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村庄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层面,采用Delphi法结合yaahp软件,分析村庄聚落空间形态优化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强度。结论表明:经济因子政策因子社会因子自然因子文化因子,并归纳形成改建、扩建、重建、消失4种村庄聚落空间优化模式;从中观层面,研究村庄聚落空间优化后形成的带状延伸聚落和块状集聚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微观层面,总结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提出从庭院、街巷、休闲、生产空间4个角度营造村庄聚落空间的一般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构建起村庄聚落空间研究体系,促进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特色的保持与延续。  相似文献   

2.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形态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葆华  王琼  张颖  申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27-7929
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分析其院落景观形态结构演变的过程,并试图研究这种现象的发生条件,以此寻找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结构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探寻其在演变过程中值得保留和重拾的构成方式,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在保护传统乡村聚落原有的院落景观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引导新时期聚落景观的建设,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进行民族村寨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对于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东南州朗德苗寨为例,从村寨的选址、空间布局、路线结构、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民族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构成规律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了侗族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兴蒙蒙古族乡聚落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出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通过现场勘查记录、居民访谈、走访政府机关等方法对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蒙乡聚落现在保存完好,对于各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兴蒙蒙古族乡聚落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出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通过现场勘查记录、居民访谈、走访政府机关等方法对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蒙乡聚落现在保存完好,对于各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章光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03-10504
总结了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基本特征与生成发展模式,揭示了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演化机制,据此对当前的乡村规划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各种建设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赣南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出发,对传统乡村聚落与美丽乡村建设后的乡村聚落之间形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曲靖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经形态历了传统均质向异质异构的演变,演变成环境主导型、效益主导型、综合发展型村落;表现出形态特征空间分异明显,形态结构时间差异显著。旨在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构建环境主导区、效益主导区、综合发展区三大乡村聚落区块布局形态。  相似文献   

9.
上海乡村聚落形态及景观风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乡村聚落以其独特的景观特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多个视角,通过对比归类,将上海乡村聚落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分成聚落沿水型,聚落散布型,聚落远水型,水系围合型和湖泊边缘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聚落与水体的山水关系,聚落内部的结构和尺度,及聚落周边的绿化环境构成三个层次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最终对上海乡村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特色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高度集聚是峰丛洼地区乡村聚落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其空间形态集聚分布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乡村聚落分区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观测其聚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分析聚落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合乡村聚落相关整治规划原则,对宗地乡的乡村聚落采取适宜的分区管理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聚落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相关,正、负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式分布;(2)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乡村聚落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镇化、工业化等人为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的一致性。据此可将乡村聚落分为3个管理区域,研究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应发展特色农业管理区,适时调整优化乡村聚落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区的南部地区应发展特色村庄发展管理区;研究区的西部地势相对较高区域应发展驱动产业用地管理区,道路通达性好,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乡村聚落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立式圆柱形油罐基础形状和罐底板寿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倪建乐 《油气储运》1994,13(5):48-50
目前国内立式圆柱形油罐基础顶形状均匀为正圆锥形,即罐基础中心高,四周低,目的是当罐基础沉降稳定后仍能保持这个形状,便于排除油罐底面上的积水。通过对罐基础发生沉降后罐底板实际形状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心高,四周低的形状在基础沉降稳定后将不能保持,基础发生沉降时,罐底板的面积大于油罐基础的表面积,且底板在罐壁板和边缘板的约束下,底板外部板的环向拉伸变形很小,使罐底板不得不因基础沉降而发生凹凸变形,变种凹凸  相似文献   

12.
吴明作  孙志伟  黑小明  王记  王娜  张美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21-4123,4126
水电建设项目通常会引起淹没与移民,其搬迁将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实例分析了某水电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容量,评价了移民搬迁对安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安置区条件对移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等问题,依此提出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减缓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应措施,并对安置区工程建设提出了必要的监理制度。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借鉴,为更好地落实各项生态环保措施及"三同时"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探究了198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青藏高原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扩张趋势,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于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2)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逐渐趋于不规则,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续性增强;3)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明显,分别在青海省东部和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形成了高值集聚的中心;4)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主要受高程和坡度的约束,同时受到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交通和城镇的发展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严格把控生态红线,同时依托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乡村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青藏高原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树型机械系统模型的树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图论的方法分析了非型机械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对非树型系统树型化的铰切割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切割铰的选用原则和生成树的自动导出算法。采用C++语言和面向对象技术设计了铰切割方法,冗余切割铰由计算机自动选择并切除,由此可将非树型机械系统化为树型机械系统,使得采用树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算法对非树型机械系统进行了和求解成为可能。文中以汽车驾驶室中的人机系统为应用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果形端正是高档梨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梨坐果序位、内源激素分布、种子发育、树体营养及枝条年龄等因素对梨果形偏斜的影响,并指出了防止梨果形发生偏斜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雨浓  张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657-9659,9666
以务川仡佬族古村落为例,运用聚落地理学相关理论路线,从聚落的地理人文环境、分布形态、内部结构及聚落的特征方面,对特殊地域下具有深厚文化特异性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的传统文明在景观方面给予继承、发扬与保护,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不同树形对番荔枝树体生长情况和果实性状的影响。[方法]比较番荔枝4种树形(架式Y字形、主干十字双层形、主干单层形和自然圆头形)枝梢生长、叶片质量、果实性状。[结果]自然圆头形的枝梢生长较其他3种树形旺盛,架式Y字形和自然圆头形在果实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方面均高于主干单层形和主干十字双层形,架式Y字形和自然圆头形可以作为番荔枝高产优质栽培树形的应用与推广,对于管理粗放的果园采用自然圆头形即可,对于标准化生产果园可采用架式Y字形。[结论]该研究可为番荔枝高产优质栽培树形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籽粒性状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反映籽粒形状的指标主要有粒长、粒宽、粒厚及长宽比,而尤以粒长最能反映籽粒形状,籽粒大小则多以千粒重计量。其中水稻粒长遗传复杂,研究结果因材料选择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大的特殊材料进行研究,结论多趋向于质量性状控制,选择籽粒粒形性状差异小的材料进行研究,结论趋向于数量性状控制。关于粒宽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粒宽由多基因所控制,也有研究认为,个别品种的粒宽受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所控制,显性方向因组合而不同,且存在细胞质效应。长宽比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研究表明,谷粒长宽比在F1中基本上表现为正态分布。长宽比性状中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都很显著,以加性效应为主。关于粒厚遗传的研究结论相差不大,多数研究表明粒厚受多基因控制。大部分研究认为,粒重在F2代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是由多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有研究认为,粒重的遗传受许多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存在细胞质效应。在遗传环境中,一般认为粒重是受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笔者认为,粒重的遗传不能简单的看作数量性状遗传,粒重的遗传研究结果与研究过程中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有些特殊材料的粒重遗传就表现为质量性状。随着水稻粒形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粒形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多数研究认为,粒长与长宽比、千粒重以及粒宽与粒厚、千粒重均呈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负相关,与粒厚呈正相关;粒厚与千粒重呈正相关。经过多年的遗传研究探索,水稻粒形遗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水稻粒形遗传中,需拓宽粒形研究面、加强粒形遗传机制研究和对特色资源粒形遗传及潜在价值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有所调整和加强,在综合性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渔业水质标准制度、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和赔偿制度、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预防、补救和赔偿制度等专门的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与《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中有关基本法律规定相配套的法规不完整,致使法律制度的可执行性较差。(2)部分重要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存在执行上的困难或无法执行。(3)现有法律制度未能严格执行。(4)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建议应进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综合性专项立法;尽快修改或重新制定《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细则或实施条例;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制度;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监管的制度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