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岫岩县森林的碳储量,采用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变更数据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储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柞树和落叶松的碳储量远大于其它树种,不同林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碳储密度顺序是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凤城市森林的碳储量,通过森林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变更数据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凤城市森林碳储量最大的树种是柞树,不同林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碳储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和幼龄林。  相似文献   

3.
通过甘肃子午岭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的估算,对不同起源和龄组的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子午岭林区总碳储量740.73万t,平均碳密度20.85 t/hm~2;中龄林碳储量占乔木林碳储量的58.07%;阔叶混、油松、栎类、针阔混4类优势树种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1.35%;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过熟林;林区天然林碳储量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4.
通过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城步苗族自治县林地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各龄组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序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密度则随着龄级的上升不断增加,且与林木的固碳能力联系极为紧密,是所占面积和固碳能力的综合体现;各优势树种碳储量为阔叶混最大,柏木组最小,从结果来看并非与分布面积成正比,而碳密度是中生阔叶树组最大,是灌木组最小,说明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大小与林分结构和经营方式有较大联系。  相似文献   

5.
劳荣 《绿色科技》2020,(6):71-74,79
基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2016年第四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从不同森林类型、不同起源、不同龄组、优势树种、乡镇等方面,通过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了镇沅县森林资源生物量、碳密度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第四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镇沅县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1511.38×104 tC;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林碳储量较针叶林高,占主导地位;不同起源中,天然林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不同龄组中碳储量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优势树种(组)中,思茅松和栎类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各乡镇中,勐大镇碳储量最大,和平镇最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兴隆山国家级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森林总碳储量为217 839.48 t,总经济价值为9 326.14万元;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在128.60~73 440.45 t、5.12~37.42 MgC/hm2之间,平均碳密度为22.67 MgC/hm2;不同龄级碳密度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08年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各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的线性模型计算乔木层碳储量,利用生物量扩展法计算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乔木层总固碳量为348.89TgC,乔木层碳密度为43.43t/hm2,林下植物固碳量为68.03TgC,林地固碳量为434.02TgC。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碳储量占林区总碳储量的86.10%。不同龄组碳密度高低排序是: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39.66%。林木固定CO21 279.26 Tg,释放O2930.37Tg,林木固碳价值为4 186.68亿元,释放O2的价值为9 303.7亿元。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1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量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碳库总量41709.83×104t,平均碳密度为47.59±8.93 t C·hm-2;有林地乔木层在碳封存中占主导地位,其碳储量与面积近乎成正比,按龄组划分依次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按林分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按林分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有林地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及不同林分起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其碳密度大小按龄组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按林分类型为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按林分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赤峰市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法和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深度下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少后增加,近熟林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中龄林变化规律不明显。幼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容重同土层深度均呈二项式关系。②落叶松人工林同一土层深度土壤碳含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各林龄土壤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碳含量同土层深度呈二项式关系,近熟林呈乘幂关系。③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各林龄土壤碳密度同土层深度均呈二项式关系。④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同有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碳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高,为1.0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生物量碳密度高且年增长率最大,其次是阴坡,阳坡生物量碳密度低,年增长率最小;过去20多年,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生物量碳密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2002年,生物量碳密度年平均增长率为1.15%,高于其他调查期间碳密度年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在对四川冕宁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对冕宁县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冕宁县2015年森林碳储量总量为10.40Tg,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8.40Tg,碳密度为34.36 Mg·hm-2,乔木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主要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从高到低分别为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同一龄级、不同类型乔木林的碳汇能力表现各异,云南松、云冷杉、丝栗等固碳能力较强,天然林碳储量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四川会理县2005年和2015年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计测出会理县乔木林总碳量和碳密度。研究结果显示:在近10 a里,会理县乔木林总碳储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是一个小的碳汇,目前,会理县乔木林的总碳储量为6.32 Tg,碳密度为24.96 mg·hm~(-2),年均增长0.11 Tg,碳储量最大的乔木林为云南松林,其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49.37%;在不同龄级碳储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过熟林幼龄林;在同一龄级中不同乔木林的碳汇功能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龄新疆杨养分特征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和田地区不同林龄新疆杨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含量,林木根、干、枝、叶中N、P、K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各林龄新疆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全磷含量为近熟林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全钾含量为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新疆杨根和叶中N、P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K含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茎中N、P、K含量变化不大;不同林龄新疆杨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均以干所占的比例最大,枝次之,叶最小。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太子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及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2009年森林二类清查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从森林类型、林龄和林分起源角度,对该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测.研究表明:湖北省太子山林管局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33855.66 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39.31 t·hm^-2.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天然林4.02倍,该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由人工林提供.按森林类型划分,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按林龄划分森林碳储量,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各林龄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幼林森林面积和碳储量所占比例较大,该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依据云南省历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建立的思茅松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和碳系数,计算各调查年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云南省39年来思茅松林碳储量、碳密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思茅松幼龄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稳中略升,碳密度变化趋势为稳步增大;中龄林碳储量急剧减少,碳密度略有降低;近熟林碳储量稳步增加,碳密度小幅提升;成熟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变化趋势为增大;过熟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变化趋势为增加。人工林碳储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碳密度总体变化趋势为小幅增加;天然林碳储量总体变化趋势为下降,碳密度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思茅松龄组、起源等结构上的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有升有降,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闽江入海口沿岸上游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推算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从森林植被类型和林龄两方面分析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除西部高山区外,碳密度分布从东往西逐渐升高,在人类活动区域碳密度变化范围主要为20~40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从小到大排序为中龄林(82 171.91t)幼龄林(43 692.93t)近熟林(18 851.71t)成熟林(5 789.81t),碳密度在针叶林、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各林龄分布中均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随着龄级的增大,碳密度增大,随着森林的增长,固碳能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张天祥  潘帅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28-29,34
湾沟林业局乔木林地面积80645.75hm^2,蓄积12659376.3m^3。林业局乔木林地中,混交林的面积和蓄积所占的比例最高,整个林分以混交林为主,其龄组分布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主要以天然混交林中近熟林和中龄林为主。  相似文献   

18.
红松阔叶林是吉林省典型的森林群落,这里主要以红松阔叶林生长量为研究对象,研究红松阔叶林的生长与更新。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林总生长量的大小顺序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其中,中龄林生长最旺盛。干扰对红松阔叶林生长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红松阔叶林的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大岗山5种林龄(6、15、25、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碳氮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幼龄林阶段碳氮储量最高。各林龄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幼龄林85.38 t·hm-2,过熟林79.77 t·hm-2,成熟林71.62 t·hm-2,中龄林62.30 t·hm-2,近熟林60.97 t·hm-2。各林龄氮储量分别为:幼龄林5.83 t·hm-2,过熟林5.50 t·hm-2,成熟林5.47 t·hm-2,近熟林5.10 t·hm-2,中龄林4.62 t·hm-2。碳氮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合理管理以及固碳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林分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市2008-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海南文昌森林生态国家级定位观测站木麻黄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并计算了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海口市木麻黄林分生物量总量为256130.7t,木麻黄林总碳储量为127194 tC,其中,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09.98 t和239.69 tC、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24760.73t和12380.36 tC、近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9666.23t和29833.12 tC、成熟林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39932.41 t和19766.54 tC、过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31261.3t和64974.33 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