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塔县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化验土壤养分含量、归纳整理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了解掌握了耕地等级状况,为提升土壤耕地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依据《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江苏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在昆山市采集1321个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了昆山市耕地质量现状,指出了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江西省耕地肥力质量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收集的大量土壤样品为基础,基于GIS技术,选取江西省1985、2012年2期耕地肥力质量评价相关数据,以50 m×50 m栅格为评价基础单元,以综合指数法为评价方法评价江西省2个时期耕地肥力综合质量,分析了从1985年至2012年江西省耕地肥力综合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耕地肥力质量等级占主要比例的为Ⅳ等地,2012年耕地肥力质量等级占主要比例的为Ⅱ等地;2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规律相似,耕地质量等级都是从中部平原地区到赣南山区逐步降低;从1985年至2012年江西省土壤养分含量普遍提升,使得江西省耕地肥力质量等级普遍提高,较大面积的Ⅲ、Ⅵ等耕地转换为Ⅰ、Ⅱ等耕地,特别是中部地区耕地肥力质量等级提高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4.
提升耕地质量是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利用吉林省农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获得的数据,确定影响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的土壤限制因子,探索对应的土壤改良方法并判定不同限制因子组合区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分析不同限制因子组合区土壤改良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农安县不同限制因子组合典型试验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盐渍化程度和土壤酸化程度4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国家自然等指数最高可提升1个等级,国家利用等指数最高可提升1个等级,最大提升效果可将国家自然等指数从1 649.31提升至2 340.59,将国家利用等指数从1 017.80提升至1 208.38,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提升耕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神木市耕地质量状况和主要养分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计算法等,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神木市耕地三至十等地均有分布,平均质量等级为8.81等,高、中、低等级耕地占神木市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08%、29.09%、67.83%。神木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处于中低等水平,其中全氮含量较低,速效钾含量较高,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处于中低等或中等水平。神木市耕地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大耕地的保护、管理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耕地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数据的无量纲处理确定土壤质量的单指标指数,用已修正后的内罗梅公式计算综合质量,对重庆市万州区1982年和2005年土壤质量单指标指数和综合质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得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一方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综合质量提高,土壤质量为“低”等级的耕地所占比例减少,土壤质量为“良好”、“中等”等级的耕地所占比例增加,旱地转变为菜地、园地或撂荒地,土壤质量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是土壤酸化、土壤中养分不均衡,土壤质量为”优”等级的耕地比例减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数据的无量纲处理确定土壤质量的单指标指数,用已修正后的内罗梅公式计算综合质量,对重庆市万州区1982年和2005年土壤质量单指标指数和综合质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得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一方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综合质量提高,土壤质量为"低"等级的耕地所占比例减少,土壤质量为"良好"、"中等"等级的耕地所占比例增加,旱地转变为菜地、园地或撂荒地,土壤质量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是土壤酸化、土壤中养分不均衡,土壤质量为"优"等级的耕地比例减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贵州六盘水市耕地土壤环境不容乐观,耕地土壤重金属Cd污染问题突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了典型Cd污染耕地,采用品种调整、原位钝化、微生物修复与叶面调控等4项农艺调控措施试验,通过对治理后土壤中Cd含量和玉米籽粒中Cd含量综合评价治理效果,筛选适宜六盘水市Cd污染耕地的治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4项措施均可使玉米籽粒中Cd含量不超标,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标,其中降低土壤中镉含量,原位钝化效果最好,最大降幅约23.90%;降低玉米籽实中镉含量,叶面调控措施显著,最大降幅约40.00%。  相似文献   

9.
通过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补贴项目的实施,探索提升瓜州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技术,有利于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六盘水市耕地土壤存在重金属Cd污染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本研究选取典型Cd污染耕地,采用品种调整、原位钝化、叶面调控与微生物修复4项农艺调控措施开展试验,对治理后土壤中Cd含量和玉米籽实中Cd含量进行测定并综合评价治理效果,筛选适宜六盘水市Cd污染耕地的治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各项措施实施后,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标,其中原位钝化措施降低土壤中Cd含量效果最好,最大降幅约23.99%;叶面调控措施降低玉米籽实中Cd含量显著,最大降幅约40%。  相似文献   

11.
从评价土壤有机质质量与数量的方法、土壤有机质提升目标的设定、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最低有机物质投入量的估算、影响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因素及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综合技术等方面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实践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耕地质量提升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开展2021年醴陵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对不同等级耕地质量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关于耕地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就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而言,2021年醴陵市耕地质量加权等级为4.86级,较2020年略有提升:耕地总面积为42 639 hm2,其中,高产耕地占比为18.32%,主要分布在李畋镇、白兔潭镇、明月镇、枫林镇;中产耕地占比为69.78%,主要分布在船湾镇、茶山镇、石亭镇、均楚镇、明月镇、左权镇;低产耕地占比为11.90%,主要分布在均楚镇、茶山镇、左权镇。就耕地质量特征分析而言,2021年醴陵市耕地土壤处于偏酸水平,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处于中低水平,但高、中、低产耕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数据差异显著;高产耕地土壤质地以壤质为主,中、低产耕地土壤质地以黏土、重壤为主;大部分耕地分布在丘陵下部和中部,立地条件较好;耕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级别多为“满足”,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低产耕地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评价土壤有机质质量与数量的方法、土壤有机质提升目标的设定、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最低有机物质投入量的估算、影响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因素及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综合技术等方面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实践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耕地质量提升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上高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高县上轮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的方法、参数体系、评价因素及权重,对上高县2011、2012年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整治后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并分析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整治后耕地田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不太明显,说明土壤养分跟土壤本底质量有很大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阐述南京市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的实施背景着手,介绍了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与具体实施内容,分析对比了项目实施前后耕地地力变化情况,并对进一步做好全市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通过增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种植绿肥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提升措施,项目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2015年相比,2017年分别增加了5.18 g/kg、0.25 g/kg、18.74 mg/kg和12.17 mg/kg;以单个示范区为例,项目实施后(2017年)各示范区养分含量等级提升1~2个等级,水稻产量平均提升10%左右。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建议与示范区种植大户接受程度和实施效果,增施有机肥结合绿肥种植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最为适宜南京地区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实施县域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现“藏粮于地”,以平阳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耕地地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平阳县耕地地力总体上处于中高水平,质量较好。近30 a来,有机质和速效磷都呈增加趋势,但土壤酸化趋势明显,速效钾有所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层较薄和排水不畅或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该县地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建议进一步采取分区耕地整治等措施,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管理与服务体系,从科技、工程、资金配套等方面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建立县域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运用"重点因素划定"方法划分县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区并确定主导因素,布设监测样点。对样点的主导因素进行监测,获取样点等别变化情况,通过计算各监测样点代表面积,进而估算出渐变类型分区、县域耕地等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比2017年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成果,榆中县耕地国家利用等级平均提高0.38等。榆中县耕地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干旱瘠薄型和山地干旱型分区灌溉保证率未发生变化,肥力提升型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降低趋势。为了提升榆中县耕地质量,对于无灌溉保证率的问题,需实施引灌工程进行解决,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则需通过长期持续的测土配方施肥或农家肥大量施用等手段解决。  相似文献   

18.
根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 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等要求,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单元划分、样点布设、样品采集与检测、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内容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流程,并以肇东市明久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项目区建设前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4.31g/kg、有效磷平均为16.51mg/kg、速效钾平均为205.66mg/kg,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4.13等,属于较好水平;部分地块的障碍因素为盐碱,灌排设施水平有待提升。本研究明确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技术路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及灌排条件等各指标的贡献,以位于淮北平原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平台,运用特尔斐法进行相关指标权重及隶属度的确定,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及灌排评价指标的贡献。结果表明,项目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01,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2.93,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08,区域内低产田全部消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7.91、19.64个百分点,灌溉能力提升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25;排水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35.13、27.33个百分点,排水能力提升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31。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灌排条件,使项目区内低产田全部消除,高产田面积占比明显增加,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其中灌排指标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作用最大,贡献率达51.85%。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S为技术工具,借助其空间分析能力,以多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土壤质地、耕层厚度、平均年降雨量、平均年有效积温、灾害性气候、有效排灌率、平均年日照时数等为评价因子,对江西省的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将全省耕地划分为6个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