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再胜  陈惠  张蜜  王清 《长江蔬菜》2015,(19):47-49
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除了杂菌感染和害虫为害之外,还存在菌种不萌发、菌种萌发后不吃料、菌丝消失、死菇等12种常见问题,现将其原因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菌种不萌发 1.1 症状 菌种块接种到培养料上,未见菌种萌发. 1.2 原因 ①播种时连续2~3天温度高于33℃,使菌种菌丝灼伤;②培养料内氨气浓度过大,导致菌种菌丝中毒;③菌种老化;④有螨虫为害.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是我国食用菌主要出口产品,近几年在北方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其生产过程中,病害是阻碍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各种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外,不少是因栽培管理不当所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1菌丝生长阶段1.1菌丝徒长症状:播种后菌丝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集结成团,严重时形成"菌被",不出菇、推迟出菇或形成气生菇。病因:常发生于蘑菇调水以后,或菇房温度  相似文献   

3.
<正>1播种后种块不萌发1)播种时温度过高,如连续2~3天高于30℃,且菇房通风不良,菌种因闷热而不萌发;料内氨气过重,使菌丝中毒。处理措施:如播种后遇高温天气,要在早、晚通风使菇房温度下降,防止菇房长期处于闷热状态;如料内氨气过重,可采用打扦、翻格等措施,排除氨气,再进行补种。2)菌种退化、老化严重,适应性差,生命力弱。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5,(6)
<正>双孢蘑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量的40%左右。双孢蘑菇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而出现了一些生理性病害,造成双孢蘑菇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笔者结合实践分析总结出了高寒地区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及防治措施,仅供参考。1菌丝徒长1.1症状双孢蘑菇播种后菌丝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  相似文献   

5.
从播种到出菇是双孢蘑菇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该阶段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生理性病害。文章对双孢蘑菇菌丝体阶段生理性病害的病状、发生原因进行介绍,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双孢蘑菇的主要病害可以分为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虫害有菇蚊、菇蝇、螨虫、线虫等。病虫害的发生与菌种、环境、基质等有关,常见的引发因素有堆肥质量,覆土质量,菌种,环境卫生,以及温、湿、气等环境因子。1双孢蘑菇病虫害的防控措施1.1菇房及环境的卫生与消毒保持菇房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是病虫害安全防控的前提与基础;做好菇场及栽培材料的消毒是病虫害安全防控的重要举措。其中包括:栽培结束后的菇房通入蒸汽,使空气和料温  相似文献   

7.
孟国防  王文涛 《食用菌》1994,16(4):26-26
大肥菇又称高温蘑菇,双环蘑菇,学名Agaracsbitorquis。菌丝洁白浓密,生长速度比双孢蘑菇慢,不易产生粗菌丝,不吐黄水,不产生菌被,子实体白色,菌盖光滑,初为扁球形,后渐变为扁半球形,平展后直径5~9cm,厚2~3cm,盖缘下弯,菌肉厚实,长2~5cm,粗1.5~3.5cm。孢子暗褐色。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6~31℃,在20℃以下长速较慢,35℃以上菌丝尚能生长,但易老化。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5℃,在29℃以下48小时,30℃以下24小时仍能生长,但温度超过26℃难以分化。大肥菇比双孢蘑菇更为耐旱,也更耐水。在PDA培养基中再增加10%~15%的葡萄糖,能促进菌丝生长,在粪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特别是经过2次发酵后的粪草上生长更好。制栽培种当菌丝走满全瓶后放置20~30天播种,比刚满瓶时播种,其菌丝恢复得更快,生长更好。一般麦粒种延放10~15天效果更佳,这有别于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播种后如果环境条件管理不当,很容易发生生理性病害,影响产量。通过实践,总结出甘肃省双孢蘑菇几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以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广凯 《食用菌》2014,(6):50-50
<正>白腐病是双孢蘑菇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秋季发病重于春季,栽培户应加强防治。具体措施如下:1在菇床温度、空气相对湿度不影响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应经常开窗通风,降低房内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将房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5%以下,温度保持在18℃以下。这样,既有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又不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可有效地减轻病害。2为预防病害的发生,在双孢蘑菇出菇前用1∶2∶230倍波尔多液均匀地喷洒菇  相似文献   

10.
对10个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的菌丝拮抗作用、菌丝生长特性、出菇产量及子实体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0个双孢蘑菇菌株中可能有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存在;蘑菇2000菌株和蘑菇192菌株菌丝洁白、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子实体农艺性状较好,是优质的双孢蘑菇栽培菌株,可以作为双孢蘑菇2796品种的替代菌种,在云南省进一步推广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改良蘑菇菌种和选育优良新菌种的方法中,单孢分离育种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值得应用的方法。因为含有某一遗传因子的孢子在单孢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地表现其潜在的特性而显示出较大的变异。从而,通过单孢菌株的出菇试验和筛选,可望选育出优良的新菌株,而使蘑菇的单产较大幅度地提高。本文探讨了刺激菌丝、不同种菇孢子、浸泡溶液、浸泡时间、培养温度和生长促进剂对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2.
双孢蘑菇褐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贤  金卫群 《食用菌》2010,32(3):63-63,68
防治双孢蘑菇褐腐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根据双孢蘑菇褐腐病菌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侵染双孢蘑菇的途径和病害发生规律,对菇房和床架采用敌敌畏和石灰进行菇房环境消毒及床架的杀菌处理;采用日光暴晒5h和38%甲醛熏蒸消毒覆土,能明显控制病害菇的发生。药物防治及综合措施防治试验以采用38%甲醛覆土消毒结合施保功化学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杨大林 《蔬菜》2003,(9):25-26
夏季高温常常制约着许多食用菌品种的发展,如何在夏季选择适宜的高温型食用菌品种,利用市场淡季获得增产是许多菇农关心的问题,现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介绍几种适宜夏季种植的食用菌品种,以飨读者。一、四孢蘑菇四孢蘑菇,又称大肥菇,是一种中温型蘑菇品种。该品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0~34 ℃,最适25~27 ℃;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27~29 ℃,高于30 ℃或低于26 ℃均不利出菇。根据该品种的适温范围,以夏季播种,早秋出菇的栽培方式最为适宜,既可以利用其能耐高温的有利条件培养菌丝,又可以在早秋市场淡季大量出菇上市,填补市场空缺,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蘑菇生产上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荣金  兰巧玲 《食用菌》2000,22(4):38-38
蘑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不良的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受阻,产生各种异常现象,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给生产上造成严重的损失。常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1菌丝徒长 蘑菇播种后菌丝一直旺盛生长,并持续不断往覆土层表面生长,绒毛状菌丝大量冒出土层,浓密成团,严重时形成不透水的菌被,并不形成子实体或推迟出菇或不出菇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发生于蘑菇调水以后,主要由于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及通风换气不良的环境条件造成的。另外播种期偏早,播种后温度较长时间处于20~25℃,迟迟不能下降而…  相似文献   

15.
双孢蘑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孢蘑菇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消费人群最广,尤其受欧美等国家消费者喜爱的食用菌品种,结合灌南县生产现状,我们从菌种选择、厂房建设、培养料隧道发酵、无菌播种、菌丝培养、覆土、育菇等生产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双孢蘑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双孢蘑菇打包料指将二次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进行混合播种、压缩、打包,然后供应给具备控温、控湿、控气菇房设施设备的农户(合作社)进行周年化生产双孢蘑菇,实现现代农民模式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实现鲜菇均衡供应,解决当前传统双孢蘑菇自然季节性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不稳定、产出率低、效益差等问题。二年多来,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7.
蘑菇肉质鲜嫩,美味可口,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传统食用菌类。一般栽培使用的蘑菇品种为双孢蘑菇,出菇温度在16℃左右,只在秋冬、初春季节才可在市场上见到。2010—2011年度,徐州市贾汪区食用菌研究所引进栽培的高温蘑菇品种"夏秀2000",为双环蘑菇,分类上有别于双孢蘑菇,其菌丝生长的温度要比双孢蘑菇高出5℃,适宜出  相似文献   

18.
棕色蘑菇主要特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分析了棕色蘑菇(Agaricus brunnescens)ACCC50031的出菇温度、抗病性、子实体农药残留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供试棕色蘑菇正常出菇温度为2~26℃,对照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2796为12~26℃;接种疣孢霉病菌21d后,双孢蘑菇2796的发病率达36%,而棕色蘑菇无病菇出现。10种农药施用后的检测结果表明,棕色蘑菇的子实体中无农药残留或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指标。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新鲜棕色蘑菇的粗蛋白、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14%、3.28%和1.26%,均高于双孢蘑菇2796。  相似文献   

19.
马瑞霞 《食用菌》2001,23(4):36
在蘑菇栽培中,经常会碰到菌丝萌发后不吃料、发黄而萎缩,菇农称之为“脱隔”,严重影响着蘑菇生产的发展。现将蘑菇萎缩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高温烧菌 播种期气温高,培养料过厚,后发酵后料温未稳定下降等原因,培养料内温度高于30℃,播种后料温高使菌丝萎缩。 防治方法:蘑菇的播种期要避开高温期,播种时料温应稳定在 25 ℃以下。播种后发现菌丝因高温而萎缩,应重新翻堆通凤.再调节好培养料的湿度,重新播种。2 料内有氨气 建堆时,氮肥添加量过多,或氮肥加入过晚(后期翻堆时才加入)。菌种播种后,培养料内存在氨…  相似文献   

20.
疣孢霉病又叫水泡病、白腐病,是由疣孢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双孢蘑菇的重要病害。1症状表现1.1菌丝感染双孢蘑菇菌丝在土壤中形成菌索时被感染的,会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有的变成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有臭气。1.2菇蕾染病表现为正常菇还未出时,病菇就大量生长了,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其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会长出白色绒毛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