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的茶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过去的茶歌主要反映茶农们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山歌、号子、小调等形式,我国茶歌最早的历史是没有文字和乐谱,茶歌一直紧密地相伴着茶农,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采茶、制茶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茶农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茶歌形成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古丈茶歌》、《请茶歌》、《雁南飞茶歌》、《湘江茶歌》、《采茶歌》、《洞庭茶歌》、《敬茶歌》、《采茶舞曲》……其中,富有江南民族色彩特点的《采茶舞曲》,以其自由舒缓的旋律流传甚广、历久弥新。近年来,当我们看到在大力提倡“茶为国饮”、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现实:茶歌的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就是很少有茶文化歌曲创作之精品问世,基本上都是些“老三篇”而毫无新鲜感,尤其是缺少让人欣赏到茶和人生结合感悟力强的作品。前年曾聆听到两首分别由陈文华和侯军先生作词的《茶乡童摇》,旋律非常优美,算得上是我国在近年来所出现茶歌中的上乘新作,并首开我国童声茶歌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周璇在三十年代的我国影坛上,先后唱过由田汉作词的两首歌曲,一首是《马路天使》里的《四季歌》,另一首则是《忆江南》里的《采茶歌》,由是而得以名噪一时。这首《采茶歌》,本是《忆江南》剧中的女主角即茶娘谢黛娥唱的。这位剧中人就住在杭州市郊凤龄下龙井亭附近,寄居于靠着种茶营生的姑妈家中,从此也就当上了茶娘。这里的茶娘都擅唱采茶山歌,谢黛娥唱得尤其出色。而作为茶娘谢黛娥的扮演者周璇,却压根儿就不会采茶,也不熟悉那些土生土长于茶村的采茶女们,没有直接听到过她们擅唱的带着茶香与泥香气息的采茶山歌。后来,这部影…  相似文献   

3.
读茶见录     
每在茶余饭后或案前灯下闲坐时,总喜欢随手从架上抽下一本史料笔记之类的书,任意读一两则,惜以消遣或以代休息。有时偶尔在这些书中会读到一两则关于记茶的逸事,摘记下来,亦可为茶文化园围添上一枝不算艳丽的小花。清末长沙采茶山歌周寿昌的《思益堂日礼》记有一则“采茶歌·山歌”云:“吾乡土歌,有采茶歌、山歌两种。”其所录的采茶歌一首云:姊妹过江去采茶,江流尽处是郎家。莫到江心起波浪,浪花虽好只空花。这首虽云采茶歌,实是语意双关的情歌。所谓采茶歌;本为山歌,区别只是在采茶时才唱罢了。但山歌中也有不少涉及到茶,或…  相似文献   

4.
万里茶道是由清代山西晋商所开辟,时间跨度为17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向欧洲和中亚出口茶叶所经过的一条长度达一万里的道路。本文阐述了万里茶道旅游业开发定位的方向,从组织领导、科学规划、景点布局、文化驱动、宣传造势等方面对万里茶道旅游业开发的途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万里茶道"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媲美新世纪油气管道的近代中俄"世纪动脉"。梳理万里茶道从供给侧原产地驱动的传统晋商万里茶道,转向供给侧产业生产驱动的近代万里茶道。本文针对万里茶道近代化的历程,梳理这一转向蕴含着自然经济升级至商品经济、经济作物优先于粮食作物被纳入世界市场、盎格、鲁撒克逊治下"和平"殖民主义的经济影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新思想政治话语再诠释"武夷"到"武汉"间的万里茶道近代化转向历程,解读在国际大生产和世界市场结构性变革视域下的贸易变迁与经济依附。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2015,(8):41
<正>3月20日,武平县第二届采茶节在桃溪镇举行。这是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采茶节和斗茶赛后的又一大茶事活动。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他们前往采茶赏青,领略茶山的美好风光,寻访优质的新绿茶叶,体验采茶制茶的无穷乐趣。上午9时许,装扮整齐的50多名采茶女一边唱起高亢嘹亮的采茶歌,一边采摘清明节前  相似文献   

7.
汉江天门段是历史上中俄"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的节点。连串的港湾集镇因茶路兴盛;名镇岳家口,曾经是江汉茶文化之乡的缩影,晋商文化与茶文化通过会馆与茶馆而交融,是这一节点的文化特征。区位上比邻茶圣陆羽故里和"晋商保护神"胡聘之故居,是这一节点的特殊文化遗产资源。  相似文献   

8.
蔡定益 《农业考古》2015,(2):161-168
清代民歌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清代民歌反映,茶在日常饮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常以茶、饭,茶、酒或茶、烟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女子向男子献茶是一种情爱的表达,男女共饮茶是情感的交流,清代民歌常用茶作为情爱的比喻;茶也是婚姻的符号,女子订婚被称为吃茶;清代茶区流行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亦多有反映。丰富多彩的清代民歌,提供了透视清代社会特殊面貌的另一个角度;以茶为视角,很大程度上也是试图从一般民众切身的似乎琐细之物着手,去讨论清代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衣萍 《农业考古》2003,(2):170-174
在谈茶的文学艺术时 ,人们往往把采茶戏与茶诗、茶词、茶歌、茶曲、茶书法、茶绘画相提并论。这些文学艺术类型大多以茶事为主要内容 ,或兼及茶事 ,而采茶戏的情况较为复杂。如果一言以蔽之“采茶戏就等同于采茶加戏曲” ,那么可能会贻笑大方。因此 ,对于采茶戏的若干问题不得不作一辨析。一、采茶戏的来源根据现有资料的发现 ,采茶戏大体来源于采茶歌、采茶调 ,也有的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茶灯 ,并且与其他艺术相结合不断地发展完善。可以说 ,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的生活根基 ,采茶调正是其最初的艺术形式 ,茶灯则是歌舞兼备的进一步表现。而…  相似文献   

10.
正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因汉文帝之母薄姬葬于此而开始兴盛,慢慢成为远近知名的商业重镇。至今仍保存着闯王阁、蓝河七孔桥等明清古建筑,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历史故事。明末清初时期,晋商开辟了一条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长5000余千米的茶叶贸易路线,这就是历史上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古茶道",此古茶道从西寨村经过,过黄河向北而去。喝茶,是西寨村村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休闲。一个村有近20家茶馆,被誉为"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方超 《农业考古》2020,(2):133-141
茶叶贸易作为徽州商人主要的经营活动,对明清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歙县茶商的经营网络更是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亦有涉及。本文所利用的《薛坑口茶行屋业本末》为歙县茶商毕体仁所撰,其内容记载了毕氏家族自道光十五年(1835)创建茶行,历经咸同战火至光绪时茶叶生意衰落的历史,同时涉及撰者的生平经历、家族析产等事。透过毕氏家族的茶叶生意与经营结构的变化过程,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时期徽州地区小资本茶商的经营状况,并深化对徽州茶叶经济及茶商群体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2.
陈青松 《农业考古》2020,(2):156-161
作为国饮,茶不仅可以上升为茶道,也可以沁入日常。在杭州地方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是以茶故事、茶歌谣和茶谚作为书写对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本地茶叶知识的一个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茶业经济在当地的重要性。总结民间文学中的茶事文字,可以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印记触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可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茶文化的点点滴滴呈现。  相似文献   

13.
据史料记载,徽州商帮始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茶叶贸易是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区的茶文化资源伴随着茶叶外销而传播至世界。徽商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其中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等方面都与茶文化有着共通之处,促进徽商精神与茶文化的交融。茶和天下,徽茶千年,徽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徽茶文化的传播光大得益于徽商的诚信和拼博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斗茶源于唐兴于宋,是以评比茶叶品质与点茶技艺为媒介而形成的茶俗文化。南宋时期,来华日僧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介绍了宋代点茶法,斗茶文化随之东传。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流行于新兴武士阶层的斗茶文化,已初具日本茶道的雏形,是为日本茶道的草创阶段。  相似文献   

15.
章丽 《古今农业》2014,(3):78-83
饮茶风气在唐朝开始遍及大江南北,贩卖茶叶的利润大涨,于是茶叶生产贸易也在唐朝逐渐兴盛,唐政府开始对茶叶贸易进行干涉,从税茶到专卖制度,再到榷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茶叶利润与财政收入,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控制。不可避免,茶农以及贩茶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躲避赋税,经常进行茶叶走私贸易,进行私茶贩卖,与政府的茶税作斗争。然而,茶法愈严,茶叶走私贸易愈多,茶商的抗争也就愈加激烈。本文梳理了唐五代时期政府的茶法,同时探究了这一时期茶叶贸易中的走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传播为视角,关注公元8—11世纪茶叶的西向传播。公元7世纪以后,丝绸之路在历经数百年的沉寂之后再次成为世界东西交流的大通道,隋唐文化的"世界重心"地位推动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传播广度大大超过了前朝。中唐以后饮茶之风遍及南北,形成了成熟的茶叶消费市场,茶的种植、制作、销售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随粟特、回鹘等民族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活动,茶叶在当时成为丝路流通的重要商品之一,并得以逐渐西传。可以说,粟特、回鹘人的贸易活动直接推动了茶与茶文化在亚洲腹地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肖正广 《农业考古》2021,(2):118-121
生于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才华横溢,一生著述颇丰,同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茶史资料丰富,填补贵州茶史记载空白;撰写的茶诗反映茶事生活状态,表现对茶农的关怀;茶联集取于唐诗宋词,并革故鼎新,另辟蹊径。总之,于历史、文化方面,他为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从香与茶进入中国古人生活,茶事、香事开始成为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香的养生保健功效是人们嗜好茶与香的基础,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则使茶事、香事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茶与香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茶浸润口舌与鼻观,香则付诸鼻观。这也使得茶事、香事既可各自造化,又可相辅相成,在相互交会时相得益彰。明代之前,人们制作茶叶,将茶叶制作成龙团凤饼,并在其中掺杂香料。茶事、香事都是文人生活雅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僧人有日常茶事香事与茶会香事,仪式中香、茶不可或缺,日常生活中更是助其禅思。茶事与香事的交会在古代文学经典和日本茶道、香道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20.
茶马古道鲁史段作为我国古代滇西南边陲重要的移民、商贸及文化通道,其沿线聚落的形成反应了当地生活、文化及各类物质的变迁。通过对茶马古道鲁史段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记述古道沿线聚落形成事实,还能为我国其他古道沿线聚落形成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茶马古道鲁史段沿线聚落金马村、鲁史村、犀牛村和塘房村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研究沿线聚落的形成,时间角度上采用史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空间角度上运用GIS分析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鲁史段古驿道沿线聚落形成于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时期,主要受政治政策、驿道经济和生计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聚落分布与驿站距离、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古驿道沿线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