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茶文化服饰设计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能够在提升服饰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丰富中国茶文化表现形式。因此,对中国茶文化服饰设计做出探讨,对于服饰设计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代中国茶文化服饰设计的文化意义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茶文化服饰设计创新思路、茶文化元素在当代中国茶文化服饰设计中的运用以及茶文化服饰设计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叶与茶文化的起源国,茶叶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促使我国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在国外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外来茶文化与本土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过程,也促使国外茶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特点,这反映出了特定文化背景对外来文化本土化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进行比较,能够从文化差异角度对中英茶文化做出深入了解,这对于推进中英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英茶事活动存在的差异以及中英茶道文化存在的茶艺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中英茶文化做出更为深入的认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对中英茶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与发展历程当中,中英两国分别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对中英茶文化差异做出认知并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进行探索,对于推动中国茶文化发展以及国内外茶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茶事活动与茶道精神两个方面,对中英茶文化进行了比较,并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由茶发展形成的茶文化对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当属日本的茶道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经过数代人的改良,形成目前举世闻名的茶道文化,本文拟从日本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从而探究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比较,并且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日茶文化体系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对于丰富英语教育文化内涵,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成因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策略,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在解决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作用,从而学生英语语言素养与我国传统文化素养得以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6.
包桂影 《福建茶叶》2016,(4):349-350
自古以来,茶文化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中国茶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茶文化中的喝茶与制茶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本文针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内涵,阐述茶文化英译的美学与策略,以及对于当前茶文化中词汇翻译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茶文化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教育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层面,对茶文化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作出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出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中国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也呈现出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本文对我国古代茶专著。、茶诗、小说、戏剧以及茶谣、茶联等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做出了挖掘与探讨,以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茶文化思想,并对其文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做出认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文化完美糅合了中国儒、释、道三派思想,却又独成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绮丽而又芬芳。本文从中日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两国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底蕴三个方面,对中日茶文化做出了比较研究,以期互相取经,进而推动两国茶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茶文化作为我国茶人的智慧精髓绵延至今。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在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渗透,能够为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工作带来重要的启示,并为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对茶道文化、茶艺文化对工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及其发挥路径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为工科人才管理工作带来的启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茶文化的视角,阐述茶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茶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传说、文学、绘画、祭祀、中医、佛道相联系,其目的是说明中国的茶文化是与中国各色各类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结果,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文化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早已经与中国文化血浓于水。正是由于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高度融合,才造就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中国文化也正是有了诸多像茶文化的优秀文化,才彰显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强大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爱平 《福建茶叶》2016,(12):201-202
本文主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概述,并且分析了茶文化与包括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中国文化的关系。基于茶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的切合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以及中国茶文化在色彩、图案和文字等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从茶叶包装看茶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契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国茶文化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认识茶文化所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做出良好的渗透,对展现中国茶文化的文化魅力与教育价值、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茶文化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沉历史底蕴包括了中国的茶文化,这是我国核心的软文化内容。我国的茶文化不仅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给中国历史增添色彩,对国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掀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茶文化又被推到人们的视线中。茶文化代表的是中国文化,茶文化推向世界也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如何把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变得更大,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利用多种传播平台,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得茶文化成为加强中国在世界战略软实力的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战略意义及其影响,随后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深入了解茶文化蕴含的历史,让国内外都能了解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本文在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做出了分析,并对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与传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当将目的语和源语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茶文化英语解说词翻译的重视可以影响茶文化在全世界文化当中的传播。本文便通过对茶艺解说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将其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得大家了解茶艺解说词翻译中的缺陷,并提出中国茶文化英语解说词翻译的策略,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广西壮瑶医药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以及生命哲学,重视我国广西壮瑶医药对外推广工作,对于提升我国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影响力、推动我国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国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英译经验做出借鉴,从而为我国广西壮瑶医药英译质量以及我国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壮瑶医药对外传播与翻译的重要性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研究与探讨了茶文化英译对中国传统医药对外传播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词中的茶文化堪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载体之一。而对这些诗词与文化的英文翻译则不仅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也是打开了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看见世界的窗户。本文通过英文翻译中国古诗词中茶文化的积极意义,阐释了英文翻译茶文化的规律与特点,并就鉴赏英文翻译中国古诗词中茶文化的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张栋梁  韩宏 《茶叶》2006,32(2):115-117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茶文化是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与茶文化的古老发源地,在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韩国的过程中,对日韩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又是一个中国茶文化与日韩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此过程中,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促使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得到了协同提升。其中,药茶方剂的出现,促使茶在食疗养生、医疗药用方面的价值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与挖掘,对药茶方剂做出研究,能够对这种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做出深入的了解。本文在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药茶方剂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