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鸡马立克氏病三价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MD三价疫苗以25000PFU/只的剂量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SPF雏鸡,结果表明,疫苗的接种不影响鸡体重的增加;不引起鸡法氏囊、脾脏等组织器官发生MD组织病理学变化,对鸡安全无毒性。用SPF鸡评价MD三价疫苗的免疫效力,三批疫苗对RB1B超强毒株攻击的平均保护效力为95.99%,而且无论是用RB1B超强毒株还是用BJMDV-1血毒攻击,MD三价疫苗的保护效力明显高于HVT+SB1二价疫苗及HVT冻干苗,好于CV1988疫苗;接种MD三价疫苗的4个品系的商品鸡群,抗RB1B超强毒株攻毒的平均保护效力为94.60%;在模拟MD强毒自然传染的试验中,MD三价疫苗的保护效力达到95.65%。上述效力试验的结果说明:MD三价疫苗的免疫接种可使鸡形成抗MD强毒攻击的坚强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山东某种鸡场7个父母代鸡群应用2个批次马立克(MD)CVI988/Rispens疫苗免疫后仍发生疑似MD病。本研究对其送检的3瓶MD苗(2个批次,编号为F11、F21、F22,其中F21、F22为同一批次)进行了毒力测定及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检测。结果显示:MD疫苗F11、F21、F22的毒力检测结果分别为800PFU/羽份、1300PFU/羽份、1480PFU/羽份,3瓶疫苗的毒力均低于国家兽医药典规定2000PFU/羽份的标准,F11低于OIE规定不少于1000PFU/羽份的标准;3瓶MD疫苗冻融后上清和细胞培养上清的p27抗原均为阳性;3瓶疫苗均检测出E亚型ALV(ALV-E)的囊膜蛋白(env)基因(PCR方法扩增2400bp片段,包括LTR序列),与经典ALV-E株RAV-0(E)、SD0501(E)的同源性为98.9%-99.4%。本研究发现,送检的3瓶2个批次MD疫苗存在毒力不足和内源ALV污染的质量问题,有可能是该种鸡群发生疑似MD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马立克氏病病毒BJMDV-1株分别攻击由CVI988/B5、HCV2/B5和FC126/B5毒株组成的,剂量配比不相同的马立克氏病(MD)三价活疫苗免疫的鸡群,结果表明MD三价活疫苗中CVI988/B5、HCV2/B5及FC126/B5毒株的合适配比为2:1:2。按照此剂量配比制备的MD三价活疫苗,用RB1B超强毒株进行攻毒,当RB1B攻毒对照组MD阳性率为85.71%时,MD三价活疫苗的半数保护剂量(PD50)均数为111PFU/只,95%置信区间为585~53PFU/只的范围内,并确定MD三价活疫苗的免疫剂量为2500PFU/只。用该剂量对鸡进行MD三价活疫苗免疫,可使鸡体产生抗RB1B超强毒株攻击的坚强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CVI988/Rispense疫苗优良的免疫特性,已经被认为是目前防控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效果最好的疫苗。然而,近年来随着马立克病毒(Marek'sdisease virus,MDV)毒力的不断增强。CVI988/Rispense需要与MDV-Ⅱ或者HVT联合使用才能防止免疫失败的发生。本实验通过空斑计数和间接免疫荧光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马立克病毒CVI988/Rispense+FC126二价活疫苗的效价。结果显示批次A中CVI988为4400PFU/dose,HVT为2600/dose;批次B中CVI988为4800PFU/dose,HVT为2400PFU/dose;批次C中CVI988为4600PFU/dose,HVT为2800PFU/dose。所得结果均显著高于国家标准CVI988不少于2000PFU/dose,HVT不少于1000PFU/dose,并且批次之间非常稳定,适合用作鸡群马立克氏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将表达鸡γ干扰素基因、表达MDV gB基因、共表达MDV gB和鸡γ干扰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进行组合免疫观察在SPF鸡、狼山鸡中的免疫保护作用。在狼山鸡中随rFPV-gB剂量的减少,保护效力逐渐下降,而在SPF鸡中10^4与10^6PFU的rFPV-gB提供相同的保护效力,但存在减缓增重的副反应;在所有的疫苗组合中,由10^6PFU的rFPV-gB、10^5PFU的rFPV-IFN-Ⅱ和4000PFU HVT组成三价疫苗的保护效力最高且不影响增重,表明鸡γ干扰素既或降低重组鸡痘病毒的减缓增重的副反应,又具有免疫佐剂作用,与重组鸡痘病毒及HVT配合成疫苗是预防MD有效的冻干制剂。  相似文献   

6.
近二、三年来,马立克氏病(MD)一跃而居禽病之首,成了各地鸡场甚感难以对付的难题。MD是由疮疹病毒引起的,以对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独或多个组织器官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传染病。到目前为止,MD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虽然有各种疫苗可用于防制MD,但免疫失败却时有发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作者认为导致MD发生免疫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IMDV向更强霉力演变自19O7年到1957年,MD一直是由温和型MDV(mMDV)CU。引起的一种典型疾病;Benton于1957年首…  相似文献   

7.
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机理及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述了马立克氏病(MD)的发病机理和MD疫苗的免疫机制,表明IFN-γ的NO在MD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在MDV溶细胞感染过程和潜伏感染过程中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参与了疫苗免疫的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CTLs)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立克氏病(Marek’。Disease,简称MD)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预防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但是近年来在有些以HVT疫苗免疫过的鸡群中,MD发病率仍然较高。本文就以MD单价苗、二价苗和三价苗免疫不同的鸡群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正材料与方法1.二疫苗单价苗为HVT冻干疫苗,病毒为血清皿型HVT-FC126株,由南京生物制品厂生产。二价苗为MDVI型几株和HVT-FC126珠制备的细胞苗,由江苏家禽研究所生产、三价苗为MDV致弱株814株、Z#和HVT-FC126组成的细胞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1.2试验…  相似文献   

9.
一、马立克氏病(MD)及病原(MDV)的特点 1、MDV 为一疱疹病毒亚群,本病毒可分为细胞结合型(离开细胞、机体即失去感染力)和细胞游离型(多存在于毛囊屑中,一个1~18日龄雏鸡,要产生2g重毛囊屑,如何控制毛囊在雏鸡舍飞扬,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是很重要的)。 2、MDV的血清型:强毒型包括VVMDV;不致瘤的无毒MDV;BVF(火鸡疱疹病毒)。 3、MD通过呼吸道传播,有年龄易感性与品种易感性,越是品种好的越易感。 4、特殊的发病机理:以肿瘤、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需要一定时间(1~3个月),所以本病即是病毒病,又是肿瘤病。 5、MD是用免疫方法能防制肿瘤病的代表,成为当今研究肿瘤病的模型。 二、MD的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血清学反应,基本上可以得到确诊,但关键在于类症鉴别,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引起的内脏结节样肉芽肿和淋巴白血病。 1、MD的神经症状中神经病变具特征性,有证病意义。(脱髓鞘病变的表现) 2、强调群体诊断、而不靠个体(因个体差异很明显)。典型的症状和病变进行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组织学方法。血清学诊断-抗体阳性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免疫与否在毛囊内存有抗原-免疫不防止感染,只能检查感染严重程度,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疫苗接种也有反应。 三、MDV防制及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早期感染问题,年龄易感性强的特征 国内外大多数都在1日龄时接种疫苗,但目前美国不少鸡场应用免疫器给孵化18日龄鸡胚(1小时免疫接种30000只雏)最迟在1日龄免疫。过去长期认为雏鸡的初免时间不宜过早,理论根据是雏鸡的神经-体液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不能获得免疫应答,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仅1日龄可免疫,连孵化出壳前的胚胎在18-19日龄都可以得到免疫。所以有些弱毒苗可提早免疫。 2、注意环境污染 主要是尘埃及飞扬的毛囊屑,成为传播病毒的主要渠道。不同日龄同居易交叉感染,应尽量作到全进全出。 3、疫苗选择 HVT 冻干苗(GA HVTFC126株)进口Ⅲ型;国产Ⅲ型,只能保护70-80%;814湿苗,SB-1CV198等Ⅱ型只能保护80%,(必需液氯保存);CA(HVTFC126株)。 多价苗(Ⅲ型+Ⅱ型)由HVT+SB-1(或814)组成,能包括超强毒在内保护100%,对母源抗体干扰少,对早期感染鸡群控制MDV感染作用快,抵抗VVMDV毒株作用强。但是运输保存困难(液氮保存),需比较高的技术管量水平。Intervet公司已研制成功GA+SB-I双价冻干苗,无需液氮保存。 4、使用剂量:加大剂量能否提高保护率? 适当加大是有根据的,场家标明差价头份,母源抗体干扰,PFU数应高于4000,目前我国生产的疫苗PUF数仅为3000,少于其它国家1/3-1/2。有些厂家在生产疫苗过程中保护液或稀释液内本应加用牛血清白蛋白或牛犊血清,由于某些原因有的没加进而影响效价。 四、疫苗在防制疫病中的正确评价 单靠疫苗控制疫病的策略是比较危险的。很多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单纯由单一的致病因子及病源决定的,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温度、湿度、笼具等诸多因素都能引起发病,不宜试图单靠疫苗来防治疫病。  相似文献   

10.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科的非细胞结合性的MD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率甚高,临床上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四种。目前尚无治疗办法,对养鸡业危害很大。为了减少MD的发病率,各种鸡场均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接种MD疫苗。为了达到预防目的,多数场家都用进口的MD疫苗,以求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但是,一些种鸡场已按要求接种了进口的MD疫苗,为什么还会暴发本病呢?一、失败原因1、关于疫苗质量、保存、使用方法问题。不论那种疫苗都存在着质量问题,即保护率问题。虽然各种鸡场所使用的MD疫苗生产厂家没有标…  相似文献   

11.
选择中国大陆最早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缩写为SS株)和1998年大流行时期分离的H9N2亚型AIVA/Chicken/Shanghai/F/98(H9N2)(缩写为F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在SPF鸡体内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途径特性比较后发现,F株在4周龄SPF鸡气管中的复制能力高于SS株,F株可以经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SS株不能经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获取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得知,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是96.6%和98.1%;HA基因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都是PARSSR↓GL,但有5个氨基酸的差异,即166位N(F)→D(SS)、198位A(F)→V(SS)、217位V(F)→I(SS)、335位G(F)→R(SS)、504位L(F)→S(SS);2株病毒的NA基因在63~65位都存在氨基酸缺失,但在NA基因红细胞吸附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分别是IKKDSRSG(F)和IKEDLRSG(SS)。F株和SS株的传播特性差异是否与其表面基因序列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禽类的起源、演化及我国主要家禽品种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禽是重要经济价值动物.本文从禽类种群进化学说出发,简介了禽类的起源、演化、动物学分类和家禽的驯化(养)与品种的形成,并对我国主要家禽(鸡、鸭、鹅)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配套系)的分布与类型作了描述,以期为研究我国家禽起源系统,保护与利用我国家禽品种,促进家禽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以来,由于市场因素的刺激,生猪的存养量大幅上升,再加上由于流通环节较多,流通非常频繁,流通距离越来越远。这对繁荣经济,增加养殖效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同时给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给猪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有的猪场感染了传染病后,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得法,而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2008年7月中旬,我街道一养猪户因盲目从外地购进中猪,发生猪病疫情,引起猪只连续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该病为猪链球菌病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前言1.1鸡白冠病鸡白冠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引起的鸡的贫血性疾病。吸血昆虫蚋和库蠓叮咬鸡引起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在夏末和秋季多发,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部分沟渠积水,库蠓和蚋多孳生,因此在多雨水涝的年份发病率明显增高。1998年中国从南到北发生洪涝灾害,吸血昆虫的孳生格外严重,出现了一个白冠病多发年,而后两年发病稍轻,并有地区性,今年8月中旬以来白冠病的发病呈抬头趋势,有一定的死亡率,对蛋鸡产蛋率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降低,应引起养鸡户的重视。1.2鸡痘鸡痘也是…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05年9月份,大庆市红岗区个体养鹅专业户送检6只病死的5月龄左右隆昌鹅和长白鹅,经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矛形剑带绦虫与背孔吸虫混合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属膜壳科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lactoferrin and lysozyme content in various ocular glands of bison and cattle and in tears of bison. SAMPLE POPULATION: Tissues of ocular glands obtained from 15 bison and 15 cattle and tears collected from 38 bison. PROCEDURE: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ct lysozyme and lactoferrin i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of the ocular glands. Protein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used to analyze ocular glands and pooled bison tears by use of a tris-glycine gel and SDS-PAGE. Western blotting was used to detect lactoferrin and lysozyme. RESULTS: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lactoferrin was evident in the lacrimal gland and gland of the third eyelid in cattle and bison and the deep gland of the third eyelid (Harder's gland) in cattle. Equivocal staining for lactoferrin was seen for the Harder's gland in bison. An 80-kd band (lactoferrin) was detected via electrophoresis and western blots in the lacrimal gland and gland of the third eyelid in cattle and bison, Harder's glands of cattle, and bison tears. An inconsistent band was seen in Harder's glands of bison. Lysozyme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lacrimal gland of cattle or bison with the use of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r western blots. Western blots of bison tears did not reveal lysozyme.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Distribution of lactoferrin and a lack of lysozyme are similar in the lacrimal gland of cattle and bison. Differences in other tear component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variability in the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us corneal diseases that exists between bison and cattle.  相似文献   

19.
Crown width, height and buccal surface areas were measured on heads or skulls of four dogs and four cats, and were compared with similar measurements on models of human dentition. Buccal surface area variability was greater in dogs and cats than in humans, and teeth of cats were smaller. Horizontal (gingival and occlusal halves) and vertical (mesial, middle, and distal thirds) buccal surface area variability was also greater in canine and feline teeth compared with human teeth. This increased variability suggests the need for testing of reliability and repeatability of scoring when using plaque and calculus indices based on horizontal or vertical segmentation. Buccal surface area variability between teeth also prompts questioning the validity of equal weighting of smaller, irregularly-shaped teeth when calculating a mean mouth score. Whether equal or more reliable results would be obtained from scores of whole teeth in comparison with segmentation indices used currently has yet to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20.
短毛黑水貂是我国人工饲养的主要水貂品种之一,为了解短毛黑水貂肌肉脂肪的组成成分、风味性成分,探讨其利用价值,分别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水貂皮下脂肪中各种脂肪酸成分含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了背腰最长肌和股四头肌中各种氨基酸成分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了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结果显示短毛黑水貂皮下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0%以上,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可达25.76%;背腰最长肌和股四头肌中16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0%和18.4%;必需氨基酸分别占8.5%和6.8%,除甲硫氨酸外其他必需氨基酸的评分均接近或大于理想模式相应必需氨基酸的分值;肌肉中检测到2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醇类、醛类、酮类三类化合物分别占8.63%,69.77%和3.44%;而呋喃类和烃酯类含量不到10%,这些对水貂肌肉脂肪胴体的特殊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