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西桑蚕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熙荣 《广西蚕业》2000,37(1):43-44
本分析了蚕业生产由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渐向经济较落后地区转移的必然规律,然而转移是有条件的,要争取桑蚕生产多向广西转移一点,提出了几点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养蚕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的劳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许多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的蚕区正在不断萎缩.而其它一些不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民养蚕技术水平低,养蚕效益不高,由此形成了我国目前养蚕业的不良现象一老蚕区萎缩,新蚕区不稳.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巩固老蚕区的同时努力发展新蚕区,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七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蚕茧主产区,产茧量约占全省的90%。特别是安康地区,蚕丝生产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为振兴经济,出口创汇,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当前,国际国内蚕丝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蚕丝生产由工业发达地区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较丰富地区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我们应当抓住蚕丝市场重新分配的契机,发挥秦巴山区气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蚕业生产,为振兴陕南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就从市场竞争的观点出发,分析陕南秦巴山区发展蚕业生产的机遇、优势与  相似文献   

4.
郑新忠 《蚕学通讯》2002,22(1):39-41
加入WTO后 ,茧丝绸行业成为我国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产业之一。目前 ,世界茧丝绸业结构处在不断调整之中 ,世界丝绸业科技、生产中心已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已成为主要的集中地 ,肩负着丝绸发展的重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蚕业生产已逐步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出现“东桑西移”之势。缫丝生产已由大城市转产为依托中小城镇 ,使我国茧丝绸生产形成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的格局。对此 ,如何抢抓机遇 ,与时俱进 ,加快我区蚕业发展 ?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蚕茧市场管制与蚕业区域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建琴  顾国达 《蚕业科学》2005,31(3):321-327
构建蚕茧市场管制下的蚕业区域转移模型,解释了在其它地区蚕茧市场受管制的情况下,一个蚕茧市场不受管制的地区的蚕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由此说明蚕茧市场管制是影响我国蚕业区域转移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讲,是蚕茧市场管制限制了蚕业转移规律的发挥,影响了“东桑西移”战略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80年代至今,广东省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变化,主产蚕区经历了一个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粤北、粤东、粤西等地区转移,到现在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的过程,蚕种生产也随着蚕区转移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蚕桑生产属技术性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因采叶给桑劳动费工而成为制约养蚕工效。据资料,蚕业发达的日本和我国江、浙等省的一些养蚕大户,栽培条桑育品种或密植杂交桑,实行壮蚕条桑育,生产1 kg蚕茧的劳动时间仅1.2~1.3 h,  相似文献   

8.
北方蚕区与南方蚕区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各异的地域分布规律及不同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南方蚕区降雨充沛,积温较高,桑树生长量大,亩桑产量高,效益好,丝绸加工业发达,蚕桑附加值高,这是南方蚕区的优势,但南方经济发达,就业门路广阔,农民从事比蚕桑效益更好产业的选择余地大,同时南方气候湿度大,气温高,蚕茧质量差,这又是南方蚕区的劣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外部变化,南方蚕区的优势逐渐消失,北方蚕区蚕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则表现明显.全国蚕桑生产重心转移,"南蚕北移,东蚕西迁"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我国以蚕茧和生丝为主导产品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蚕业资源极其丰富。传统蚕业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脱贫产业,解决了劳动力出路的社会问题和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其产品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提供了优质原料,促进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性调整,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1—2010年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为维度,以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发种量为指标,进行东、中、西部蚕区蚕桑生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2003年开始,我国中西部蚕区蚕茧产量超过东部,此后蚕桑产业转移的进程开始加快,而且由于中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相对稳定,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转移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即"东桑西移";与此同时,我国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都高于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说明西部蚕区的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盒种产茧量仍然低于东部蚕区。因此,目前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在正视"东桑西移"的事实的同时,既要提高西部蚕区的蚕桑生产效率,又要适度稳定东部的优质茧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分布和危害农药中毒与工业废气中毒是当前非传染性蚕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大田农药使用、新农药问世以及乡村工业的兴起发达,工农布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原蚕区劳动力紧缺显得非常突出,主要是地方经济迅猛发展,年轻力壮劳动大量转移,原蚕饲育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短时间内劳动力需求集中,劳动力趋于紧张,对稳定巩固原蚕区和提高蚕种质量是极为不利的。虽然五龄条桑育在部分丝茧育生产已有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的兴衰探讨开拓新蚕区的策略浙江省奉化市林业局周立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蚕桑生产萎缩现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局面。为保持蚕茧生产总量,确保丝绸工业的需要,开拓新的蚕桑基地势在必行。但如何快速、稳妥、...  相似文献   

14.
原蚕全龄三回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杭州市郊七堡 ,是生产一代杂交蚕种为主的专业蚕种场。每年养蚕制种季节 ,70 %左右的劳力是向农村招聘的季节性临时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郊乡镇工业和家庭工商业的蓬勃兴起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出现雇用季节性临时工“招聘难、用工贵 ,技术低”的矛盾 ,成为制约蚕种产量的症结所在。因此迫切需要省工、省力、省成本 ,又能保证蚕种产质量的原蚕饲育新技术。为此 ,进行原蚕3回育的试养。1原蚕3回育的试养结果我场于2000年 ,用秋丰、白玉品种试养了一日3回育 ,与一日4回育原蚕比 ,见表1。从表1可知 ,实…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县既不是靠近大、中城市的经济发达地区,又不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而是地处长江三角洲江苏中部的一个平原县,属中间地区。地少人多,劳力充裕,土壤肥沃,历来种植业以粮棉为主,养殖业以猪、蚕见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运用农业工程学原理,走农牧结合的道路,以饲料工业为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过去我省蚕茧生产基地,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八十年代初被迫由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经济发展较慢的山区转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新的蚕茧生产基地已经建立,蚕茧产量已超过解放后最高产量,种桑养蚕并已成为新蚕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当前又面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这对我省新蚕区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在目前蚕桑生产状况下,要稳定和巩固我省蚕茧生产基地,必须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随着中秋蚕饲养量的减少,晚秋蚕饲养量的大量增加,十分有利于晚秋蚕大蚕条桑育的推广。于是,我们先后选择了蚕桑重点地区的王店镇裘亚琴和新塍镇的诸万祥户开展试验,2015年裘亚琴一个人养了7张晚秋蚕,张产达到42.5 kg,诸万祥在外面打工,还养了3张晚秋蚕,张产达到44.5 kg。经过近5年试验认为,晚秋蚕大蚕条桑育主要好处:一是采叶快,给桑省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二是桑叶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18.
卢小芳 《广西蚕业》2005,42(3):24-25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小蚕共育在我县桑蚕生产较发达或桑蚕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已被普遍采用。小蚕共育是一种由单位组织人员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的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二口叶后分给养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分段养蚕方法,它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对小蚕的护理,有效地防止蚕病的发生,从而促进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现就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浅谈如下,供蚕农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饲料兽药投入品向养殖过程转移,从商品猪向牛羊等品种转移,笔者作为农业部表彰的2009年度畜产品质量监管先进工作者,笔者深知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0.
吴芝萍 《蚕桑通报》1994,25(4):45-45
原蚕三回育大面积饲养初获成功湖州市农业局吴芝萍开发原蚕区已成为专业蚕种场发展蚕种生产的新路子。目前湖州市生产的蚕种60%以上来自原蚕区和村办场。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活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原蚕区的蚕种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