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安化千两茶     
台湾作家曾至贤费十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茶书巨著.书中对湖南省安化县所产的千两茶推崇备至,誉为"世界茶王"、"中国茶文化的化身".此论为中外茶叶界及广大消费者所认同,该书在广州市一些较大的茶叶商店几乎每家必备,引发了一股品饮和收藏安化千两茶的热潮,并风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2.
《茶经》详细记载了古代茶叶生长种植、流通、茶文化的发展演变等等内容,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最全面而完整的茶学专著,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茶经》翻译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首先介绍了认识语言学理论"现实—认知—语言"理论模式。其次,结合《茶经》英译两个不同版本,详细阐释了认识语言学理论中的体验性、和谐性以及互动性在《茶经》译文中的体现,以及译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推动我国茶学、茶文化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井婧 《福建茶叶》2016,(6):361-362
《茶经》英译版本,不仅有利于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由于"不可译现象"的存在,翻译补偿策略受到大多数译者的重视。"翻译补偿理论"是一种翻译过程中的补偿方式,"补译"就是基于翻译补偿理论的翻译策略。本文首先就《茶经》的内容进行说明,并就《茶经》英译对于茶文化传播的意义和翻译补偿理论对《茶经》英译的重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就《茶经》英译的翻译补偿策略给出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茶经》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功能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理论的总称,它解决了传统翻译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对这一理论的评价一直褒贬参半,争论也从未停止过。鉴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优越性,将这一理论引入《茶经》翻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翻译《茶经》要考虑到其所蕴含的禅宗思想、语言特色及美学特色,从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和功能功能理论视阈下的《茶经》翻译的分析,试图为《茶经》翻译提供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甲金文中未见"茶"字,《九经》中"茶"字亦非今日之"茶",《说文解字》只收录"荼",未见"茶"。"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而"荼",则出自汉初的《尔雅》。"茶"字产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甚至中唐之前主要以"荼"指称"茶",但"荼"并不专指"茶"。为了弥补名与实之间的不对等,在"槚,苦荼"的基础上新造一"(木茶)"字。"茶"字先是作为俗文出现民间,直到《茶经》一书问世才逐渐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6.
《茶世界》2016,(1)
中茶协根据行业发展指引需要,聚集行业经验与产业智慧,主编了《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现将全文发布如下。由于篇幅所限,本报告将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发布在《茶世界》2016年1、2月杂志上。上篇主要围绕"十二五"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等内容,下篇主要围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目标及茶产业发展重点进行详解。  相似文献   

7.
余玉秀 《福建茶叶》2016,(5):349-350
《茶经》是我国茶文化的,其不仅讲述了茶道的精髓,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理论。对《茶经》进行翻译不仅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同样也能够弘扬儒家思想。本文针对《茶经》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对语义翻译以及交际翻译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与读者共同探讨,如何将《茶经》中所体现的中庸思想,更加完整地在翻译中展现。  相似文献   

8.
改编自福建闽西客家茶俗"采茶灯"的钢琴曲《采茶扑蝶》,将传统茶歌茶舞中调式、节奏、乐器等民族元素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和表现手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为现代钢琴音乐烙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在《采茶扑蝶》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茶文化、茶歌和钢琴乐的双重发展目标,建立欣赏教学的层次结构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对《采茶扑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永建 《福建茶叶》2016,(3):326-327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已然萌芽,直至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文化才开始真正地繁衍生息。《茶经》之所以被后世尊为茶坛中的"圣经",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更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中现存最早的完整记录茶学的经典,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兴起。而《茶经》被后人陆续外译,也为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本文基于接受理论视角探析中国茶文化以《茶经》英译版为载体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通过《茶经》的英译版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西方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茶文化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已悄然兴起,但茶文化真正得以传承却是从唐朝开始的。陆羽的一部《茶经》被后人誉为"茶中圣经",这是我国首部有关茶学的伟大著作,《茶经》是全球最早论述茶学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茶文化繁荣兴盛的标志。《茶经》经多国语言的翻译后,对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接受理论这一视角,研究《茶经》的英译版本与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期让西方各国更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4):51-52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晋书》说:"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一句话大意是说:"《晋书》中记载:"‘桓温任扬州牧时,由于秉性节俭,每逢请宴会,只有七盘茶果招待喝茶’。""茶果"古代不专指一种什么果品,一种解释为茶和果品。唐·自居易《曲生访宿》:"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也是这一意思。再一种解释则是泛指点心。《六都成语·茶果费》注:"衙门茶果,例有官项,  相似文献   

13.
李毅坚 《福建茶叶》2024,(2):182-187
从符号学来看,修辞是一个符意勾连的过程。符码在符意勾连的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指引着符号与特定的意义发生关联。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撷取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茶学话语场的话语竞争、社会深层的心理结构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为陆羽选择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茶经》意义生产和意义解释的过程中,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一方面充作了意义生产框架,将儒学意涵充实到意指概念之中,另一方面也充当了意义解释框架,引导受众优先使用儒学理论来解释意指概念。征圣、宗经思想充当修辞符码与中国社会深层心理结构长期稳定两个因素的耦合,使得《茶经》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能够得到长期认同,这是《茶经》流行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静 《福建茶叶》2016,(10):376-377
《红楼梦》是我国明清代小说代表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将当时的社会及人文历史缩聚进"大观园"中进行体现,"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亦是明清时代的缩影。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包含着千百年来饮茶的发展历史,更渗透着人与茶的氤氲故事。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红楼梦》中得以重点描述和彰显。同时,作者通过对小说人物饮茶及茶事的细致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人物的地位、身份及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5.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茶典籍,其不但对采茶、煮茶、吃茶等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更蕴含着陆羽的禅学思想,其希望能够通过"茶"来回归本性,体味内心的平和宁静。在《茶经》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蕴含在典籍内的禅学思想往往被忽略,造成"文化缺失",基于此,本文从功能的角度,通过补偿手段在翻译中来再现《茶经》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三杯茶》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奥利弗·里林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与茶紧密相关的小说,在这个物欲纵横的年代,小说的作者用"三杯茶"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进行了比喻,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温暖、更富人情味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感受了这个世间尚有温暖存在。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作者将茶与人性、爱和温暖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文就以《三杯茶》中茶文化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英沛 《福建茶叶》2016,(8):395-396
"茶"这一字源于辞书《尔雅·释木》中"槚,苦荼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中,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琴棋书画诗酒"并列,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从许多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茶的独特魅力。本文将首先从茶历史的背景入手,通过对各朝代关于茶的作品的进行赏析,来探析其作品的文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正>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有"以茶纳贡"、"园有香茗"两处茶事,《茶经述评》等当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认为,这两处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周代。《茶经述评》在"《茶经·一之源》述评·茶的祖国"如是说:"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所有与茶相关的典籍作品中,《茶经》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咏茶等相关内容,并且包含了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处世哲学思想,这是《茶经》经久不衰的真正魅力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如何将《茶经》准确、系统地翻译成英文,尤其是将其中潜在的处世哲学翻译到位,成为了《茶经》翻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先对《茶经》中包含的处世哲学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茶经》英译的一些可行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爱喝茶的人不少,但要从一杯茶喝出它的品种和产地,就得到池宗宪那样的境界了。台湾人池宗宪在茶壶里泡了二十年,修炼得一身识茶品茶赏茶的真功夫,《寻味中国茶》可谓是他的独门茶经,爱喝茶的人可作一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陆羽《茶经》的开篇之句。所以苏轼作《叶嘉传》,煞有介事地将茶拟人,写成传记,文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