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琼 《福建茶叶》2016,(9):340-341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艺术美学之中,其核心是独特的平面设计,日本茶道对日本平面设计闻名于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首先介绍日本茶道的特点、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以及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浅析日本茶文化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影响,同时也对日本茶道的平面设计之美进行初步的研究,最后借鉴日本茶道文化的平面设计的特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珊 《福建茶叶》2016,(12):225-226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历经几代日本人民的努力和创新,升华到了审美意识的艺术高度,渐渐地渗透到了日本人民的美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生活之中。茶道文化可以说是闻名于世界,其地位和历史在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的平面设计影响深远。日本的平面设计在世界上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在日本茶道视野下发展的日本平面设计,可以说是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结合方式,我们以茶道为参考物,进一步探究日本平面设计的价值,以及平面设计的发展前景和进步空间。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日本茶道下的平面设计与中国的平面设计的区别以及对世界影响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文化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日本茶道中依旧保存了很多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同时也兼具了自己的特色,日本茶道与日本语言文学之间的融合对日本茶道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研究日本茶道的同时,研究其对于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茶道的形式内涵,本文就以比日本茶道与日本语言文学的融合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两国就交流往来,中国的许多优秀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也有许多先进的东西传入中国。茶道就是中日交流的产物,中国茶道漂洋过海,并在日本生根发芽。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因此茶道传入日本后,融合了大和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了区别于中国茶道的日本茶道。而日本茶道又反作用于中国茶道,对于中国茶道思想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沈雯 《福建茶叶》2016,(10):323-324
日本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其取自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并融合了本土特色,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阐述。日本的茶道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其体现出独特的等级观念以及禅文化,因此被世人所赞扬。除此之外,茶道文化还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观。本文主要对上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以便广大读者更为全面而深入地从茶道中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文化源中国茶文化,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中国茶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发展成为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体系,对日本人日常生活、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本文选取日本茶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进而围绕"和敬清寂"四个字分析日本茶道精神内涵,最终分析其在日本茶景观的体现与表达,旨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清晰、透彻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与审美特征,从侧面道出其与中国茶道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茶由中国传入,最初的日本茶道也是模仿中国茶而来,后才独立成为一个文化体系。因此,从日本茶道诞生之日起就与东方文化密切关联。本文首先论述了日本茶道起源,阐明东方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联性。然后,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东方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茶道文化最早源于中国,但日本从中国唐朝时期就从中国引进茶源并自己培养。逐步有了自己对茶道的理解,创出了符合自己国情和民族精神的茶道,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如今日本茶道名扬于世界,不仅是因为日本的茶道专业、工序认真考究,让人感觉到品味的高贵,而且日本的茶道文化也让全世界感受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从对日本茶道的内容入手,通过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和深刻意义,从而与日本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做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日本社会对中国茶文化的引入以及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禅宗思想体现出了紧密的关联,而从历史发展角度挖掘日本茶道文化与禅宗思想之间的关联,对于了解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对日本茶道与禅宗思想的关联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日本茶道中的禅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霞 《福建茶叶》2016,(3):259-260
茶道文化是一种源于我国唐代时的饮茶风俗,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至今日本已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的成熟的茶道文化精神。茶道文化精髓也深入到日本社会文化中,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由此指出茶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对日本茶道的文化环境营造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郭崇 《福建茶叶》2016,(3):345-346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爱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礼仪的简称。日本茶道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日本独特的审美特征,型、气、美、味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本文将对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和敬清寂的理念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深刻的展现出茶道的文化审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特征,以及其对我国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茶道又作为日本本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以其严谨的态度,宜人的环境,淡雅的氛围而备受人们的喜爱。日本茶道的盛行对于日本的本土文化存在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对于民族整体的气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本文拟从日本茶道出发,浅谈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和日本茶道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充分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分析在茶道影响作用下的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历经漫长发展,其保留了中国茶道文化的优秀思想,同时也融入了诸多现代发展元素。日本茶道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二者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日本特色文化体系的形成。本文立足日本茶道文化,就其与日语语言文学的融合加以探讨,以期从另一视角探讨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图雅 《福建茶叶》2016,(8):377-378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和普及,中国与其他国家茶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密切。从亚洲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中国茶道相似,都蕴含了宗教、伦理、道德以及绘画等综合文化内容,不管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具有促进社会和谐,远离浮躁,促进茶文化长久发展的功能。本文针对日本文化中的茶道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如果要归根溯源,最终都要落到中国茶文化上。所以说,很多国家的文化之中,都留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文化中茶道作为核心内容,其中以"禅茶一味"最具影响力。其所主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受到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日本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了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进而建立属于本国的茶道系统。从日本茶道中对其文化审美进行思考,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日本茶文化体系是在我们中华茶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其文化内容异常繁杂,无论是茶道、茶礼还是茶文化审美意识都与中国茶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在论述了日本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后又分别阐释了日语表达的方式与语用特点,并结合日本茶文化内涵与日语表达对二者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茶道原被称为"茶汤",被赋予了更多的仪式感。和其他的东南亚国家的饮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集品茶、精神享受为一体的饮茶方式。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随着在本国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和中国的茶道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因为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有着同宗同源、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研究日本茶道,必须要在熟知中日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在两国文化对比的视域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但是日本茶道在自己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合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通过日本茶道文化在日语二外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茶道文化形式、茶叶制作以及茶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方面的不同,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激发和促进二外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最早发现了茶叶的优良功效,并最早在饮茶过程中产生了茶文化。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也在较早的时候就传入了日本。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日本逐渐形成了基于中国茶文化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加科学地找到两国茶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中日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互鉴,也有助于中华传统茶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实现继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展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