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鲁西北的临清、鲁北的惠民和鲁西南的成武选择中上等地力棉田种植3个主推抗虫棉品种鲁棉研21、鲁棉研28和K638,研究了不同生态区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和鲁西北棉区的棉纤维长度较好,鲁北棉区棉纤维长度较短,而纤维细度则是鲁北好于鲁西南和鲁西北棉区。纤维比强度的表现与品种类型有关,早发型品种在鲁北棉区表现好,后发型品种则在鲁西南表现较好,稳发型品种鲁棉研28在3个产棉区的表现相对稳定。按照生态区和品种类型合理选择品种、搞好品种布局是提高棉花纤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为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的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棉纤维4个主要纤维品质性状(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有明显差异。此外,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是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或长绒棉品种的区域,可以作为我国棉纺工业纺髙支纱的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仍然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表现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棉花种子的休眠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5个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鲁西南和鲁西北两个不同生态棉区试验,并根据棉花生长进程分期收获种子,进行室内发芽试验,根据种子发芽和新鲜不发芽种子比率研究棉花种子休眠特点.结果表明:多雨高湿条件下生产的种子休眠程度深;Bt抗虫棉比非抗虫棉种子休眠程度深;9月10日前和10月10日后收获的种子比此期间收获的种子休眠程度深;晚发型抗虫棉比常规抗虫棉种子休眠程度深;抗虫杂交棉和常规抗虫棉种子的休眠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4.
不同采收时间棉花衣分和纤维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7个不同类别的棉花品系为试验材料,采取不同时间收获籽棉,研究其衣分和纤维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衣分以前期收获籽棉的最高,霜后花的最低;棉纤维长度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比强度则以中前期收获的棉纤维较高,霜后花比强度明显下降,霜后花的棉纤维马克隆值均在4.0以下,棉纤维成熟度最差。  相似文献   

5.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抽查样品的测试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十五”期间中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并运用STATA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十五”期间,中国生产领域的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29cN.tex-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各纤维品质指标在年度间有波动。按生态区划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色泽特征等方面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西北内陆棉区的马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统计分析表明,长度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156,呈高度正相关;整齐度指数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5300,呈中度正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均呈高度正相关。与国际乌斯特公报进行比较,中国“十五”期间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山东省是传统植棉大省,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的前3年平均植棉面积为318万亩,平均亩产78.85 kg。当前全省棉花主要分布在鲁北、鲁西北和鲁西南三大棉区,主产区棉花播种和田间管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残膜回收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率低,个别地方使用耙齿式简易残膜回收机回收地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遗传背景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温度敏感性特征。【方法】采用SPPS(1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2001~2004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资料。【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较为稳定,即棉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具有较强的遗传(品种)特性,不同品种其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根据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大小对品种进行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各品种不同果枝部位及“四桃”间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均存在差异,根据不同果枝部位及“四桃”间纤维比强度的变异系数分别聚类,可将14个品种划分为纤维比强度形成对温度敏感型,中间型和非敏感型3个类群。【结论】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大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品种特性,不同品种纤维比强度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棉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主要来源于温度的变异性。不同品种棉花纤维比强度变异性的显著差异也可能主要来源于其对温度变化敏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温度敏感性差异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纤维比强度形成存在温度敏感性差异的2个棉花品种纤维发育生理特性对低温的响应差异。【方法】选用纤维比强度形成存在温度敏感性差异的2个品种(科棉1号:温度弱敏感型品种,苏棉15:温度敏感型品种),通过分期播种,使相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处于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低温对棉花纤维发育相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正常播期条件下,棉纤维发育期日均最低温为24.0和25.4℃,棉纤维中蔗糖合成酶活性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低,蔗糖转化率和纤维素含量均较高,最终纤维比强度最高;晚播所致的低温(棉纤维发育期日均最低温低于21.1℃)则显著影响棉纤维发育,蔗糖转化率、纤维素含量、β-1,3-葡聚糖含量均下降,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中蔗糖合成酶活性下降、β-1,3-葡聚糖酶活性上升,导致纤维比强度降低。2个纤维比强度形成存在温度敏感性差异的棉花品种纤维发育生理特性对低温的响应存在差异,温度敏感型品种(苏棉15)的蔗糖转化率、纤维素含量及酶活性(蔗糖合成酶、β-1,3-葡聚糖酶)在因播期形成的不同温度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温度弱敏感型品种(科棉1号)。【结论】低于21.1℃的日均最低温影响棉纤维发育及纤维比强度形成,不同棉花品种纤维发育相关的物质含量、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纤维比强度存在温度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分析山东省矮砧苹果栽培现状(栽培面积、生产分布、矮砧类型及利用方式、品种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山东省矮砧苹果适宜的栽培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栽培区、鲁中南山区、鲁西南冲积平原区、鲁西北冲积平洼区和鲁北滨海栽培区,并分别提出了各栽培区域适宜的矮砧类型、利用方式以及适宜品种;提出了山东省苹果矮化砧木栽培发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不同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变化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用不同类型棉花品种,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棉纤维品质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纤维各品质指标受控因子不同,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除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外还明显受到气候因子的影响.就影响品质的气象因子而言,不同纤维性状主要受控生态因子是不同的,纤维长度和伸长率主要受制于铃期总日照时数;整齐度、比强度主要受制于铃期≥15℃活动积温;马克隆值主要受铃期最高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北疆棉区自育早熟和引进的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陆地棉品种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无论北疆自育早熟品种还是内地引进中早熟品种 ,棉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均在花后 7~ 14d达到最大值 ,随后迅速下降 ;纤维素在花后 14d左右开始大量合成 ,至吐絮期含量达最大值。不同品种类型间表现为 :早熟品种棉纤维可溶性糖转化高峰期较同期的中早熟品种早 ,且纤维可溶性糖转化率及纤维素合成的最大值与纤维素合成速率均比同期开花的中早熟品种高。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铃期最低温度对纤维可溶性糖的转化和纤维合成影响最大 ;温度对纤维的可溶性糖转化的影响远大于纤维素合成 ,所以后期低温可能是造成新疆棉纤维内糖含量高的原因。铃期日照时数与纤维合成的特征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山东省矮砧苹果栽培现状(栽培面积、生产分布、矮砧类型及利用方式、品种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山东省矮砧苹果适宜的栽培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栽培区、鲁中南山区、鲁西南冲积平原区、鲁西北冲积平洼区和鲁北滨海栽培区,并分别提出了各栽培区域适宜的矮砧类型及利用方式以及适宜品种;提出了山东省苹果矮化砧木栽培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以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的3个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以形成不同的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研究棉纤维加厚发育过程中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纤维中糖类物质及纤维比强度间的关系。【结果】棉铃对位叶氮浓度随铃龄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曲线YN=αt-β;在棉纤维加厚发育过程中,纤维中蔗糖、β-1,3-葡聚糖和纤维素含量随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蔗糖、纤维素累积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最佳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变化曲线相吻合,β-1,3-葡聚糖累积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最佳对位叶氮浓度差异较大。【结论】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反映了棉铃发育的氮营养状况,在棉纤维加厚发育过程中,均存在一个有利于蔗糖、β-1,3-葡聚糖、纤维素累积及高强纤维形成的最佳对位叶氮浓度。棉纤维中较高的蔗糖和纤维素含量有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棉纤维加厚发育前期较高的β-1,3-葡聚糖含量有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后期则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作用降低。不同品种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对位叶适宜氮浓度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对位叶氮浓度影响棉花纤维加厚发育和比强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基因型差异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以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的不同基因型棉花为材料,研究它们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为探索改善棉纤维比强度的生理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棉纤维比强度分属高(科棉1号)、中(美棉33B)、低(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3种类型,4个不同基因型的品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棉纤维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次生壁加厚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蔗糖合成酶、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基因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酶活性的大小和峰值出现的时间。科棉1号属高强纤维基因型,棉纤维中与纤维发育相关的酶活性在整个次生壁加厚期高于中、低强纤维基因型,前者酶活的动态变化与纤维素累积快速增长期的协调性好,纤维素累积平缓,纤维比强度增强的幅度大;反之,如低强纤维品种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其纤维发育相关酶在次生壁加厚期活性低,纤维素累积快速增长期短,纤维比强度增强的幅度小;美棉33B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特征介于上述两种基因型之间。【结论】不同基因型棉花纤维中与纤维发育相关的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该差异可能是导致纤维素累积特性及纤维比强度形成基因型间差异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鲁西南棉区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选用4个棉花品种进行麦后直播试验,分析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品质性状等。结果表明,鲁棉研241早熟性好,结铃性强、集中、铃大,产量和品质表现好;德棉15生育期短、早熟性最好,结铃性强,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霜前花率最高;石早2早熟性一般,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均最低;石早1的品质较好,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均表现较好,但表现晚熟。综合来看,鲁棉241、德棉15适合在鲁西南开展麦后直播,石早2、石早1不宜在鲁西南开展麦后直播。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杂交春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优质棉区域化种植和棉花生态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5年黄河流域17个试点、19个杂交春棉品种的棉花样品,检测其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纺纱指数等8项指标,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总体特征为纤维长度适中、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中等偏高,纺纱指数适纺60支纱的高强力棉仅占22.6%。8项品质指标可归纳为3个公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77.85%。17个生态区划分为5个棉纤维品质生态亚区,Ⅰ亚区包括淮北、石家庄、西华、新乡、杨凌;Ⅱ亚区包括临西、安阳、天津;Ⅲ亚区包括沧州、郑州、昌邑、惠民、运城;Ⅳ亚区含邯郸、商丘;Ⅴ亚区含临清、宁津。Ⅱ亚区平均纤维长度(30.73 mm)、比强度(31.33 CN/tex)、纺纱指数(155.03)为最高,麦克隆值(4.33)为最低,综合品质表现最好,为优质棉区;Ⅰ亚区的纤维品质各项指标略逊于Ⅱ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两亚区棉纤维品质指标中等偏低,为中下品质棉区;Ⅳ亚区棉纤维品质最差,为低质棉区。【结论】Ⅱ亚区为优质棉区,Ⅰ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亚区为下品质棉区,Ⅳ亚区为低质棉区。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棉“瑞杂818”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菏泽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蒜套棉试验,研究不同拔柴时间(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10月5日和10月10日)对棉株不同部位铃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柴时间对棉株中下部铃重、衣分和籽棉产量影响不明显,而对上部铃影响较大,且拔柴时间越早影响越大。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随着拔柴时间的提前而降低,拔柴时间越早降低幅度越大。拔柴时间对棉株下部铃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影响不明显,而对中上部铃影响较大,相比10月10日拔柴,9月20日拔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分别降低11.91%、9.99%和14.29%。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不同生态条件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测定,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建设科技服务中的一个专题研究项目,目的在于了解全国不同生态棉区影响纤维品质的主要因子。江西省通过七个试点两个品种连续三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点间差异显著,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2.5%的跨长与开花后1~18天的雨量、光照和20~25℃的适宜温度天数呈正相关,但决定系数不大;比强度与开花后19~25天的雨量和≥32℃的高温天数呈负相关,与该阶段光照呈正相关;马克隆值与开花后19~25天的雨量和收花前<16℃的低温天数呈负相关,与开花后26天至收花时的适宜温度(20~25℃)天数呈正相关。江西棉纤维偏粗主要与伏旱明显及持续高温有关,其次是土壤肥力差异.同一品种的棉纤维品质,以中、下部铃好于上部铃,正常年份好于灾年(或旱年),平原洲地棉区好于丘陵红壤旱地.说明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和优化栽培措施,对提高棉纤维品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对陆地棉不同纤维强度类型品种的研究表明,单纤维强力,零隔距比强度,3.2毫米隔距比强度与断裂长度4项强度表示的不同指标的差异,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但环境影响表明,断裂长度与单纤维强力变化趋势相似,而与3.2毫米隔距比强度可能是概念不同的物理量(克力/特克斯),并非决定于同一层次的纤维结构。对纤维强度指标的变异分析证明,除鲁棉6号与PD 9223两品种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了圆锥体层次愈多,铃期温度愈低。零隔距比强度愈高外,其它品种与其它强度指标的变异与环境和营养条件无关。供试品种中,对环境反应敏感的为鲁棉6号。在4项强度指标中,两项比强度指标仅受胞壁结构影响,变异系数小;单纤维强力与断裂长度受纤维干重与胞壁结构双重影响,变异系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