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3月5日下午,2013河南·洛阳名优农产品展销周全省筹备动员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试点县的农业部门代表齐聚郑州,为参加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在洛阳市举办的2013河南·洛阳名优农产品展销周作准备。2013河南·洛阳名优农产品展销周由省农业厅、洛阳市政府主办,洛阳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等单位承办,将于4月10日至15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2002—2011年人居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郑州、开封、洛阳人居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指数为郑州〉洛阳〉开封;郑州市人居环境指数始终高于洛阳和开封,2011年达到1.561,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人均GDP明显较高,但仍存在人均城市道路减少和其他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2011年洛阳市人居环境指数为0.571,主要制约因素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燃气普及率;开封市人居环境建设长期落后于郑州和洛阳,2011年人居环境指数仅为0.303,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GDP有关,研究期内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并超过洛阳,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单点系泊系统,建立合理模型,研究其设计优化问题。方法通过对系泊结构合理简化,利用工程力学相关理论,找出系统构件倾角与所受外力的关系式,建立基于虚位移原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系泊系统组件倾角及锚链形状等在不同风速及洋流情况下的设计及优化问题。结果风速为12m·s~(-1)时,浮标的吃水深度为0.740m,浮标游动区域半径为11.579m;风速为24m·s~(-1)时,浮标吃水深度为0.749m,浮标游动区域半径为17.078m;风速为36m·s~(-1)时,浮标吃水深度为0.770m,浮标游动区域半径为18.719m。结论当风速为12m·s~(-1)和24m·s~(-1)时,钢桶的倾斜角度和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符合标准;海风风速为36m·s~(-1)时,不符合,需要调整重物球的质量使各角度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同意东莞市等30个城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同意东莞、洛阳等30个城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这标志着继郑州之后,洛阳成为河南省第二个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城市。洛阳的电子商务发展有哪些亮点呢?零售网商"小而美"多个企业为行业"排头兵"截至2012年,洛阳市零售网商总数  相似文献   

5.
郑汴洛隶属河南省,是郑州、开封和洛阳三市的简称。在地理范围上,郑汴洛地区东起开封市兰考县,西至洛阳市洛宁县,东西全长三百多公里,包括省会城市郑州,两个地级市洛阳和开封,以及它们下辖的巩义、荥阳、中牟、新郑、新密、登封、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盂津、偃师、新安、宜阳、洛宁、伊川、汝阳、嵩县和栾川20个县(区)级市。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郑州市区群众羽毛球锻炼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影响郑州市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在扩大已有优势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对策,为发展郑州市区的群众性羽毛球运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对郑州市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贾鲁河郑州段植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梯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郑州市2009年航片与1990年郑州市地形图、2005年土地利用图,结合2007年郑州市绿地普查数据及2009年8月份的野外调查数据,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距离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pielou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对贾鲁河郑州段的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依赖于耕地、林地、河流等景观的生态系统的减少,景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游河流区、上游近郊区、上游远郊区、城市河流区;景观距离指数及破碎化指数顺序表明城市河流区与下游河流区的生境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与人类干扰的程度关系密切,明显高于郊区河流区;城市河流区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而上游远郊区的优势度最高。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贾鲁河郑州段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目前相关设备风场自干扰大的问题,为更好地获取无人机(Unmanned arial vehicle,UAV)近地风场参数信息,以风压信号为基础,采用皮托管风速传感器设计一种风压转换近地风速检测装备。【方法】利用轴流风机对叶轮风速传感器和皮托管风速传感器的感应位置进行风速干扰对比试验,利用热线式标准风速仪测定干扰前后的风速变化,利用轴流风机以相同的风速检测该装备所有传感器的测量风速并记录,得到该系统的一致性。将同一风速下标准热线式风速仪的测量风速和该系统的传感器测量风速进行对比,找出皮托管风速传感器准确度较低的风速段,利用Matlab软件对风压信号–风速值进行拟合。【结果】在10.00~15.00 m·s–1风速下皮托管风速传感器对直流风速的削弱不超过1%,而叶轮传感器达到20%以上。系统所采用的30个风压变送器在风速为15.00 m·s~~(–1)时的最大绝对差异为0.96 m·s–1,最大相对差异为6.40%,变异系数为1%。以三次公式进行拟合后,误差平方和(SSE)为0.099 6,拟合优度(R2)0.96。【结论】本系统能够有效检测无人机下旋翼风速数据,且比叶轮式风速传感器网络测量系统在减少干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为研究无人机田间作业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9.
利用GIS软件对郑州市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进行生态敏感性区划划分,选取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水域缓冲区、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6个因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法)构建评价模型,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单因子生态敏感性以及加权叠加的综合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郑州市整体以中度敏感区为主,其次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05%,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北部黄河流域、东部平原以及西部嵩山周边区域;高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19%,主要分布于嵩山、箕山坡度较大的低山丘陵区;低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03%,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北部黄河水域及东部的城市中心规划区周边区域;不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73%,主要分布于郑州市东部的市中心区及下辖的中牟县、新郑市城市建成区域,西部局部地区也有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黄河农牧场位于黄河之滨,距郑州市区10公里。全场现有耕地8000亩,职工140人,其中科技人员20人。近年来,农牧场抓项目、引资金、调整生产结构,先后与河南省大河柿业研究开发中心、河南省农科院、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郑州市水产局等单位合作开发了花卉苗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过程中洛阳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城市化过程中洛阳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的特征,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人口比重等指标对洛阳市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从定量角度阐明人口密度与空间格局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结果表明,洛阳市区各个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整体程度不高、分布均匀程度较低且由某种景观占绝对优势的现象较少,绿地景观整体较好;同时相关分析中,城市化率与各个景观格局指数间相关程度较低,其中与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度均呈现出负相关性,而只和景观破碎度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异质性降低;同时也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虽然广泛而深刻,但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不是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宜阳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16′~34°42′,东经111°45′~112°26′之间。东临洛阳市区,西接洛宁县境,北与新安、义马、渑池毗连,南和嵩县、伊川交界,东西长67.8km,南北宽47.5km,总面积1650km~2,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占洛阳市面积的11%。(二)经济社会简况宜阳县辖9镇7乡1个办事处,353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化过程中洛阳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的特征,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 景观多样 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人口比重等指标对洛阳市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并 通过相关分析 从定量角度阐明人口密度与空间格局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结果表明,洛阳 市区各个 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整体程度不高、分布均匀程度较低且由某种景观占绝对优势的现象较 少,绿地景 观整体较好;同时相关分析中,城市化率与各个景观格局指数间相关程度较低,其中与景 观多样性、 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度均呈现出负相关性,而只和景观破碎度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 研究结果可 以看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异质性降低;同时也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 影响虽然 广泛而深刻,但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不是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郑州市域为研究范围,通过Arc GIS 10.2和ENVI 5.0等遥感软件,对1992、2000、2004、2009和2013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高程影像进行解译,获取郑州市域城乡景观空间分布和地形高程数字化信息,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软件,分析过去20年间郑州市域城乡景观格局在不同地形区位上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平原黄泛沙区(海拔6.0~135.2 m)和丘陵黄土沟壑区(海拔135.2~315.4 m)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0%和24%,是城市、农田和水体空间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集聚区;浅山区(海拔315.4~495.6 m)和深山区(海拔495.6~1 459 m)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9%和7%,是绿地空间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风景名胜区集聚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合川区的高程数字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沟壑密度、分析坡度、高程。分析结果表明:合川区沟壑密度为0.28km/km~2,沟壑密度较小,但汇流累积量大;境内坡度以2°~15°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丘陵盆地区,15°的地区主要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内主要为丘陵盆地(200~500m),500m的范围主要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对合川区地形的研究为水土流失的分析、监测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洛阳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洛阳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和区划,利用1961—2010年洛阳市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全市9个县(市)的气象、地理、社会经济与防灾抗灾等数据,应用GIS技术构建洛阳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洛阳市暴雨洪涝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抗灾能力多个因子,计算得到洛阳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并绘制了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洛阳地区洛宁、偃师东部、孟津中东部、洛阳市区风险等级较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栾川南部、汝阳、伊川西部和宜阳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郑州地处豫西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年平均降水量在599~701mm之间,且降水时空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常有干旱发生,属于半湿润偏旱区,西部黄土岗地和低山丘陵无灌水条件,农业生产主要靠天然降水。据统计,郑州市无灌溉条件和灌溉条件不足的耕地有16.7多万hm2,全市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6.73%。根据国家干旱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和郑州市的具体情况,将郑州干旱二级区划分为3个,即:郑州市区、灌溉农业区和雨养农业区。多年来,郑州市旱作节水农业工作注重发挥各级政府的推力、科研与技术  相似文献   

18.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城市中的不同建筑布局带来的风环境改变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选取郑州市区不同方位上离市中心不同距离、不同布局的"宝景花园""东郡香域巴黎""帝湖花园"和"非常国际"4个住宅小区,并对其风速进行测量记录,研究小区的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静风状态下,距离市中心由远及近的小区风速有减小趋势;不同布局特点的建筑风速大小有差异,呈现为点状式行列式围合式。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公园绿地春季空气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郑州市森林公园、人民公园与河南农业大学校园的空气离子日进程,评价郑州市代表性公园绿地的空气质量,分析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公园绿地中,空气负离子数量在1天中的高峰值出现在8:00-9:00,17:00—18:00,低峰值出现在14:00—15:00;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空气温度、PM10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园林绿化树种的大气环境效益,并为城市人工绿化生态工程体系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对郑州市常见的15种乡土绿化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株树种固碳量变化范围21.90~779.17g·d~(-1),释氧量变化范围16.56~583.03g·d~(-1)。其中供试树木中光合速率值乔木为6.16μmol·m~(-2)·s~(-1)、灌木为7.36μmol·m~(-2)·s~(-1),常绿树种为6.15μmol·m~(-2)·s~(-1)、落叶树种为6.64μmol·m~(-2)·s~(-1);整株固碳量乔木、灌木分别为386.45、110.55g·d~(-1),常绿、落叶树种分别为216.58、339.56g·d~(-1);整株释氧量乔木、灌木分别为283.55、89.83g·d~(-1),常绿、落叶树种分别为148.50、247.73g·d~(-1)。单位面积固碳释氧量灌木乔木、常绿树种落叶树种,而植物整株固碳释氧量乔木灌木、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固碳释氧量较高的树种为栾树、广玉兰和悬铃木,较低的为紫薇、紫叶李和碧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