌量为34 400 cfu/g,裸种子外部带真菌的带菌量为26 600 cfu/g;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外部带真菌的种类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镰刀菌属(Fusarium)、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和附球菌属(Epicoccum Link),同时还检出了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丝核菌属(Rhizoctonia)、腐霉属(Pythium)等真菌。无论是中华羊茅丸粒化处理后的种子还是裸种子,种子内部带真菌的种类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菌属(Penicillium)、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和根霉属(Rhizopus);与裸种子内部带真菌相比较,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内部带真菌的种类变化不大,但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内部带真菌的带菌率有所增加,而且种子内部带真菌的分离频率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贮藏年限对不同居群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收获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5个居群(代县、平鲁、平定、柳林和太谷)白羊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分析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及幼苗活力指数随贮藏年限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的耐贮藏性差异。[结果]贮藏年限、居群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随贮藏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太谷居群白羊草种子收获当年以及贮藏1和2年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3年时显著(P<0.05)下降,幼苗活力指数随贮藏年限的增加无显著(P>0.05)变化;其他居群白羊草种子收获当年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贮藏1、2、3年。柳林居群白羊草种子在收获当年的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均高于其他居群,平均发芽时间低于其他居群,发芽率较高。贮藏年限对白羊草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平均发芽时间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延长,且居群对白羊草种子平均发芽时间也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但贮藏年限与居群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活力均在收获当年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柳林居群白羊草种子活力水平最高。太谷居群白羊草种子活力在贮藏3年内保持较高水平,耐贮藏性最好;而其他居群均不适合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贮藏时间对燕麦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白燕2号和白燕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燕麦种子萌发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燕麦种子发芽势等萌发指标和幼苗生长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贮藏8年时发芽率显著降低,白燕2号低于40%;而白燕7号仍有60%以上。在0~4年的贮藏期内,燕麦种子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白燕2号抗氧化物酶活性随贮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白燕7号的则明显上升。贮藏8年后燕麦种子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物酶活性急剧下降,有毒物质积累增加,种子贮藏特性变劣。白燕7号的耐贮藏性明显优于白燕2号。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镇、并在甘肃农业大学牧草实训基地种子室分别贮藏了0年(收获当年)、1年、2年、4年和8年。供试白燕2号、坝莜14号、坝莜9号3个燕麦品种进行了发芽试验,研究了其萌发特性、膜透性以及幼苗生长状况,以明确燕麦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燕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芽长和根长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种子浸提液电导率则明显上升,膜透性增大。试验当年收获的燕麦种子含水量普遍高于贮藏后的,但均显著低于安全含水量。不同燕麦品种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其种子活力变化不尽相同。白燕2号和坝莜14号种子在贮藏4年仍有90%发芽率,活力指数在66;而坝莜9号发芽率只有60%,活力指数降为48.45。贮藏8年后燕麦种子发芽率低于40%,丧失种用价值。3个品种中,坝莜9号耐贮性最差,安全贮藏期只有2年。  相似文献   

8.
NaOH处理结缕草种子对种带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0%NaOH处理2002、2003和2004年收获的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种子,采用PDA培养法测定种子带菌率、种带真菌的种类和分离频率。结果表明:NaOH处理结缕草种子降低其带菌率,与表面消毒效果相当,处理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带菌率升高。经过NaOH处理的种子再进行表面消毒效果不明显。在供试材料中共检出25属34种真菌,其中曲霉、青霉的分离频率最高。用NaOH浸泡和表面消毒种子均可以降低其带菌种类,且二者效果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
真菌毒素是真菌的代谢产物 ,当家畜采食的量到达生理显著水平后就会中毒 ,称为真菌毒素中毒。许多因素影响谷物饲料中霉菌生长和真菌毒素的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分。贮存的饲料应保证少于 1 5 %的含水量 ,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霉菌的生长。温暖的气候下通常会生长镰刀菌 ,镰刀菌毒素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真菌毒素 ( Wood,1 992 )。数目众多的镰刀菌在化学结构上以及产生的真菌毒素的特点均不同 ,这些毒素包括 :单端孢菌毒素、串珠镰孢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念珠菌毒素和镰孢菌酸。镰刀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有很大的差别。但饲喂谷物…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通过检测商品鸡蛋在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蛋壳表面和内容物中真菌的数量和类别,了解真菌污染的动态变化,为改善鸡蛋储存条件并延长保鲜期提供参考。采取冀南某养殖小区不同养鸡场180枚新鲜鸡蛋,分别在25和4 ℃无菌环境下储存42 d,每7 d进行一次蛋壳和蛋液的真菌数量和类别检测。真菌数量检测参照国家标准GB 4789.15-2016;真菌种类鉴定采用形态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法。试验结果显示,鸡蛋内外真菌检出率和数量均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长;蛋壳比蛋液真菌检出时间早、检出率高,蛋液处理组真菌检出率在21~28 d快速增长;在相同时间点,25 ℃处理组真菌数量(菌落数)显著高于4 ℃处理组,蛋壳处理组显著高于蛋液处理组(P<0.05);在蛋壳和蛋液中共分离鉴定了168个真菌菌株,分属于18个种(属),其中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优势种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蛋液与蛋壳处理组的总菌落数和分离株数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在采样养殖场环境下,鸡蛋的真菌污染普遍存在;样品真菌检出率和菌落总数均随储存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冷藏(4 ℃)是防止鸡蛋真菌污染扩展的有效方法;蛋液的真菌污染可能主要来自蛋壳表面的真菌污染;样品鸡蛋污染真菌的多样性较高,其优势种属多为环境常在菌,但污染真菌中也有部分致病或产毒种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贮藏方式和贮藏时间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霉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采集露天贮藏、苫布贮藏和储草棚贮藏下不同贮藏时间的苜蓿干草,用PDA平皿培养法、形态鉴定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法对霉菌的数量和种类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方式和时间对苜蓿干草的霉菌数量和种类有显著影响;在为期360 d的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霉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种贮藏方式中,露天贮藏的霉菌数量最多、变幅最大(4.57×103~1.74×104个·g-1),苫布贮藏的次之,储草棚贮藏的霉菌数量最低、变幅最小(3.31×103~7.29×103个·g-1);共检出真菌16属41种,优势属为链格孢属,枝孢属和曲霉属;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霉菌种类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储草棚贮藏的苜蓿干草霉菌种类变化最小。因此,在甘肃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宜采用储草棚贮藏,且贮藏期不宜超过7个月。  相似文献   

12.
五种牧草及三种草坪草种子寄藏真菌检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月娟  李健强 《草业学报》2004,13(5):116-120
采用PDA平皿法和滤纸法检测了市售5个牧草品种和3个草坪草品种种子样品寄藏真菌的情况,并就分离获得的真菌对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种子样品带菌率为0~70.5%,分离获得的35个真菌分离物大多属于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小核菌(Sclerotium sp.)、匍柄霉菌(Stemphylium spp.)和曲霉菌(Aspergillus spp.).供试样品中假俭草和波多马各(鸭茅)种子带菌率较高,在PDA平皿检测中其未经表面消毒处理的种子带菌率分别为48.4%和70.5%,表面消毒处理种子带菌率分别为40.8%和28.8%,分离获得的种子寄藏真菌对假俭草和波多马各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小.圣地亚哥(南苜蓿)和菊苣种子带菌率较低,但分离获得的真菌对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大.以镰刀菌与匍柄霉菌接种过的南苜蓿种子出苗率分别比未经表面消毒且未接种真菌的对照低44.0%和21.7%,出苗后的病苗率分别为22.7%和29.7%;以链格孢菌与曲霉菌接种过的菊苣种子的出苗率分别比未经表面消毒且未接种真菌的对照低22.0%和27.5%,出苗后的病苗率分别为2.3%和29.3%.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贮藏时间对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室温下贮藏不同时间的17个牧草品种,用常规发芽方法进行了萌发及休眠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种子在2个月内基本解除休眠,但不耐贮藏,贮藏5年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只有羽茅;豆科牧草种子休眠期比禾本科长,且耐贮藏,贮藏10年的种子多数仍具有一定发芽能力;其它科种子发芽率随贮藏时间的不同没有相应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方青慧  刘欢  赵桂琴  文铜  王婷  孙守江  许铭 《草地学报》2019,27(4):1052-1059
本研究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A-PAGE)方法,测定1~5年自然老化及高温高湿人工老化的皮燕麦(Avena sativa L.)和莜麦(Avena nuda L.)种子的遗传完整性,旨在比较2种燕麦种质在不同老化方式下的遗传完整性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皮燕麦和莜麦种子醇溶蛋白含量和种子发芽率下降,A-PAGE检测到的电泳条带逐渐模糊,数量减少。A-PAGE可检测老化燕麦种子遗传完整性变化,遗传分析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占90.244%;皮燕麦和莜麦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342~0.996之间。与自然老化相比,人工老化处理群体的各遗传参数下降程度高,老化后燕麦种子遗传多样性降低,遗传完整性被破坏。不同种质之间,莜麦‘白燕2号’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下的劣变速度和程度均高于皮燕麦‘陇燕3号’。燕麦种子的适宜贮藏年限不宜超过5年。  相似文献   

15.
唐嘉  毛春力  黄琪  唐俊  宋玉梅  孙铭  毛培胜 《草地学报》2020,28(5):1226-1232
种子在自然贮藏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内部生理机能的恶化,线粒体作为种子内活性氧(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产生的主要位点是最先遭到破坏的细胞器。为探讨不同贮藏年限对老芒麦种胚线粒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本试验以室温贮藏0~4年的老芒麦种子为材料,分析比较其老化规律及种胚线粒体抗氧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延长,老芒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种苗鲜重逐渐下降,死种子逐渐增多,种胚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mitochondria malate dehydrogenase,MDH)、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MDHAR)活性逐渐下降,但在死种子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显著升高。此外,在贮藏过程中老芒麦种胚线粒体O2·-产生速率不断上升,而H2O2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线粒体中O2·-的积累与细胞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6-BA引发对赖草种子萌发、贮藏物质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的强休眠特性使其发芽率很低,严重制约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本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enzyl adenine,6-BA)对赖草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引发处理,通过研究其萌发能力、贮藏物质及内源激素的变化,探讨其休眠的原因及6-BA引发对赖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破除种子休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60 mg·L-1的6-BA引发36 h,赖草种子的发芽率最大,为51.03%,是清水引发处理的2.51倍。测定引发36 h赖草种子的贮藏物质和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显示,6-BA浓度为120 mg·L-1引发的种子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活性最大,淀粉含量最低。60 mg·L-1的6-BA引发种子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最大,且赤霉素含量也最高。综上所述,60 mg·L-1、120 mg·L-1的6-BA引发36 h大大活化了种子的内源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酶系活化,促使贮藏物质分解,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使赖草种子的发芽率达到最大。因此,可利用60 mg·L-1和120 mg·L-1的6-BA引发36 h的方法进行赖草种子休眠的破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