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兴安岭地区近31年积雪与冻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华  王梅  葛磊  吴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57-15759
利用1975~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略有增加,90年代减少;而近31年总体趋势呈减少趋势。近31年大兴安岭的最大冻土深度呈递减趋势。冬春积雪日数变化与冬春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但与冬春降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1~2008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8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的活动情况和变化规律及闪电空间分布、闪电的次数、强度和能量的活动情况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活动呈波动减少态势,其北部的满归、莫尔道嘎和乌玛等地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的强度和能量在6月中旬以后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满洲里市气象站1991年~ 2010年的积雪深度、气温、降水量实测资料,分析了满洲里市的年最大积雪深度、冷季气温和降水量动态规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年最大积雪深度、冷季气温和月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年来满洲里市积雪深度以平均每年1.5%速度呈弱增加趋势;冷季气温和冷季降水量分别以平均每年0.45%和0.47%的增长率呈弱增加趋势.积雪深度与冷季气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与冷季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冷季降水的增加对积雪深度增加的贡献率为0.779,冷季气温升高而造成积雪深度减少的贡献率为0.498.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1-2010年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实测积雪资料,分析近40 a新巴尔虎左旗地区积雪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近40 a新巴尔虎左旗积雪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44.35 d,年积雪日数以0.510 d/10 a的趋势在减少,积雪初日以0.178 d/10 a的速度延迟,积雪终日以0.900 d/10 a的速度推迟,表明新巴尔虎左旗积雪日数缩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辽阳地区近50年(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气温与积雪日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阳地区冬季气温与积雪(积雪深度≥1 cm)日数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尤以1—2月积雪日数对气温的影响更大;依据积雪日数多少,为气温的旬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用青藏高原88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年积雪日数的空间异常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变化,并对不同季节的积雪日数变化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的积雪日数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高原积雪的多少首先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的,其次也受海拔和地形及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用REOF方法可将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在空间上分为青海东部型,山南、藏东南型,唐古拉山型,青南高原型、青海柴达木盆地型和西藏西部型6个异常敏感分布型.从空间看,青藏高原的年积雪日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聂拉木、亚东、错那、改则、申扎以及念青唐古拉山一带呈增多趋势,青南高原、青海海西东部及海东也有明显增加,而拉萨河谷地区、怒江和澜沧江一带及青海海西西部、海北、海南、黄南北部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图里河林区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xcel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该区域气温、降水量和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响应.结果表明:图里河林区1981-2010年年均气温上升幅度较明显,年际变化为0.47℃/10 a,高于全国近50 a的(0.26±0.032℃/10 a)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变化为减少趋势,年际变化为55.8 mm/10 a;年均风速变化特征为增加趋势,年际变化为0.02 m/s/10 a.全球气候变化总体特征与此一致,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趋势,而风速的变化各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阿勒泰地区2004—2018年冬季积雪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11月开始形成积雪稳定期,12月积雪覆盖率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积雪面积的扩张,12月到翌年2月发展到鼎盛阶段,1月达到最高峰;随着暖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回升,积雪也逐渐消融。14年来,>20 cm的积雪面积年际变化趋势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积雪变化与降水几乎没有相关关系,但积雪面积与气温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受气温的影响较大,说明气温是影响积雪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博克图地区近30年(1981———2010年)积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博克图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39.5 d,年平均降雪日数为83.5 d,最大积雪深度为35 cm,出现在1998年11月15日。降雪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年平均月降雪日数最多为1月份,全年降雪日数在56~129 d,降雪日数以15.504 d/10 a的速度递减。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林区积雪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为代表研究祁连山林区春天积雪分布规律,表明祁连山林区积雪分布与海拔高度关系极大,海拔越高,积雪越多;在较小尺度上,积雪分布与坡向、植被类型、林分郁闭度等因子有关,主要受森林植被影响,森林植被形成积雪小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北纬47°~53°,年平均气温-5.3~2.4℃。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岭东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牧区设施瓜菜生产发展迅速,目前设施面积已发展到近2000亩。牧民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乳肉饮食习惯,他们渴望吃到更多的新鲜地产瓜菜。作者一直致力于牧区蔬菜开发技术指导工作,针对牧区寒冷、干旱、多风等气候特点,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子午岭林区年降雪量充沛,积雪给苗木生长和护林防火等工作带来了诸多好处。本文结合甘肃省子午岭林区苗木生长和生态建设情况,分析了积雪给林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东北地区9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2.45-5.72℃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10 a(P<0.01),1988-1989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东北地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增高的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气候倾向率达到0.53℃/10 a,夏季气温增幅最小,0.24 ℃/10 a.东北地区年均温和季节均温年代际变化亦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年均温,春季均温和冬季均温均在1981-1990年开始变暖,夏季均温和秋季均温在1991-2000年开始变暖.东北地区气温增暖幅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兴安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是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增暖幅度较小的地区为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430.40-678.72 mm之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71 mm/10 a(P>0.05),1981-1990年为降水最多的年代,1982-1983年间发生了降水量由少到多的突变.四季降水量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较明显的地区为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南段,降水量增多较明显的地区为大兴安岭北部和松嫩平原.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1a的强显著周期,此外还有24 a和6a尺度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存在16a的强显著周期和6 a的小尺度变化周期.通过以上分析,近45 a东北地区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着显著性差异,本文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奇乾原始林区1981-2010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分析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奇乾原始林区也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降低的趋势。林区近30a气温的增长趋势(0.38℃/10a)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  相似文献   

15.
赵雪松  王东  周贵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82-21283,21362
[目的]研究近50年宿州积雪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根据1961~2010年宿州年积雪日数及相关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及完全相关系数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宿州积雪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50年来宿州积雪期呈现出缩短趋势。除≥20 cm厚度的积雪日数外,各级厚度积雪的年积雪日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积雪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84 d/10a;年积雪日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前期呈现由少到多的态势,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期步入少积雪的时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逐渐增加,90年代中期~2003年又进入少雪期,2004年至今呈现出多雪、少雪交替的振荡。影响宿州年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平均气温,其次为平均地表温度。[结论]该研究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宿州的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最大天然林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方法]以1987年为界,把1967~2000年大兴安岭南部、中部和北部观测站的观测实况分成2个时间段,分析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与1967~1987年相比,1988~2000年大兴安岭林区的年及各季的平均气温明显升高,≥10℃活动积温明显增加;无霜期延长;南部和中部的水资源变化均为春季降水减少,其他季节及年总降水量增加,北部则是四季、作物生长季及全年降水量均增加;南部和中部的土壤稳定化冻10 cm的日期分别提前59、d;洪涝灾害增加;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仍维持原有的较高水平。[结论]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普布次仁  赵林  除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85-387,432
[目的]分析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定日站和聂拉木站地面观测资料,对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气温、地温、蒸发量、降水量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果]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定日和聂拉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定日尤为明显。1986~2010年平均地温也呈上升趋势,聂拉木更为突出,近25年以0.9℃/10 a的速率上升。冷暖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冷季平均温度上升的速率高于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呈现地域差异性,定日站降水量和蒸发量从80年代初开始均呈增加趋势,而聂拉木站从80年代末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均略有减少。两站的年积雪总量均呈减少趋势,而聂拉木积雪总量变化幅度较大,60~80年代末积雪总量增大,但90年代开始减少。[结论]该研究为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市地域辽阔,常年直面西伯利亚和极地冷空气,冬季寒冷又漫长,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吸引着国内外广大冰雪旅游爱好者的目光。该文通过分析呼伦贝尔市林区北部的根河市38年的逐日积雪深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分别总结出冰雪景观进入观赏期、最佳观赏期的时间、积雪深度以及具体景观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采用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近44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青海境内、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小波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16.0年和5.14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尺度。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利用1960-2007年海城市地面气象站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42年来该研究区温、光、水三大气象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42年来海城市气温呈波动性明显上升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0.38℃/10a,90年代以来增温显著,主要以夏季气温急剧升高为主。近42年来,海城市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则呈波动性减少变化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倾向率为-72.403h/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