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述了采自浙江庆元县的缨口鳅属(Crossostoma)鱼类一新种,即亮斑缨口鳅(Crossostoma galericula Zhang sp.nov.)。测量标本均采自同一地点,体长35.0~46.5 mm。背鳍条III-8;臀鳍条II-5;胸鳍条I-13;腹鳍条I-8;侧线鳞91~97。体长为体高的5.1~5.4倍,为体宽的5.4~7.0倍,为头长的3.7~3.9倍,为尾柄长的5.9~6.6倍,为尾柄高的7.2~8.8倍,为背鳍前距的1.9~2.0倍,为腹鳍前距的1.8~1.9倍。头长为头高的1.5~1.6倍,为头宽的1.1~1.3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5.5~6.4倍,为眼间距的2.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2~2.5倍。新种吻褶具13条吻须,吻须基部均与吻褶相连,排成1排;与近似种横纹缨口鳅(C.fasciolatus)相比,新种有如下明显的区分特征:(1)最长吻须与眼径等长;(2)背鳍基后部两侧具1对亮斑;(3)各鳍均无明显的斑纹;(4)腹部裸区延伸至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2.
2017年7月于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采集土著鱼类隆额高原鳅,从中随机选取32尾作为试验样本带回实验室对全长、体质量、尾柄长等22个形态特征参数进行测量,采用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对隆额高原鳅各形态参数与鱼体体长的关联及不同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隆额高原鳅的外部形态参数中,全长、体质量、尾柄长与体长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契合线性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高,其中全长与体长的线性相关程度最高,为0.972,其相关关系为y=1.094x+10.520;其余性状间的判定系数均分布在0.6~0.8之间,相关性较低,吻长的判定系数R~2为0.685,为判定系数中最小。体质量、全长、体厚、头长、尾柄长、头高与体长呈线性相关(P0.01);而上颌须、眼后头长、吻长、胸鳍长、腹鳍长与体长契合指数相关(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头长存在的偏相关关系最多,吻长、尾柄长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偏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华沙鳅两性异形状况,检测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16个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及雌性个体生育力。t检验显示,沙鳅雌性个体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和Tukey's检验显示,中华沙鳅的雌性个体头长、头宽、头高、吻长、眼后头长、体高、尾柄高、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P0.05)。对全部样本的16个指标形态特征经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形态变异69.044%。回归分析表明,中华沙鳅的怀卵数量与体长、体质量等特征正相关。对所有测量的形态特征与体长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性中华沙鳅局部形态特征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生育能力影响雌性中华沙鳅腹腔容量。  相似文献   

4.
描记采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喜古乡采到的副鳅属鱼类一新种,以其采集地县名命名文山副鳅(Homatula wenshanensis Li,Yang,Li et Liu sp.nov.)。新种与异斑副鳅(H.disparizona Min,Yang et Chen 2013)相似,但有下列特征可明显区别:1.新种尾鳍叉形Vs略凹;2.尾柄长为体长的19.67%~24.44%(22.06%)Vs 15.80%~20.50%(17.70%);3.尾柄高为体长的5.74%~7.76%(6.91%)Vs 8.80%~10.80%(9.90%);4.尾柄高为尾柄长的27.27%~35.00%(31.37%)Vs 47.00%~62.00%(55.90%);5.脊椎骨(4+47~48)Vs(4+39~40)。  相似文献   

5.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Bleeker)隶属于鳅科沙鳅亚鳅科薄鳅属,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个体0.2~0.4kg,最大个体3.0kg,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长薄鳅体色鲜艳,体表分布有不规则深褐色斑纹,肉中含蛋白质17.82%、脂肪2.  相似文献   

6.
正鳅亚科副沙鳅属,是生活在水质良好的流水或缓流水环境中的底栖鱼类,为我国特有鱼类,从黑龙江水系到珠江水系都有分布。花斑副沙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外观漂亮,经济价值较高,但天然产量很少。该品种怀卵量高、生长迅速、抗病力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1.形态特征。花斑副沙鳅体形长,体高较低。须3对,其中两对聚生于吻端。头小、锥形。口小、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副鳅属标本4号,经鉴定为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为河南省鱼类动物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唐勇  张红  杨兵  应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96-11298
[目的]了解红尾副鳅生物学性状及人工驯养的可行性。[方法]测定了366尾野生红尾副鳅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人工驯养进行研究。[结果]红尾副鳅平均体长为(122.89±2.58)mm,平均体重为(13.04±0.62)g。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00 2x2.279 5(R2=0.795 2)。雌性红尾副鳅的绝对怀卵量为162~756粒,平均怀卵量为(437.3±31.27)粒。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29.814x+8.038 3(R2=0.682 6)。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0.003 9x2.378(R2=0.702 2)。雌性红尾副鳅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性在1龄时就有成熟个体出现,繁殖旺季为4~5月。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红尾副鳅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生长速度较快。经60 d饲养,红尾副鳅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分别为27%~32%和78%~9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红尾副鳅为新养殖对象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短体副鳅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9尾雌性短体副鳅为试材,对其中161尾进行年龄鉴定;考察该鱼的绝对生殖力(F)(以第4期卵粒数量表示)和F与其体长(L)、净体重(W)、年龄的关系,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与L和年龄的关系,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与W的关系,并对该鱼的卵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短体副鳅的F为102~574粒,F/L为1.887~9.111粒;F与L和W呈直线相关,线性方程分别为F=7.5462L-181.96和F=34.096W+140.74;161尾雌鱼中,1龄鱼42尾,2龄鱼59尾,3龄鱼52尾,4龄鱼7尾,5龄鱼1尾;F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F/L随年龄增大而减小;F/L与L的方程为F/L=0.0484L+1.5920,F/W与W的关系为F/W=-6.8869W+98.647;卵径分布只出现1个高峰,且峰值卵径所占比例较大。[结论]短体副鳅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短体副鳅繁殖群体的结构特征,积累副鳅属鱼类的生物学资料。[方法]对采自嘉陵江的208尾繁殖季节的短体副鳅成熟个体年龄、体长、体重及雌雄生长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繁殖群体的性比为♀∶♂=5.71∶1.00。繁殖群体由1~5龄鱼组成,以2~3龄组为主。短体副鳅的体长范围为49.0~84.0 mm,体重范围为2.6~11.0 g。最小性成熟年龄是1龄;最小性成熟个体雌性体长49.0mm,体重2.6 g;雄性体长55.5 mm,体重3.7 g。群体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雌+雄为W=0.000 2×L2.477 2;雌为W=7.0×10-5×L2.753 5;雄为W=0.002 1×L1.896 4。生长系数雌性大于雄性;繁殖群体(雌+雄)的生长系数b=2.477 2〈3,说明短体副鳅个体发育正常呈异速生长趋势。[结论]短体副鳅的生长峰值均出现在性成熟后1~2年内,最佳捕捞期应该在3龄以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红尾副鳅人工驯养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及其鱼病防治技术,为红尾副鳅的驯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利用栖息地水源进行初夏、盛夏与初秋条件下的水簇箱充氧遮阴驯养;投喂环毛蚓属青蚓(Pheretima guillelmi)、赤子爱胜蚓太平二号(Eisenia foetida)、黄粉虫、黑水虻以及通威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等饲料;驯养水温15~18℃;用高锰酸钾对鱼体进行药浴消毒,鱼病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及五黄散等药剂进行防治。【结果】红尾副鳅喜食黄粉虫,适宜生长水温15~18℃;驯养60d的成活率为51.85%,鱼体体长增长率为10.80%,鱼体体重增重率为11.83%,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0.000 2 L~(2.2783)(n=98,R~2=0.810 5),雌雄红尾副鳅的体长与体重差异不显著;驯养过程中主要发生细菌性(应激性)出血病与小瓜虫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发病鳅拒食快,死亡率高。【结论】在驯养水温15~18℃、水簇箱全程充氧、饲养黄粉虫及适当防治和治疗鱼病的条件下,人工驯养红尾副鳅成活率可达84%。研究为红尾副鳅人工驯化与种质资源保护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求宽体沙鳅及中华沙鳅亲鱼性腺发育对脂肪酸的需求,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野生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肌肉、肝脏、卵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均含23种脂肪酸,而其卵组织中只检测到18种脂肪酸.肌肉中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C16:0及C22:5n-3,而在卵组织中C16:0含量最高,其次为C18:1n-9及C22:6n-3.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卵组织中C22:5n-3、C20:5n-3、C20:4n-6、PUFA及∑n-3 PUFA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P<0.05).因此,C22:6n-3、C20:5n-3、C20:4n-6等PUFA是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亲鱼性腺发育的重要营养素,为提高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亲鱼卵子的质量,应在亲鱼培育饲料中添加上述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省牛栏江(属金沙江水系)中采集到的南鳅属鱼类37尾的鉴定结果是,该种体裸露无鳞,可与同属的有鳞种类区别,与体裸露无鳞的戴氏南鳅(S.dabryi)相似,但与戴氏南鳅的明显区分特征是:(1)前者脊椎骨少(4 35~37),后者脊椎骨较多(4 39~42);(2)前者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第二三分枝鳍条基部,而后者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基部起点稍前;(3)前者腹鳍较长,后伸达到肛门,而后者腹鳍较短,后伸不达肛门且相距1~2个眼径的距离。该种疑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14.
红尾副鳅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雅安市青衣江段红尾副鳅的可量性状、年龄组成、繁殖特性等生物学进行初步研究。红尾副鳅的体长范围为6.98~15.41 cm,体重范围为2.10~21.00 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184L2.5112,r=0.933。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以3龄和4龄个体占绝大多数。红尾副鳅雄鱼的体长范围为6.95~15.41 cm,雌鱼体长范围为6.98~13.68 cm,体重范围为2.10~17.30 g,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40粒/尾。产卵前期Ⅲ期和Ⅳ期卵巢卵粒半径平均值分别为0.686和1.052 mm。  相似文献   

15.
为高原鳅的分类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奠定基础,于2014—2015年在塔里木河上游采集2种高原鳅属鱼类,采用形态学方法进行有关生物学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隆额高原鳅和长身高原鳅的外形特征差异不明显,均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斑点和花纹,隆额高原鳅体长为(16.05±3.19)cm,雌雄间体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为(28.66±6.60)g,为匀速生长。长身高原鳅体长为(10.23±2.21)cm,体重为(13.57±5.02)g,雌雄个体间体重差异显著(P0.05),为异速生长。隆额高原鳅生物学性状中体长与体重和尾柄长与体重的关系相近,尾柄长可作为关键选育因子指标。2种高原鳅生活的适宜水温为8~22℃,食性均为杂食偏肉,3—7月为繁殖期,绝对怀卵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在攀西地区利用池塘饲养大鳞副鳅,放养时平均全长37mm、平均体重0.48g的大鳞副鳅鳅苗20000尾,密度43尾/m2,试验时间30d。结果表明:大鳞副鳅经过30d的饲养,平均全长达到68mm,平均全长净增长31mm,日增长1.03mm,全长增长率83.78%;平均体重达到4.35g,平均体重净增重3.87g,日增重0.129g,增重率806.25%;成活率95.86%。  相似文献   

17.
随机选取一龄黄姑鱼幼鱼362尾,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吻长、吻尖至背鳍起点长、眼径、眼间距共12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00**),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高(16.00%);眼间距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0.066**)。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重(0.627 6);决定分析的结果和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形态性状对体重总的决定系数∑d=0.904,它与相关指数R2的数值相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为:y=-104.906+4.336 x1+11.654 x2+14.015 x3+7.138 x4+8.761 x5。  相似文献   

18.
贵州北部鮠属(鲇形目,鲿科)的1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6日在贵州北部洛安江下游采集到土著鱼类38尾,其中,17尾经鉴定为贵州省鲿科鱼类一新种,定名为遵义小钝吻鮠(Leioxassis microcrassirostris Zunyiensis Xiao sp.nov.).其眼较大,稍凸出,下缘约占全眼1/3眼缘游离;后鼻孔间距略小于两眼内侧间距;前鼻孔四周有近褐色圆形斑状沉淀;在胸鳍基部后缘与背鳍基部前缘中部体两侧各有一暗色斑状沉淀,稍大于前鼻孔处褐色斑状沉淀;背鳍I-6-7,胸鳍I-7-8,腹鳍6,臀鳍16,尾鳍内凹形、上下2叶等长,外缘圆钝;全长93~124 mm,体长为尾柄高的8.9~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56~3.65倍,为眼径的4.9~6.53倍,为眼间距的1.66~2.0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6~2.11倍.  相似文献   

19.
从长江上中游江段获取的长薄鳅移植至微流水的小面积养殖池中养殖。平均每池放养26 ̄36尾,投喂水蚯蚓、小杂鱼和虾,生长良好。1a后每池存活18 ̄20尾,每尾年增重87.9 ̄114.2g,增长4.9 ̄7.4cm。试验证明长薄鳅能在池塘中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鳅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及在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对鳅科鱼类3亚科18属61种共35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61种鳅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0和0.16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6.2倍。鳅科鱼类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分类把61个物种划分为66个OTUs,OTUs的划分与距离法基本一致。系统聚类中,有6组鱼类物种个体间相互混杂,不能按各自的物种聚类,有4个物种分化成明显的两支,46个物种能按各自的形态学分类分别聚成单支。南鳅属、花鳅属、似鳞头鳅属、瘦身鳅属和泥鳅属中部分物种没有按其形态学分类的属聚在一起。沙鳅亚科能形成单系,但条鳅亚科和花鳅亚科不能形成单系。在研究中,COI条形码可以鉴定鳅科鱼类75.41%的物种,另外,COI条形码也能够明确大多鳅科鱼类属和亚科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可为鳅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