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种内容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表现当时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刻画内容。这些汉画像石为我们研究汉代儒家伦理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汉代农业思想含有丰富的生态意识,认为在农业系统中,天、地、人、物诸因素必须协调统一。当时对这种思想的践行模式,突出表现在:顺"天时"、因"地利"、促"物宜"、重"人和",并强调起关键性作用的"人",依照客观规律进行耕作,便可使农业生产获得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3.
山东地区,位于黄河下游,早在距今约九千年的后李文化时期,既已出现较早的原始农业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时期几千年发展进步,至汉代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山东,特别是近50年来,山东地区的汉代考古工作,在几代考古人的艰辛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为我们全面系统的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并兼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试从农耕、水利、农作物、储藏与加工、家畜家禽等方面,对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进行初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城乡粪肥收集与处理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农业中的施肥是将废弃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化,体现了古代农业中的循环经济思想。殷商卜辞反映的最早的粪肥集中收集与处理,可以被视为原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开端。汉代厕所的圈、厕合一形式中,人粪被作为猪的辅助食料,表面上看是一种资源再利用,但会对农业劳动者的健康带来影响。随着古代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粪便要处理,农业为了保持地力对粪肥有大量的需要。自唐宋后出现了专营粪肥的商人,不仅处理了城市粪便,也解决了农业对肥料的需求,从而使得城市生态和农业生态有机地循环起来。在大量使用化肥的今日,我国古代收集利用粪肥的智慧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东北地区出土的战国两汉铁器看汉代东北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为了稳定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西汉初年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劳动人民争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使一度衰退了的社会经济又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尤其在“文景之治”以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封建的汉王朝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原的汉人在燕、秦、汉时大量移入东北,同时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东北。从东北地区特别是汉代郡县所辖的地域,出土的铁器农业生产工具,就能反映出汉代东北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研究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主要是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看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与当时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可是要探讨汉代东北的农业发展,很难在史籍上找到有关东北地区生产关系的记载。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地下出土的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等遗物来探讨汉代东北农业的发展,以及汉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对兄弟部族与部落的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代文字瓦当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艺术,文字瓦当中出现农业吉语正是当时社会中重农思想及实践的反映,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汉代社会状况及农业生产习俗,这对于今天的汉代农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物对农耕史特别是农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农耕文物的史料价值,以及辨识一些伪造文物(赝品),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考辨两件文物和一组赝品"文物",揭示了真实文物蕴含的农具史价值,揭露了伪造文物的破绽: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漏斗应当是风扇车(明器)上盛装、倾泻谷物的粮斗;山东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馆藏的一组"汉代农耕图"画像砖,有改造、沿袭已有文物图案的痕迹,结合其他疑点,可判定系今人伪造;江苏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长廊的汉画像石"牛耕图"不但描绘了带有马鞍形的犁壁,还绘有迄今唯一的汉代"耒耜耕"画面,对农具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该画像石上"耒耜耕"全图的解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农业有所发展,社会进步。汉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除民田之租税"13年,为免除农业税开了先河。本文初步澄清当时的每亩单产、劳动力生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粮食总产量等问题。还对汉代与现代的面积、计量作了比对。证明晁错所说的:"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比较切合汉代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具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河北农业大学,创建早期历经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等发展阶段。大量史料证明:直隶农务学堂属高等教育程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其所开展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和农业推广等活动不仅开创了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也对近代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沈阳农业大学创建人张克威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农业教育家、畜牧专家。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几十载,积累了大量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大农业教育"的办学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办学最重要即良师"的教师观,"民主、科学"的学校管理观等。在其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呈现出对农业及农业教育的高度热爱、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爱民亲民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上古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以来,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农学和农业生产水平;至汉代,区种法下的精耕技术发展,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至现代,农业机械的发明和使用,农业进入机械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并逐步...  相似文献   

13.
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何时发明犁耕?这不仅是农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古代史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于犁耕起源问题诸说纷起,莫衷一是。关于我国犁耕的起源,归纳起来有以下看法:(一)“牛耕当始于神农”,(二)起源于商代,(三)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四)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从大量史料看,上述有些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如说犁耕始于神农,显然为时过早。因为神农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他曾发明了农业,而农业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先经历了火  相似文献   

14.
李小红  周丽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75-15179,15182
以大量原始史料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形势下发起的农业生产互助运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农业生产互助组织的组织特征、运行机制和绩效。  相似文献   

15.
史晓雷 《农业考古》2015,(1):193-196
通过分析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绿釉舂米坊模型"以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汉代"绿釉陶作坊(模型)",认为这两件明器是我国汉代水碓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我国汉代已经出现了较复杂的连机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亮作为南宋时期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本文选取其农业思想进行分析,认为,陈亮经济思想的核心仍是农为邦本,他为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设性现点,不仅对南宋后浙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包括汉代画像砖石在内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艺术.而对汉代画像砖石中农业图像的独特艺术价值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远古先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鲜活图象其造型剔具匠心,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蕴涵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美高等农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美高等农业教育学生生源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对中美两国高等农业教育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进行对比。提出要从培养学生"爱农"的思想出发,通过政府加大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投入,促进中国农业高校与美国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培养出大量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汉代广东农业生产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秦汉时代是广东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史记》和《盐铁论》等书在谈到江南或楚越之地时,都认为是”火耕水耨”的落后地区。解放后在广东地区发现汉代遗址和大量的汉代墓葬、其中以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州、佛山、南海、增城等县市为最多,其次是粤北的韶关市、英德县一带,粤西有一些,粤东则较少发现。这些汉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表明,广东的农业生产在汉代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