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露 《福建茶叶》2016,(7):325-326
中国的茶道是世界茶道的鼻祖,而日本的茶道也主要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世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传承中国茶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创新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日语中的"茶"字,从茶名、茶与人的交互以及茶的谚语方面对日语中的"茶"字表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茶道文化最早源于中国,但日本从中国唐朝时期就从中国引进茶源并自己培养。逐步有了自己对茶道的理解,创出了符合自己国情和民族精神的茶道,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如今日本茶道名扬于世界,不仅是因为日本的茶道专业、工序认真考究,让人感觉到品味的高贵,而且日本的茶道文化也让全世界感受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从对日本茶道的内容入手,通过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和深刻意义,从而与日本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做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文化源中国茶文化,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中国茶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发展成为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体系,对日本人日常生活、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本文选取日本茶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进而围绕"和敬清寂"四个字分析日本茶道精神内涵,最终分析其在日本茶景观的体现与表达,旨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清晰、透彻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与审美特征,从侧面道出其与中国茶道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7):304-305
众所周知,茶的原产地是中国,四川、云南一带的山丘自古以来盛产茶。史料记载,早期日本没有茶树,茶是在唐朝时由最澄和尚带入日本,并首先从日本寺院发展起来的。同样日本茶文化也深受我国茶文化影响,然而如今的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很大差异。通过将禅导入茶的精神世界,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发展可以看出茶与禅紧密的关系和日本茶道的本质。通过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的禅意意境和"禅茶一味"、"一期一会"的精神境界,我们不难看出禅道思想在茶人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马华 《福建茶叶》2016,(4):347-348
"茶"一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从神农氏开始,茶渐渐进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上至君王臣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茶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儒释道文化的渐入以及文人墨客的称颂使中国"茶韵"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南宋初年,茶叶首次传入日本,南宋末年茶道再次登入日本土地,并且与日本当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茶道,发展至今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环。本文着重于中国茶韵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研究,对中日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一词所包涵的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南宋初年时茶由中国传入日本,并结合日本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详细分析了中国茶韵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背景差异、发展前途差异及精神差异,有利于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进一步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禅文化,受禅宗文化影响至深。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主要传播者就是禅僧,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禅僧。日本茶道中所谓的"茶禅一味"、"茶道四谛"理念的实质也与禅宗精神完全一致。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禅文化对日本茶道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燕青 《福建茶叶》2016,(8):358-359
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在茶文化领域,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是茶文化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地域、人文等差距,中日文化在精神和审美意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的茶道意识自然随和,日本的茶道意识比较注重程序和礼节。在中国,茶文化被视为一种日常的生活艺术,而日本则将茶变为一种规矩。在中国,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在日本茶文化是高高在上的仪式文化,本文就针对中日茶文化在精神和审美意识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乐素娜 《茶叶》2010,36(4):253-255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甚为深刻,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息息相关。日本茶道与宋代时期流行的茶礼有许多共同点,两国的茶文化也有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日本茶俗,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茶道.所谓茶道,就是通过点茶和饮茶对人们进行礼仪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炼.自唐代中国的茶与饮茶文化传入日本后,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茶道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其文化的代表,也已成为日本人生活的规范和心灵的寄托.作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施蕾  王亮 《福建茶叶》2016,(7):318-319
在东方文化当中,最具特色的茶道文化就属中国和日本的茶道文化,虽然两国距离较近,但是民族风俗等都有较大的差距,在中日茶道文化当中,意境和精神气质的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茶道文化,因此本文主要从意境和精神气质方面对中日茶道文化进行研究,将两国茶道文化的区别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2.
寇丹 《福建茶叶》1998,(3):39-41
人类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接过了和平对话、文化交流、科技发展的接力棒。但是,战争与和平,环境与健康等等危害人类生存的问题,都在一触即发的转化之中。人类需要一个和平融洽的环境,需要有一种精神来主导共存,那么,东方文化中的仁和社会,将是最理想的。而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的茶,是最美好、最被接受的东方文化使者。(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茶文化活动开始在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复苏,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蓬勃发展。在日本,由中国传去的茶,经过日本先哲们的吸收与本民族文化融合,成为举世皆知的茶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两国就交流往来,中国的许多优秀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也有许多先进的东西传入中国。茶道就是中日交流的产物,中国茶道漂洋过海,并在日本生根发芽。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因此茶道传入日本后,融合了大和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了区别于中国茶道的日本茶道。而日本茶道又反作用于中国茶道,对于中国茶道思想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及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茶庭是为了满足茶道仪式而特地设计的环境,它引导人们进入孤寂、静雅的氛围,亦与茶道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日本茶道和茶庭为背景,通过分析具体的设计理念和造景元素,探究日本茶道文化与茶庭。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艺术与中国茶道艺术存在诸多差异,中国茶道重在品尝茶的味道,而日本茶道重在精神修养,日本茶道奉行"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其诠释的理念以及价值内涵,都是日本文化自身生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从日本茶道艺术的形成背景入手,认知"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探究日本茶道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机制,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蒲仕江 《福建茶叶》2016,(5):370-371
茶可视为中国独有的文化象征,有其自身的独创性和历史性。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和渊源。换言之,日本的茶道其源头毋庸置疑源于中国,而众所周知,世界的茶文化要论其源头,也必然是源于中国,而中国的茶文化源于巴蜀。日本以其茶道享誉世界,而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四川与日本的茶道有何异同之处?本文就着重论述四川的茶艺礼仪与日本茶道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瞿倩倩 《福建茶叶》2023,(6):196-198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瑰宝,经历药用、食用、饮用等漫长演绎倾向于生活化与实用化方向的发展。而日本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综合性文化体系,现代日本茶文化精神内涵独特,在生活、精神层面都有一定发展。中国茶文化追求创新与中庸和谐思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日本茶人赋予器具以生命,享受人与物相融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中融入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理念。日本茶道在礼仪、技艺中体现禅宗理念。中日茶文化各具魅力、各有不同,但是两者都是以茶感受美,追求“和”思想、“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18.
郭崇 《福建茶叶》2016,(3):345-346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茶爱好者所尊崇的茶道礼仪的简称。日本茶道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日本独特的审美特征,型、气、美、味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本文将对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和敬清寂的理念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深刻的展现出茶道的文化审美。  相似文献   

19.
日本茶道属于日本传统文化内容,它与中国茶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日本吸纳了中国禅宗的思想精髓,并与日本民族的特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本文即以日本茶道的文化艺术为分析基础,通过研究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之间的关联性,探讨茶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日茶文化的交流和互通。  相似文献   

20.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哲学、宗教、美学、道德等元素与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范围内备受赞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而后指出日本茶道是一门强调修身养性、精神净化、境界提升的文化艺术形态,并从"和静清寂"、"茶禅一味"、"一期一会"三个方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