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各类宗教信仰中,道教与民间信仰影响最大,拥有众多的庙宇与信仰群众。目前台湾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功能在逐步降低,而满足个体功需要的功能呈现增强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农村社区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其庙会组织也是台湾农村社区的重要的地方性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3.
基于山西省文水县桑麻村麻衣仙姑庙会的调查,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庙会的多重文化功能,为麻衣仙姑庙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根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然而"文化"的标签却淡化了其"信仰"的本质。丢掉了信仰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就失去了活力。于今,民间信仰的境遇面临着两种尴尬,作为文化遗产,其文化的特点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减退;作为"信仰",其信仰的低俗化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这恰恰是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境遇写照。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西域尤其是西域环塔里木地区各民族普遍的信仰特征,体现在他们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在他们的民俗文化生活中仍保留了较多的原始信仰遗迹,比如袄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道教等,它们长期影响着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逐渐形成一幅传统的民俗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7.
东岳信仰源于对泰山神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多重义涵,后成为道教山岳信仰的表征之一。日本阴阳道借鉴道教东岳信仰,崇拜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天神地祇八百万神,把泰山府君信仰贯穿于日本各类祭祀活动中,并使原本属于阴阳道土御门家的“泰山府君祭”逐渐发展成隆重而热烈的国家祭祀。本文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来探讨道教东岳信仰的多重义涵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宁娟 《农业考古》2012,(1):51-55,93
本文所指的"石壁地区"是指以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为中心的闽西与赣南交界的一带地区(以下简称"石壁")。石壁客家民间信仰在闽赣粤客家原生地民间信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石壁客家民间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之间的关系。石壁是客家先民最重要的集聚地,也是孕育客家民系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至此,远离了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乱,在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客家先民传播先进的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元素。它具有凝聚精神力量,促进乡村社会整合、提供社会资本,实现乡村社会善治、搭建娱乐平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等重要价值。因此,要通过尊重民间信仰人士权利,引导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规范民间信仰组织发展,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引导"和"管理"结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等途径,实现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1.
宋燕鹏  张素格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59-4361
对石家庄市"城中村"的典型之一——槐底村的民间信仰内容及衰退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城中村"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仙姑凉茶”说起周昕作为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主钱之一的“仙姑凉茶”,贯穿了整个电视剧的始终。虽然以经营凉茶起家的阿带不一定真有其人,但那种畅销香港的、具有保健功能的凉茶,却绝不会是虚构的。其实“仙姑凉茶”就是“药茶”的一种。药茶在我国的历史源...  相似文献   

13.
张巡和许远是我国唐代"安史之乱"时为国捐躯的忠烈英雄,世称"双忠公"。自唐肃宗下诏立庙祭祀开始,双忠公就成为官方承认的"正统"的忠义之神。其后,经过民间的演绎和历代官方的加封,逐渐演绎出阴司之神、瘟疫之神、司水之神等神职面貌。双忠信仰传入泉州和台湾后,在两地信仰环境与农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衍化出前所未见的农业神职,展现出独特的地方化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信仰环境改变,人们对神灵的农业生产诉求逐渐减少或消失,双忠公的农业神职也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信仰是多样化的.有为社会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如所谓的"儒教";有为个人健康服务的生命信仰,如佛教和道教;还有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为政治秩序服务也为个人生命服务的混合形态的信仰,如三一教.中国传统信仰的多样性表明,在一个发达的文化系统中,信仰世界也像生物世界一样,存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信仰多样性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正龙虎关下新瑶寨——仙姑塘村江永县粗石江镇仙姑塘村处在湖南广西两省(区)交界处,离桂林仅百余公里,交通便利,省道S325线和粗石江河穿境而过。该村是江永与桂林连接的"重要口岸",是从广西进入湖南的第一个村子,可以称之为"湖南第一村"。产业发展模式仙姑塘村依山傍水,有很好的果林资源。近年来,水果产业发展迅速,村里种植香柚64公顷、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省直至清代仍然有着较为常见的土地崇拜、稷神五谷神和农神崇拜,土地崇拜和对土地神的祭祀仍然非常活跃。与前代土地信仰相比较,清代四川民间抽象化的土地之神的地位大大下降,土地崇拜中自然崇拜的色彩渐渐消失,社神信仰、土地神信仰及田祖信仰等人格化土地神信仰成为主要形式,庙宇化和世俗化成为神灵信仰的展现方式,民间对土地的崇祀体现出典型的务实性、世俗化甚至功利化。  相似文献   

17.
坐落于新建县松湖乡的黄堂宫,其主神谌母,是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的主要授业恩师。自立宫以来,逐渐形成一个以黄堂宫为中心,向周边农村地区(包括新建、南昌、高安、丰城、樟树等县市)辐射的独特的谌母信仰文化圈。本文大致描述了黄堂宫的宫史以及谌母信仰的形成过程,着重探讨和分析"上层精英"、下层民众在谌母信仰中的地位和角色及其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民间信仰是否能有益于乡村治理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民间信仰能凝聚社区、重塑道德、促进公益,具有公共性,能有益于乡村公共事务;另一些学者却认为民间信仰的信众往往只关注个人与家庭的福祉,是私人化的,很难对公共事务产生大影响。案例证明民间信仰组织是可以从私人生活走向公共生活的,而能有利于乡村善治的民间信仰总呈现一些共性和前提条件:民间信仰领袖的有效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的组织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则是其实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狐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 它历史悠久, 深入民间。它的萌芽、发展、兴盛、衰败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 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和民众心理角度分析了狐信仰的兴衰原因, 并就近年来狐信仰的复兴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手段,通过无结构访谈及参与式深度观察,综合社会学相关理论,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小刘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围绕民间信仰与村民生活的相互影响之主题,阐述中原贫困地区乡村村民的民间信仰及信仰仪式的变迁,以及变迁过程中村民在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民间信仰对村民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乡村民间信仰是一种维护农村生活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