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分析科尔沁沙地南缘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30年林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地上地下生物量情况,研究不同立地类型土壤与植被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立地0~40cm含水率变化不大,3种立地中林地土壤含水率最大,固定沙地土壤含水率最小,这与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正相关。与20年前土壤养分情况对比,土壤全磷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2015年8月调查了川西北壤塘县典型草地沙化土地上的植物种类及生物量。调查结果发现,对照草地物种有10科24种,沙化耕地有12科23种,露沙地有草本12科15种、灌木4科5种,固定沙地有14科19种;随沙化程度的加重,物种数量减少、科数量增多,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先变大,再减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对照地沙化耕地固定沙地露沙地(草本)露沙地(灌木),Pielou均匀度指数为露沙地(草本)对照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灌木)沙化耕地。  相似文献   

3.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沙地沙丘植被发育过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嫩江沙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沙地类型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了沙地沙丘植被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沙地类型对应着典型的群落类型。植被发育过程中群落组成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生活型结构和占优势的科、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及均匀度的变化,表明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植被发育过程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提高。某些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地位的上升,说明植被的草原成份增加,草地的生态和生物质量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地沙化严重影响了植被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植被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川西北高寒沙区典型沙化县若尔盖、红原、阿坝、色达、稻城、理塘等6个县的典型沙化区域为研究地,对不同沙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化进程中,物种种类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植物群落优势种不断发生演替,禾本科、莎草科种类数量逐渐减少,被菊科、蔷薇科植物等替代;物种多样性呈显著先上升后降低趋势,露沙地和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较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较高;βT与CN呈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物种组成随沙化程度的加剧差异更加明显。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受沙化程度影响最大,但最终分布是环境及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理塘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该区不同沙化类型草地的植被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沙化草地上常见植物30科89属174种。包括灌木6科8属15种;草本24科81属159种。(2)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各类沙化土地的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表现为非沙地(对照)轻度沙地中度沙地重度沙地极重度沙地;(3)植物种类数量为中度沙地重度沙地轻度沙地非沙地(对照)极重度沙地;(4)群落优势种数量为中度沙地重度沙地轻度沙地非沙地(对照)极重度沙地(无明显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兰旗北部五个不同沙地类型封育区的封育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沙地封育的生态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流动沙地经过五年的围栏封育,植被盖度增加近26倍,生物量提高18倍左右,固定平缓沙地通过5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14%,生物量增加2.6倍,丘间低地经过1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20%,生物量增加4倍以上。沙地生长的灌木树种通过保护,生长量及株丛数量大量增加。沙地封育不但能够起到防护效益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见效快,便于经营,因此围栏封育是浑善达克沙地生产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西部黄羊滩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3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呈增加的趋势,每一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优势种群.藜科植物是流动沙地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演替早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各阶段种类数量比较稳定;菊科植物属于演替的过渡类群,只是在半固定沙地阶段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固定沙地生态功能的主要维持者.随演替的进展,初期占绝对优势的1年生植物逐渐被多年生植物替代,沙地植被向杂草类草原方向发展,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各阶段群落间的生态距离较远,在人工植被建设时应根据沙地环境条件选择最佳植物种和配置.  相似文献   

9.
速生桉等3种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国营沙塘林场的速生桉(广林9)、马尾松、湿地松3种人工纯林的生物群落调查为基底,研究不同类型林分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类型林分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速生桉人工林物种种类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立地原有植被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区草本层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体比灌木层小,速生桉人工林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层不明显,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10.
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和掌握植被自然恢复的趋势和规律,于2006年4月和8月2次对淄博市四宝山废弃采石场及其周边荒山荒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以灌草丛和草丛为主;灌木种类较为单一,共计4科7属7种,草本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计25科48属55种;荆条Vitex negundo是灌木层的优势种,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是其伴生种;各立地类型草本群落优势种差异不大;群落生活型谱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各立地类型间差别不大;土壤是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