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将人工繁育的部分大熊猫个体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或复壮野生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进行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通过野化培训以提高圈养大熊猫适应和选择野外环境的能力。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的生境选择研究表明: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经常活动于新笋密度较大的区域[生境与对照:(2.68±1.14)对(1.58±0.66)],却避开成竹密度过大[(9.91±2.51)对(12.18±4.68)]、竹子较高[(4.57±1.09) m对(4.98±0.66) m]以及枯死竹过多[(2.52±0.86)对(3.39±1.33)]的区域;喜欢活动于离水源[(1.59±0.67)对(2.19±0.87)]和隐蔽场所较近[(5.37±2.14) m对(8.35±7.76)m],以及距离乔木较远[(3.09±0.69) m对(2.70±0.42) m]和郁闭度较低[(1.85±0.57)对(2.10±0.47)]的区域(P < 0.05),新笋密度大小是该栖息地在整个野化培训期间是否被利用的最重要因素。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保持着与带仔母兽相近的生境选择特征,对竹子环境的选择也与卧龙野生大熊猫相似,野化培训对该大熊猫幼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形成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9.21 hm2 和1.93 hm2,占野化培训圈面积的51.95%和10.89%,其中家域面积仅有卧龙野生大熊猫的1.4%-2.4%,所以在以后的野化培训过程中需要采取增加野化培训圈中环境丰富度等方式,促进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较大的家域面积。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减少,全世界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性。本文对大熊猫的现有数量、生存现状、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国家和当地政府正在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了依次调查。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为了准确了解保护区大熊猫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并制订科学的保护管理对策,2005年4月-2006年4月利用间接推算和直接统计法对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结构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估计数量为16只,比第3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多3只;保护区存在1个野生大熊猫分布的高密度区:太白河-龙洞沟-海棠河区域;厚畛子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竹子开花,影响了太白山大熊猫种群分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陈文德    朱坤  姚文文  黄钟宣  彭俊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82-190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珍稀动物的旗舰保护物种。经过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野生大熊猫不仅仅在食性上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而且其个体形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也有一定改变。由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稀少和习性的改变,相关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更具意义。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来减轻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基于大熊猫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和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少,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大熊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MaxEnt模型和GIS空间技术对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分析及21世纪50、70年代栖息地范围预测,揭示大熊猫分布区与气候环境因素、坡度、植被和海拔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均超过0.9,显示模型建立准确性“极好”,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大熊猫在岷山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中低海拔(2 500~3 000 m)、年平均温度(6~7℃)适宜、降水量(800 mm)丰富的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IO15,并且大熊猫生境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岷山片区明显向南偏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岷山片区大熊猫适宜生境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出不同情景下未来最适宜生存区域,为岷山片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及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物种,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动物,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据最近的第4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唐家河大熊猫种群属于岷山山系的摩天岭大熊猫局域种群,共有大熊猫39只。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华蓥山拟放归大熊猫区域的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探究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对白夹竹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经营后的白夹竹生长状况比未经营好;实施采伐留养与施肥的样方主要是白夹竹的适宜生境,而未采取措施的样方则主要是白夹竹的一般适宜和次适宜生境。白夹竹对海拔、坡度这两个环境因子的适宜性变化具有明显的经营效果差异(P<0.05)。可见,华蓥山采取的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明显改善了白夹竹的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但仍需在以后的经营中注意对乔木、灌木的保护,合理调节林分密度,以期为白夹竹的可持续利用和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尾穿山甲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濒危(EN)等级的物种,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本文探索分析长尾穿山甲野外种群现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人为仿生态圈养保育模式探讨该物种的保护策略,超过仿生态保育研究长尾穿山甲生态习性、采食、繁殖行为,以期为相关国际公约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该物种保护等级的调整提供依据,为科学制定野生长尾穿山甲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保护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野外种群感染蛔虫的现象非常普遍.施氏贝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外界环境中的虫卵密度会随大熊猫持续不断地排出虫卵而不断增加,这样野外大熊猫感染施氏贝蛔虫的感染率越来越高,使得野外大熊猫种群暴发施氏贝蛔虫病的风险不断增大.施氏贝蛔虫病对大熊猫的危害严重,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摘要: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ca Fab.简称中蜂) 是东方蜜蜂种中的一个亚种,在我国已经生息繁衍了数千万年,是我国各种被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由于外来蜂种的引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病虫害的影响,中蜂野外种群锐减。于是探究人工饲养中蜂野化放归的可能性很有意义。保护区内远离人为干扰,无外来蜂种的侵袭,自然环境没有污染,植物资源丰富,很适合开展中蜂野化放归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的中蜂在野外受到胡蜂侵袭最为严重,其次是兽类及鸟类的侵袭,以上原因是影响中蜂野外种群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分布情况、种群结构特征及是否已建立稳定种群关系,为保护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鱼类资源多样性及防控罗非鱼生态入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南部主要河流设采样点,通过拉网捕捞、垂钓等方法采集罗非鱼样本;罗非鱼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测量,统计其全长、体长、体质量等性状,取性腺进行雌雄鉴定并判断性腺发育分期情况,采集鳞片用以判断样品的年龄,并进行体长—体质量相关性分析和肥满度计算.[结果]在广西南部主要水系均有野生罗非鱼存在,主要是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红腹罗非鱼(Coptodon zillii)两大自然种群,个体年龄以1龄为主,但普遍存在2龄及2龄以上个体,种群整体上呈现出低龄化状态.野生罗非鱼性腺发育较好,性成熟个体占雌性样本总数的比例较高.体长—体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色、武宣和梧州3个采样点的尼罗罗非鱼在野外表现为异速生长,其他采样点则表现为匀速生长;各采样点红腹罗非鱼在野外均表现为匀速生长.肥满度计算结果表明,各采样点尼罗罗非鱼和红腹罗非鱼的平均肥满度分别在3.25~4.05和3.44~4.18,即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生长状况良好.[结论]野生罗非鱼在广西南部主要水系已成功建立种群,且生存状况良好.有关部门应及时加强对野生罗非鱼的监管,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危害本土鱼类种群.  相似文献   

11.
GIS是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有效工具,近几年其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开始广泛应用,但是应用尚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从GIS应用于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监测、栖息地植被动态变化监测、影响大熊猫的其他动物监测、人类活动对大熊猫影响的监测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提出了以后基于GIS进行大熊猫监测研究的重点,即建立完善的大熊猫监测体系、收集可供GIS处理的基础资料、“3S”技术一体化应用研究、数学模型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开发、WebGIS应用研究等,从而为大熊猫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定位监测方法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003、2004年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等主要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样线上各物种丰富度指数、不同生境类型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指数。说明了保护区内以大熊猫为主的多种野生动物的动态变化趋势,大熊猫、羚牛等主要动物的种群状况基本处于稳定并略有增加,在垂直分布上呈上升趋势;影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熊猫对拐棍竹的取食特性以及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无性更新的影响,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内大熊猫活跃地区的拐棍竹林内设立大熊猫取食样地、模拟取食样地以及对照样地,跟踪对比观测了3 种样地处 理后连续3 年(20092011 年)拐棍竹种群的无性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大熊猫取食样地具有如下特征:大熊猫 不取食直径小于7.5 mm 的拐棍竹竿;取食的拐棍竹竿平均竹密度为(10.872.85)个/m2 ,断桩平均高度为(0.79 0.10) m;取食率为(22.203.15)%;取食点距离最近乔木(DBH 10 cm)平均距离为(0.670.29) m。2)2009 2011 年,在没有大熊猫取食的条件下,拐棍竹的年补充率和年死亡率之间以及二者在不同年份之间都没有显著差 异,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大熊猫取食会造成拐棍竹死亡率的增加,但同时,取食也能够提高拐棍竹的年补充率, 尤其是在大熊猫取食后的第2 年,年补充率显著高于年死亡率(P =0.000);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的更新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更新的作用只维持在取食后的3 年内,之后,拐棍竹会恢复原有更新速率。3)大熊猫取食 不仅能够促进拐棍竹更新,并且新生竹竿基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大熊猫取食对竹林造成的干扰不会影响拐棍 竹的后续利用;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的取食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4)模拟样地在2009 年补充率显 著高于死亡率(P2009 = 0.001);而2010 年和2011 年,补充率与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2010 = 0.928;P2011 = 0.538),与取食样地表现基本一致,能够促进拐棍竹无性更新。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400~1600m和1800~2000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800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通过检索和分析近40年关于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的文献,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因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竹子开花、竹子病虫害、放牧、旅游开发、道路建设、采伐、采矿等。通过文献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区域集中,未来应拓宽研究范围,加强从人地关系视角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指出现有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以定性研究为主,未来应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探索大熊猫栖息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建立影响因子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首次暴发的大熊猫源性犬瘟热病毒(panda derived-canine distemper virus,P-CDV)全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以了解大熊猫源CDV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进一步追踪感染源,为大熊猫犬瘟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CD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17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感染犬瘟热病毒的大熊猫肺渗出液中分片段扩增CDV全基因序列,并克隆到pMD19-T载体中;经测序、拼接,获得第一个P-CDV全长cDNA序列;利用DNAman生物学分析软件分别对全基因组序列、H蛋白基因序列、F蛋白基因序列、P蛋白基因序列、M蛋白基因序列等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经序列测序和拼接,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全基因组长15 690 nt,GenBank登录号为KP677502,主要编码6种蛋白,分别是N蛋白、P蛋白、M蛋白、F蛋白、H蛋白和L蛋白,在各个基因及间隔区中未发现碱基插入和缺失。遗传进化分析显示,P-CDV全基因组与20株代表性CDV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1.5%-98.7%,P-CDV与强毒株MKY-KM08(HM852904)、PS、HLJ1-06(JX681125)、Hebei(KC427278)以及AC96I-H358(AB753776)在一个大的分支上,与PS株(JN896331)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8.7%,与标准野毒株Strain A75-17(AF164967)同源性为95.7%,与疫苗株CDV3(EU726268)亲缘关系较远,同源性为91.5%。H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表明,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属于强毒株,基因型为Asia-I型。P-CDV各蛋白基因与20株代表性的毒株相比有9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与GenBank上现有的CDV序列相比,其中3处是独有的,分别是:F蛋白基因的208位由N(Asn,天冬酰胺,强毒株多为N)或K(Lys,赖氨酸,弱毒株多为K)变成了S(Ser,丝氨酸),第215位由S变成了A(Ala,丙氨酸),P蛋白基因的58位由Q(Gln,谷氨酰胺)变成K(Lys,赖氨酸)。【结论】成功克隆了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的全基因,并完成了序列分析,发现了在F、P基因上碱基的重要变异。这些数据将为研究大熊猫犬瘟热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特征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雌性大熊猫配种后尿液孕酮含量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作者之一研制的酶免疫分析测试盒检测了 5头雌性大熊猫配种后 4至 5个月内尿液孕酮含量的变化。未产仔的大熊猫“英英”的尿液孕酮含量在检测的时期内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平均为 191 7ng/mgCr(肌酐 )。发生流产的大熊猫“佳佳”在配种后至流产前的时期内亦较低 ,平均为 15 2 1ng/mgCr。已顺利产仔的“白雪”、“1号”和“2 8号”大熊猫的尿液孕酮含量在配种后的第 4或第 5个月内升至较高水平 ,平均分别为 6 47 6ng/mgCr、496 4ng/mgCr和 892 2ng/mgCr。产双胞胎的“1号”和“2 8号”大熊猫比产一仔的“白雪”更早出现尿液孕酮含量的升高。结论认为大熊猫妊娠后期 1~ 2个月对其尿液孕酮含量进行检测 ,可能有助于判断该大熊猫是否产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