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小豆根瘤菌接种结瘤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不同的小豆根瘤菌及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接种方式接种小豆推广品种京农5号和京农6号,研究其对小豆结瘤数的影响。根瘤菌BAU73042菌液浓度0.6 OD接种,单株平均结瘤数最多;BAU11017菌株菌液浓度0.2 OD接种,单株平均结瘤数最多。BAU73042侵染京农6号15 min单株结瘤数最多,BAU11017侵染京农5号45 min单株结瘤数最多。菌液浇灌接种方式优于菌液侵染接种;不同品种接种不同根瘤菌的结瘤反应不同。该研究为小豆固氮研究及利用和根瘤突变体筛选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侵染性克隆接种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YEP1和YEP2培养基培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性克隆pBinPLUS-1.7A+2β,并用固体菌落、液体菌菌液浓度OD600≈0.6、液体菌菌液浓度OD600≈1.0对感病番茄品种MM、中蔬4号、98-B1在4~6叶苗期进行接种处理。结果显示,2种液体培养基的液体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时接种处理发病率较高,并初步确立了无TY发病地区侵染性克隆接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灌根法、伤根灌根法、剪根蘸根法等接种方法及菌株致病力、菌液浓度、菌液量等因素对接种技术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用于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且鉴定结果趋于一致。灌根法发病较慢,伤根灌根法人为造成的实验误差较大,剪根蘸根法效率更高,结果更准确。不同方法接种后适宜调查时间不同,灌根法为接种后45 d,剪根醮根法与伤根灌根法为接种后30 d。研究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是影响抗性鉴定结果的关键要素。在此试验范围内菌液浓度、菌液用量的不同可影响茄子黄萎病发展快慢,但不影响最终抗性鉴定结果,推荐接种菌液浓度1×107个/m L,菌液量10 m L/穴。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5种大白菜根肿病苗期人工接种方法,结果表明:菌土插入法用菌量少,接种发病快,效果稳定,操作方便适合大批量试材鉴定。同时明确了接种菌液浓度5.0%~10.0%,感病对照品种春大强,绿星70,抗病对照品种大丰。为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抗性鉴定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根肿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种人工接种方法对大白菜根肿病进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蘸根法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最高;菌土法随菌液浓度升高,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增加;浸芽法无论发病率还是病情指数均最低;注射法接种后50天调查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明显高于30天的调查结果。注射法在4种接种方法中操作最简单,适合育种中对大量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有益微生物对甜樱桃根系的接种效应,试验采用灌根的方法,研究了从野生东北山樱根际分离筛选出的4株促生细菌,混合接种对甜樱桃/东北山樱根际微生物区系及根系呼吸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液改变了甜樱桃根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数量比例,使根际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接种2次,根际细菌增加幅度最大,为对照的3.4倍;接种促生菌液提高了根系活力,接种2次效果最显著,为对照的2.4倍,达到200.4μg/(g·h);接种促生菌液对根系呼吸的基础生化途径与末端氧化电子传递途径运行比例无明显影响,但整体上提高了根系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7.
冬虫夏草是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药用真菌。由于其生长缓慢,培养条件苛刻,故难以大规模人工培养应用。本文以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虫草菌株Ophiocordyceps sinensis CCTCC M2016041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虫草菌株在大米培养基上生长的光照、温度和菌液接种量这3个因素进行9 d的观察,每3 d记录菌体的增重量,以确定大米培养基培育虫草的最佳生长条件,并测量其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3个影响因子光照、温度和菌液接种量的重要性在生长初期(前3 d)依次为光照温度菌液接种量;在生长中期(3~6 d)为温度光照菌液接种量;在生长后期(6~9 d)为光照温度菌液接种量。培养虫草菌的最适条件为光照24 h、培养温度25℃、1∶1(m L∶g)的菌米接种体积重量比。而米基培养的M2016041菌株菌丝中虫草酸含量为(8.42±0.45)mg/g。本试验能够为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虫草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7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号、TF1118、DY7032、南薯88和浙紫薯4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柑桔溃疡病菌离体叶接种检验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柑桔溃疡菌的离体叶接种检验法进行了研究和技术规范。结果表明 ,离体叶接种法是一种效果直观可靠、操作简便易行的检验溃疡病菌的方法 ,其检测水平可达到 1.5 5× 10 3 -4 cfu/ml;其技术规范为 :供接种的柑桔品种应为甜橙类感病品种 (如脐橙 ) ,供接种的离体叶片以达到定型大小的新梢成叶最佳 ;采用针刺后滤纸片贴敷菌液接种 ,最适孵育温度为 2 8~ 32℃ ,最佳保湿方法为吸水纸保湿法。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接种量、转速、时间为单一变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从7个因素中筛选显著性因素,对筛选出的显著性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探究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pH、葡萄糖质量分数和酵母膏质量分数是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显著性因素;在接种量9%、pH 5.7、葡萄糖质量分数4%、酵母膏质量分数1%、时间7 d、温度28 ℃、转速170 r/min的条件下,茯苓胞内多糖的含量为(5.82±0.18) g/L,生物量为(14.63±0.21) g/L,分别为未优化前的1.6倍和2.0倍。与常规栽培相比,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松材消耗,且茯苓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1.
黄华占是由黄新占与丰华占杂交育成的早中晚稻兼用型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高于杂交稻汕优63,米质达国标1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 有较好的耐热性,同时还是一个两系恢复系。由黄华占衍生出的4个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黄华占的育成与利用证明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 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鄂花6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述了鄂花6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和栽培技术要点。鄂花6号是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红安县科技局采用系谱法和集团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高抗青枯病、抗旱性强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历经品比、省区试、生产试验,于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湖北省花生青枯病区旱坡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从试验小鼠中分离出1株肠道酵母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菌菌落呈白色、圆形,在显微镜下细胞呈椭圆形,出芽生殖;该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和D–甘露醇,能够同化蛋白胨和硝酸钾,不能耐受高浓度乙醇,脲酶试验结果为阴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18SrDNA(登录号为KC534843)与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18SrDNA(登录号为AB013567)的同源性达99%,26SrDNA(登录号为KC534842)与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26SrDNA(登录号为EU131182)的同源性达99%。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18SrDNA与Debaryomyces hansenii(登录号为AB013590)的亲缘关系最近,26SrDNA与Debaryomyces hansenii(登录号为EU131182)的亲缘关系最近。由以上结果可推断该菌为汉逊德巴利酵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分析嫁接番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活性成分对番茄抗青枯病、番茄体内青枯菌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高感青枯病番茄品种粉贝贝(Fb)、高抗青枯病番茄砧木番砧1号(No.1)和茄砧21号(No.21)为试验材料,设自根嫁接(Fb/Fb)、砧穗嫁接(Fb/No.1、Fb/No.21)和砧木自嫁接(No.1/No.1、No.21/No.21)5个嫁接组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嫁接番茄接种青枯菌前后的根系分泌物进行鉴定分析,用筛选出的活性物质对高感病番茄进行灌根处理后接种青枯菌,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测定番茄体内和根际青枯菌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结果】从嫁接番茄根系分泌物中鉴定筛选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P)和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2种活性物质,其中1.0mmol/L DP与1.0mmol/L BHT混合灌根处理的抗青枯病效果最好,使高感病番茄的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至46.7%、42.5(P<0.05,下同)。2种活性物质灌根处理均能使根际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均可降低根际真菌数量,其中BHT的抑制效果更强;均可在发病初期显著抑制放线菌的增殖,且DP的抑制效果强于BHT。【结论】筛选出DP和BHT 2种活性物质,其可通过改善根际微环境、降低植株体内和根际的青枯菌数量而提高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原料奶生产环节微生物污染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料奶生产环节微生物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确定防控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测定原料奶生产各环节微生物菌落总数,分析微生物污染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奶牛乳房清洗消毒方式、舍弃奶量、贮存温度、运输条件等对原料奶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影响,进而获得有效防控微生物污染的措施。【结果】奶站设备的卫生状况是造成不同奶站原料奶中微生物菌落总数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奶牛乳房卫生状况、设备的卫生状况及贮存运输条件是造成同一奶站不同环节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温水清洗后擦干再用质量分数0.1% KMnO4溶液消毒奶牛乳房并擦干后,原料奶中菌落总数由未清洗时的2.65×104 cfu/mL降低到2.56×103 cfu/mL。舍弃奶量超过40 mL时,原料奶菌落总数小于1.00×103 cfu/mL,并趋于稳定。相同贮存时间下于0~4 ℃条件下贮存奶样中的微生物菌落总数增长较缓慢。4 927次收奶记录中的1 054 次微生物抽检记录显示,奶温越高、运输距离越长原料奶中微生物菌落总数越多。【结论】采取改善奶站设备卫生水平、温水清洗擦干后消毒奶牛乳房并擦干、机械挤奶前舍弃多于40 mL奶、将原料奶快速冷却至0~4 ℃贮存以及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贮运温度波动等措施,均可有效控制原料奶的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不同砧木嫁接番茄抗青枯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青1号茄子、抗青1号番茄和托鲁巴姆为砧木,分别与接穗品种西粉三号番茄嫁接,研究了不同砧木品种嫁接番茄抗青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抗青1号茄子是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最佳砧木,它与西粉三号的嫁接亲和力强,其嫁接苗成活率超过99.0%,且生长势强,单果重最高;以抗青1号茄子、托鲁巴姆为砧木的嫁接苗的田间发病率均在6.67%以下,明显低于对照西粉三号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多样性及其对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响应.[方法]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 RFLP),对不同日期水体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所获信息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通过各样品水体细菌类群的多样性指数计算和样品间相似性分析共同显示,乌鲁木齐10号泉不同日期水体细菌呈现随机性动态变化;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与H2S、CH4、F-三项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受多种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共同影响.[结论]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类群表现为随机性动态变化,且可对水文地球化学元素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18.
木薯渣生产菌体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利用固态发酵技术生产菌体蛋白的适宜菌种及条件。[方法]以木薯渣为主要原料,选用霉菌单菌种、酵母菌单菌种及二者混菌种为供试菌种,通过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并以混合菌为菌种进行4因素正交试验。[结果]混菌种发酵所得蛋白含量高于单菌种;在混菌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无机氮源,产物中蛋白含量显著提高;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生产菌体蛋白影响顺序为:发酵温度>接种比例>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时间;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温度30℃,时间5 d,培养基含水量60%,酵母菌和霉菌接种比2∶1,其蛋白质含量可达15.68%,较原料有明显的提高。[结论]木薯渣混菌固态发酵后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作为饲料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肉骨粉为主要发酵基质,以纳豆菌(Bacillus natto)NT-6作为发酵菌和功能菌进行固态发酵,制备微生物肥料.以菌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盆栽试验探索成品对作物茎基腐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抗性.结果显示,将肉骨粉...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解决人工抛撒农家有机肥不均匀、成本高的问题,拓宽农家有机肥应用机械装备技术,研究提出了农家有机肥抛撒装置的指导思想,研制出的农家有机肥抛撒装置,主要包括支架、连接构件、传动构件和撒肥构件4部分,该装置抛撒农家肥的距离可通过调节曲面抛撒板在曲面撒板底座的位置调控,可适应于不同面积的农田;该装置可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具有安装、拆卸简便且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每台每个工作日可均匀抛撒农家有机肥约130~150 t,其作业效率是人工抛撒的15~18倍。该装置的研制与开发为大量农家有机肥进入农田消减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