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雨节灌是雨水集蓄利用与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机结合,集雨节灌工程的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雨水利用、农业灌溉闯出了一条新路。介绍了山东省宜发展集雨节灌工程的区域情况,对山东省集雨节灌的现状和工程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山东省集雨节灌工程的发展需求、发展潜力、发展目标、投资水平、产出效益、并提出了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总结甘肃省自1996年开始实施“集雨节灌工程”以来,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集水工程、蓄水工程以及灌溉工程建设利用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遍 适宜于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模式和适宜的单元工程发展规模;根据不同的降水量分区,分析确定了各利用模式下的工程建设投资水平;根据目前雨水灌溉农业的发展现状,选定代表作物,分析了集雨节灌工程不同利用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为今后制定雨水利用发展规划,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拼装式水窖是由几种固定模式的水泥预制件组合拼装而成的水窖,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改变容积大小,适用于一家一户式集雨供水和旱地集雨灌溉工程蓄水,具有质量可靠、安装方便、省材省工、成本低廉和建设工期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分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雨水微集流和膜面集雨两种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通过对膜面集雨示范介绍,提出了设施农业利用膜面集雨进行灌溉的条件和技术要点。说明面对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在设施农业区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的开采,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能有效地拦蓄大气降水,是干旱山区发展旱作农田补灌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以集雨窖为主体的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混凝土用量大,一些偏远山区没有砂石料,要在几十公里以外靠人挑畜驮备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工程费用,而且劳动强度极大。同时,因混凝土集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宁夏区南部山区实施集雨窖灌农业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其集雨节灌工程投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论:集雨节灌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受益农户;工程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管理,专款专用;要坚持“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使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区日光温室集雨灌溉系统的配置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半干旱区发展日光温室集雨灌溉系统,基于当地降雨和日光温室自身,环境条件,总结与研究了日光温室集雨灌溉系统的协调配置方法。主要叙述了日光温室集雨灌溉系统的配置原则,灌溉用水量的确定,集流面规模的设计,贮水设施总容的确定,并对日光温室田间灌溉系统的布置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依据甘肃省多年来开展大田粮食作物集雨节灌的研究和示范成果.分析提出了集雨节灌条件下,旱地大田作物的增产效益指标,并评价了集雨节灌对甘肃农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在山区很难修建骨干水利工程。为了解决山区坡耕地旱作物的灌溉 ,大力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发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 ,使山区的水利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实施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时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寿阳县十余年来开展国内国际科技合作,试验示范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集雨利用工程技术,以科技进步促进了旱作农业持续发展,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建议进一步试验应用机械化行走式补灌种苗增墒技术,促进旱农作物尤其是当地优势资源小杂粮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雨水微集流和膜面集雨两种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通过对膜面集雨示范介绍,提出了设施农业利用膜面集雨进行灌溉的条件和技术要点.说明面对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在设施农业区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的开采,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 石家塔旱井集雨工程的四大特点石家塔旱井集雨工程位于临县高家山乡 ,石家塔村大圪达山上 ,历时 13个月 ,于 1999年 11月 10日正式建成运行。其上有抗冻防渗性极好的专门集雨场 ,2 1孔旱井均匀排列互相连通 ,中有阀门房控制水源 ,下有喷滴灌设备相配套 ,平均年可集水 10 0 0m3 以上 ,可发展 1.0 7hm2 喷灌和 1.0 7hm2 滴灌节水面积。与传统的旱井集雨山地微灌相比 ,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建有大面积的专门山顶集雨场。传统的旱井集雨 ,集雨面积一般仅有几十至几百平方米 ,由于不设专门的集雨场 ,致使集雨灌溉地仅能在庭院和路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该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年内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平衡,造成降雨与作物需水期的严重错位,修建集雨蓄水工程进行集雨补灌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采用工程集水、覆膜坐水、滴灌等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减少田间土壤水分损失,增加产量,达到防旱抗旱的目的。为此探讨了集雨补灌条件下所采用的灌溉技术以及灌溉制度的拟定,为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雨水资源利用的特点,研究和筛选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旱地农业配套栽培技术,形成集雨节灌工程技术应用模式、旱地农业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出适合彭阳县乃至宁南山区集雨补灌的高效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彭阳县王洼镇集雨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区进行示范.  相似文献   

15.
集雨灌溉说的是将雨水集蓄起来进行农田灌溉。其中就集雨而言,从广义讲,凡是集蓄雨水的工程都应称为集雨工程。但我们这里讲的是年降雨量只有200~400mm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人的生活需要和灌溉少量面积农作物,利用一定的集雨面积,将雨水收集于水窖、涝地的微型集雨工程。上述集雨工程除解决人、畜生活饮用水外,将剩余的蓄水采用先进的微灌技术发展庭院经济作物。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摆脱农业靠天吃饭,脱贫奔小康的有效措施。这一新生事物在西北各省一经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如甘肃省实施的“1…  相似文献   

16.
国外集雨技术研究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雨水初始利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发展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系统研究阶段,而国内集雨技术研究则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为初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为系统研究阶段。目前集雨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干旱地区生活饮水、集流节灌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上,已从单项集雨技术走向农业系统集雨的高效利用,从理论探讨、技术攻关逐步走向推广应用并蓬勃发展阶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宸 《节水灌溉》2007,(4):63-64,66
立足河南省山丘区实际,提出了具有河南省山丘区自身特点的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并对典型代表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了传统大田农业模式对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的制约,强调集雨节灌应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紧密结合,优质高效,突出效益.  相似文献   

18.
干旱土石山区集雨水窖是一种行之有效、分散、小型的集雨工程。以白河县的集雨水窖为例,追索了干旱土石山区集雨水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介绍了水窖的推广价值,研究了水窖的结构、配置方式、窖址选择原则,并着重探讨了最优窖容、最优集雨面积、沉沙池的配置方法.最后对干旱土石山区水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塬沟壑区集雨节灌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塬沟壑区塬、坡、沟、川自然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多种集雨节灌形式的适宜范围,提出了各个地貌单元适宜发展集雨节灌的模式,对集雨节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集雨节灌研究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地膜上节水滴灌管的设计与制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支离破碎、干旱缺水的自然特点,设计制作了山地集雨袋贮、膜上滴灌管节水灌溉设备。经过多模式节水试验证明,特别是自然立地条件差的干旱地区,集雨袋贮、膜上滴灌是一项简便易行、投资低、效益好的节水技术,便于推广,为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建设添补了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