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宇丰 《农业考古》2021,(1):110-116
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学界对其源流、分布、形制、材料及工艺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则梳理了当地禾剪的各种具体用途,强调了禾剪与传统糯稻栽培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将其置于整个民族稻作文化体系中去研究,并进一步揭示稻作文化中的族际差异,包括汉族粘稻(非糯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糯稻文化之间成系统的分化。总的来说,禾剪是高度适应于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作物性状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收割工具,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开始的,离开了农具就没有农业可言。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和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作为传统的收割农具,镰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镰是镰刀的简称,古时称为铚、艾等。铚是专门用作收获禾穗的一种收割农具,在古书里被称为短柄的镰。《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释名》:"铚,获禾铣也。铚  相似文献   

3.
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属于我国历史上的"糯稻栽培圏",其糯稻生产和种质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贵州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糯稻栽培圈的核心区,且以糯禾为特色。糯禾是贵州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境内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严奇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635-7636,7652
贵州属于我国历史上的"糯稻栽培圏",其糯稻生产和种质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贵州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糯稻栽培圈的核心区,且以糯禾为特色。糯禾是贵州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境内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白燕培 《农业考古》2023,(1):114-119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锄、铁䦆、铁耙、铁镰、铁掐刀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铸造为主。从战国到汉代,铁制农具发生了一次飞跃,数量、类型多样化,分布面更广,边疆地区大量使用铁器,交流传播更频繁,铁器朝着更轻巧、更省力的方向演进,特别是铁犁铧的发明和使用,从力学原理来看,将间歇运动发展为连续运动,是农具演进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是支撑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生存的文化,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有机统一.禾能适应冷、阴、烂、锈等恶劣环境的稻田.摘禾、禾晾和禾仓的收储方式独具特色.禾改粘、粘还禾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禾的依赖.黔东南苗侗民族是禾(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糯稻栽培圈已逐步减少,而黔东南却以禾的形式把这些糯稻完整保存下来,它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7.
在重庆市忠县马灌镇,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中镶嵌着一片片吐穗不久的青色稻田,估计半个月后就能收割。在这一片片青色稻田背后,有一张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越年再生糯稻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8.
懒人稻     
在重庆忠县马灌镇,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中镶嵌着一片片吐穗不久的青色稻田,估计半个月后就能收割。在这一片片青色稻田背后,有一张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越年再生糯稻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9.
脚犁即踏犁是我国古代一度盛行的农具,在农具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去今久远,对它的形制和用途已经模糊不清了,因而往往难以得出满意的结论。今年夏天,笔者到四川省甘洛县调查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发现当地藏族(自称耳苏)至今还使用一种脚犁,形制独特,为以往所未见,这是珍贵的社会活化石。我们对这种脚犁的形制、使用方法和铸造过程作了调查,现介绍出来,供学术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经过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古代劳动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我国有着悠久农耕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以开始使用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种植农作物。在生产劳过和中不断地创造新农具,革新农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农机器的改进、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的糯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糯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态类型,而且糯稻品种资源极其丰富,由于糯稻具有独特的食用价值,因此,向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就糯稻与粘稻的区别,糯稻的用途,糯稻在历代的发展概况,糯稻的遗传变异与发展,我国糯稻品种资源的特点,糯稻品种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4GR-1型水稻收割器由海南水稻收割器企业集团公司生产,专利技术,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该收割器是一种半机械化农具,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机重1.5公斤,操作省力。收割时单行向前平移推进,妇女及半劳力均可使用,每人每天可收割5亩左右,与用镰刀收割相比,提高功效5~8倍。收净率高,落籽率低,和国内外生产的“割禾器”相比,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易操作、放堆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14.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栽培的一种配置方式,即选用中杆型杂交稻与高杆型糯稻良种,并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构成同田内杂交稻与糯稻的复合体。它是根据立体农业原理,利用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熟期、不同株  相似文献   

15.
史晓雷 《古今农业》2013,(3):112-115
摆在案头的这部皇皇巨著《中国农具通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是周昕先生在其《中国农具发展史》的基础上增补完成的。这部著作,对任何一位欲研究或者了解我国古代农具发展历史的学者或普通读者,已经成了一座不得不逾越的高山。只有登在她的山巅,才能饱览我国农具发展的历史全貌与源流脉络。  相似文献   

16.
糯稻是我国主要主食之一,它口感软糯香甜,受到国人喜爱。糯稻在我国的种植十分广泛,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糯稻的使用也越来越丰富,国内糯稻需求市场更是不断扩大。本文将探析糯稻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研究,以期促进我国糯稻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祁阳县湘妹优质糯稻种植协会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优质糯稻种植、服务、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组织.2010年,协会与七里桥镇32个村、1531户农户,签订优质糯稻订单种植面积1550公顷,并与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销售合同.在生产过程中,协会坚持做到统一供种、施肥,订单生产率达100%,病虫专业化防治率达100%,机耕、机收技术服务率达80%.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佳粮食种植协会.  相似文献   

18.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19.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问种栽培。即中秆型杂交稻与高秆型糯稻,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一、杂糯间种技术的主要优点1.增加稻谷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问种两项合计比一般杂交稻每667平方米增产28千克,比常规糯稻净作田增产110千克。  相似文献   

20.
富硒糯稻     
正汨罗市富硒糯稻产业园由汨罗市长乐甜酒产销专业合作社创建,实行"合作社+地理标志+科研单位+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是集富硒糯稻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深加工特色产业园。产业园拥有一个富硒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133公顷。其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