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到两个细菌菌株:GD1和R,经鉴定,菌株GD1为坚强芽孢杆菌.利用水培马尾松离体松枝作接种材料,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Bx)、GD1、R、Bx GD1和Bx R.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坚强芽孢杆菌混合接种,松枝发病,松枝流脂减少至停止,蒸腾作用降低,单独接种松材线虫或坚强芽孢杆菌,松枝不发病.菌株R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没有影响.提出松材线虫及其伴生细菌均是松材线虫病不可缺少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松材线虫与其伴生细菌在寄主内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家金  冯志新 《林业科学》2004,40(6):110-114
利用马尾松水培离体松枝作接种材料 ,分别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松材线虫伴生细菌坚强芽孢杆菌和松材线虫与坚强芽孢杆菌的混合液 ,以研究松材线虫与其伴生细菌在松枝中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 :松材线虫和坚强芽孢杆菌混合接种 ,松枝发病 ,松枝髓部发生褐变 ,褐变的过程是由接种枝发展到主枝 ,再由主枝下部向上部发展 ,而单独接种松材线虫或坚强芽孢杆菌 ,松枝不发病 ;松材线虫和坚强芽孢杆菌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松材线虫 ,松枝中的松材线虫繁殖量大、扩散速度快 ;松材线虫在松枝中扩散的过程是 :接种枝→主枝→侧枝→新梢 ,在主枝中由下部向上部扩散 ;松枝髓部褐变过程和松材线虫在松枝中扩散过程相一致 ,松材线虫扩散分布先行于髓部褐变 ;松材线虫和坚强芽孢杆菌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松材线虫或坚强芽孢杆菌初期 ,松枝中致病细菌的检测量大 ,从而提出细菌和松材线虫均是松材线虫病不可缺少的致病因素。文后指出寄主主干下部髓部褐变可用作病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苯甲酸在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苯甲酸对松树和松材线虫病的作用.用不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分别处理松枝,显示低浓度苯甲酸溶液能显著延长松枝的存活期,高浓度苯甲酸溶液处理的松枝针叶出现褐变现象,但对松枝的存活期没有影响,其症状与松材线虫病不同.分别用1.0 mmol·L-1的苯甲酸溶液和自来水培养接种松材线虫的松枝,在用苯甲酸溶液处理的接种松枝中,虽然松材线虫仍能大量增殖,但与用自来水培养的接种松枝相比,其蒸腾强度显著增强,失水萎蔫程度显著降低,存活期显著延长,这说明苯甲酸在松材线虫病树中可能起着抑制与病害相关的致病菌或提高松树抗病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及松墨天牛传播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京用松材线虫接种7种松树,于第2a在无任何症状的松树的接种点上方10cm处取样,分离线虫,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的松树品种上潜伏侵染现象有所差异,感病黑松和赤松很快死亡,只有在接种量小的情况下才有潜伏侵染现象发生,抗病性强的火炬松和湿地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并且样品中的线虫量也较高,而抗病性中等的马尾松和刚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的普遍性及样品中的线虫量均处于中等,短针松接种松材线虫后既不枯死,也无潜伏侵染现象,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试验结果表明,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在松材线虫病松枝上取食后,再到健康松枝上取食,有传播松材线虫的可能,这些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病新病区清理病死木时,应采取早期诊断技术,把未表现症状的松树一起清除,以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及松墨天牛传播新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京用松材线虫接种 7种松树 ,于第 2a在无任何症状的松树的接种点上方 10cm处取样 ,分离线虫。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的松树品种上潜伏侵染现象有所差异。感病黑松和赤松很快死亡 ,只有在接种量小的情况下才有潜伏侵染现象发生。抗病性强的火炬松和湿地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比较普遍 ,并且样品中的线虫量也较高。而抗病性中等的马尾松和刚松感病后潜伏侵染现象的普遍性及样品中的线虫量均处于中等。短针松接种松材线虫后既不枯死 ,也无潜伏侵染现象。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试验结果表明 ,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在松材线虫病松枝上取食后 ,再到健康松枝上取食 ,有传播松材线虫的可能。这些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病新病区清理病死木时 ,应采取早期诊断技术 ,把未表现症状的松树一起清除 ,以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松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而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试验表明,松材线虫病病原是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组织病理学研究看出,树脂道泌脂细胞最先受到线虫侵袭,薄壁细胞的死亡是寄主最初的组织病理学反应。松苗皮层薄壁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表现出核染色质浓缩,核变形,降解,解体等细胞凋亡。纤维素酶作为松材线虫的致病物质参与早期寄主发病过程.线虫伴生细菌产生活性毒素。管胞空穴化造成输水堵塞致使受害松树死亡。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在致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可以认为,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和伴生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松材线虫携带的两株荧光假单胞菌GcM5-1A、ZM4A和恶臭假单胞菌ZpB1-2A具有抑制真菌菌丝生长的作用.首先对供试的8个细菌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生物测定,从中筛选出3个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菌株;接着对细菌培养液及滤液、死细菌及活细菌进行生物测定;最后对细菌代谢物的性质进行生物测定.实验证明抑制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成分为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8.
几种物质对松材线虫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文选用了几种物质,采用浸泡生测法和棉球生测法测定了其对松材线虫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较强,米乐尔次之,狼牙刺种子粗提物和氯化铵的杀线活性均较弱,氯化钙则无杀线活性。阿维菌素和米乐尔对松材线虫繁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狼牙刺种子粗提物的抑制作用较弱,氯化铵无抑制作用,而氯化钙对松材线虫的繁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α-T与OA的混合溶液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方法和作用机理,采用α-三噻吩(α-T)与恶喹酸(OA)混合应用的方式对松材线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其繁殖的影响进行研究,并研究α-T与OA 1︰1的混合溶液对接种松材线虫的离体黑松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合溶液浓度为5×10-7 g/mL时,对松材线虫的致死率可高达99...  相似文献   

10.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lelenchus xvlophilus侵染松树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松树病害,是当前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寄主植物感染松材线虫病后40天后即可死亡,因此,它被称为松树的“癌症”。而从发病到整片松林毁灭只需3—5年的时间。更可怕的是,由于松材线虫隐敝危害,媒介昆虫羽化期长,加之病害扩散蔓延的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大, 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该病害简便、经济可行的办法,防治工作极其困难。因而掌握松材线虫的检疫技术,加强对松材线虫疫情的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测及防治措施,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ine wood nematode and three bacterium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hich are two strong pathogenic bacterium strains,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cM5-1A and Pseudomonas putida ZpB1-2A and a weak-pathogenic bacterium strain, Pantoea sp. ZM2C, were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rong-pathogenic GcM5-1A strain and ZpB1-2A stra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ecundity, reproduction rate, and the body volume of the adult nematode. Meanwhile, pine wood nematode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reproduction of the two strong-pathogenic bacterium strains. However, the weak-pathogenic bacterium strain, ZM2C, completely inhibited reproduction of pine wood nematodes. Aseptic pine wood nematode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reproduction of the strain ZM2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utualistic symbiosis exists between pine wood nematodes and the two pathogenic bacteria it carries. The phenomenon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carried by the nematode were not accidentally contaminated, but rather had existed as symbionts of the nematode with which it had coevoluted over a long period. The role of mutualistic symbiosis in the process of pine wilt disease was also discuss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29(3): 1–4 [译自: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9(3): 1–4]  相似文献   

12.
一株具有杀松材线虫活性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松材线虫(Burrmphezen曲“5xylophilus)具有较高杀线活性的细菌,作者从腌制芥菜的表面分离出了一株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杀灭活性的细菌,命名LZ~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及对该菌16SrDNA序列分析,将该茵鉴定为BacilluscereusLZ-01。利用该菌培养滤液对松材线虫的杀灭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处理10h时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从松树病死木上取样分离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及时、准确诊断疫木和疫点,根据病害的外部症状,把松材线虫病发病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松材线虫分布、松褐天牛发生情况、含水率的变化、木材蓝变情况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死木上松材线虫的分布由多到少为:发病前期上部>中部>下部,后期上部<中部<下部,松材线虫的数量与松褐天牛老熟幼虫的数量呈正相关,最佳的取样阶段为第Ⅱ和第Ⅲ阶段靠上部稍段取样,第Ⅳ阶段偏下部取样。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病程中树体内线虫和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和线虫携带的细菌共同引起的。本文对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的不同发病阶段 ,树体内非接种枝上的线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非接种枝上 ,在病树出现少量黄色针叶时 ,能有细菌检出 ;较多黄色和褐色针叶时 ,线虫才开始出现 ,细菌开始增多 ;至发病后期 ,病树基本枯死时 ,线虫和细菌数量迅速增加。对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细菌种类鉴定表明 ,发病中期 ,细菌种类比较单一 ,随着病情的发展 ,细菌不但数量迅速增加 ,而且种类也增多 ,但优势菌群为荧光假单胞菌、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泛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15.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工作意义重大。文章阐述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引入和传播机制,总结了资中县国有林场2007~2018年的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以及采取的防治对策,分析防治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后续防治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由于带有松材线虫的木制品进入,在大竹县部分区域引起了松材线虫病疫情。文章在对疫区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检疫、疫木清理、营造林、疫情监测及防控制度构建等措施,在大竹县起到了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材线虫病为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森林病虫害之一,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及时发现该病的发生相当困难,一般情况下,无枯死树出现前,很难发现和诊断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一旦发现其危害程度已相当严重,发生面积数公顷,甚至数十公顷到数百公顷,对除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文章针对松材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论述,阐述了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规律,对松材线虫病疫情不能及时发现的诸多因素和发现途径进行分析,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性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松材线虫病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松材线虫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 自其发现之日起就对中国的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冲击。松材线虫在中国有着相当广泛的适生区, 到目前为止已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及台湾和香港等17个省(市)和地区发生危害。由于其致病机理尚不明确, 致使该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进展缓慢。文中指出目前该病的检验检疫与防治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松材线虫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松属树木抗病机制研究、松林系统对松材线虫病入侵的生态抵御机制等几个方面是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