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茶叶科学》2018,38(3):281-286
茶鲜叶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茶鲜叶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茶鲜叶高光谱图像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的提取,利用4种不同的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波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特征波长和茶鲜叶含水率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卷积平滑处理后的正交信号校正的预处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茶鲜叶含水率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7、0.8342和0.7749,最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1、0.0311和0.0371。由此可见,高光谱技术能有效的实现茶鲜叶含水率的检测,这为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在评茶主要靠感官进行审评。近年来,随着生产体制的改革,收购的茶叶一天由几十号增加到几百号,甚至上千号。假如有个仪器,将茶叶放进去一测就能又快、又准地显示出茶叶品质的优次及计价等级,那该多好!但眼前尚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得依靠感官来评茶。所以,在评茶工作中还得发扬勤劳、刻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会员     
《茶世界》2011,(9)
福州市鼓楼区赛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简介:赛茶网(http://www.saichaw.com)是国内首个专业茶叶代购平台,赛茶网针对茶叶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赛茶机制,保证了每次购茶都能买到高性价比的茶叶。为了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茶:  相似文献   

4.
骆楼琪 《福建茶叶》2016,(5):280-281
我国茶叶产业本身的发展便构成了研究性文献所依据的载体,那么研究问题的不同与对策各异,也就看得出茶叶产业未来发展的多种趋势。针对浩瀚的茶经济类科学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这显然不切实际,而且,也无益于我们去探寻茶叶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里可以根据与茶的关联程度来作为标准,从而来梳理近5年来的茶经济类科学文献。  相似文献   

5.
正安徽池州市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前期高档鲜叶一般都制作扁直形茶叶,但影响扁直形茶叶制作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过去使用的硬质加压棒产生的噪音大,茶叶碎末多,叶底破损严重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对加压捧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硬棒子改成软棒子,选择经济、环保、无味无染色的白棉布和可以食用的大米做材料,不影响茶叶的天然品质,经过试验研究形成了"用米棒子制作扁直形茶叶技术"。一、米棒子制作扁直形茶的优势1.制作茶叶时噪音小由于"米棒子"比木棒子等其他棒子柔软,与理条机槽内壁碰撞时产生的噪音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在使用计算机技术与设施,采用L处理方法、计算机量化、图像处理等方式来进行对茶鲜叶的色坚定,与研究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变化,茶鲜叶色泽及其嫩度,读取茶色泽参数进行茶叶识别等方面针对茶叶的品种,加工,品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思路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这个生产茶叶的大国来讲,茶叶是对外经济往来贸易的主要产品。传统文明的发展也是茶业在传承中国文化让世界范围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根据统计,从2016年的1月到8月间,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就达到22万t,同比升涨了16%。近些年,茶叶在我国的销量不断上升,为了扩大茶叶的出口贸易,提升茶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能力,茶叶企业就要研究创新的营销策略。因此,茶企业就要对茶叶在市场上的营销策略进行不断的创新。但是茶产品一直游离在农副产品与食品之间,在营销方面,茶企业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就影响了茶叶市场在国际发展的稳定性。本文就对茶叶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策略进行讨论,从茶叶的特征,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的对我国茶叶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我国产业市场健康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茶叶品质评分是评茶人员通过给分的多少来表示茶叶品质优次的方法。它与评茶术语、茶叶价格构成茶叶品质的评价体系。通常茶叶感官审评较多采用评茶术语描述,应用茶叶品质评分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高级茶低分,低级茶高分”的尴尬,甚至把茶叶品质“在档内之差,扩大到档次之差”。因而一些人认为没有“实用”并加以否定。本文以乌龙茶品质评分为例,阐述了茶叶品质等级评分的依据、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例题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种茶历史久远,且种茶地区分布范围广。从类别上有南茶、北茶、绿茶、红茶等,其中较为出名的有龙井茶、乌龙茶、普洱茶等。中国茶叶资源具有丰富性的特征,茶叶资源的流动形成了茶叶的消费市场。基于此,亟待形成一个网络化平台将茶叶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包括收集茶叶信息数据、科学培育茶树、合理选择茶叶品种以及培养改良茶树品种等方面。本文讨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茶叶资源整合分析的演化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加速了茶资源整合分析的过程,能够存储量更大、范围更全面的茶叶资源信息。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分析茶叶资源应当遵循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影响茶企业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当中,茶叶的销售环节影响最为显著。很多茶企业都认为要想获取最优的经济效益,最核心的方式便是压缩生产成本、提升销售额,但是这些茶企业将经济效益定义成为了性质问题,忽略了其中诸多量变因素,而有太多变量在影响着最终的效益。数学模型可以将定性问题转化成为定量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对企业的实际营销策略进行验证,大大提升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有了数学建模思想的介入,茶企业便可以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营销体系、监督体系,进而寻找到最优化的销售渠道,真正提升茶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从数学建模思想在茶叶生产以及销售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种茶叶含水率在线快速无损测定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国标法为对照,探明茶叶输送带动静状态、摊叶厚度、测量高度、茶叶等级等因素对测定茶叶含水率精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摊叶厚度、茶叶等级和CK条件下数据测定值差异显著,动静态和不同测量高度差异不显著;最佳测定参数为:茶叶输送带速度为0.8 m·s-1、茶样应100%覆盖输送带,并且必须避免外界光线直射到茶样,摊叶厚度为(20±5) mm、测量高度为(250±50) mm;不同等级的茶样设定不同检测通道,可使测定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2.
一座土法上马的水力运输自动茶叶初制厂,已在不倚大队这个偏僻的山区建成。不倚大队制造的是销往香港、南洋一带的侨销六堡茶,其制造过程是:杀青—→揉捻—→解决分筛—→发酵—→复揉—→解决分筛—→干燥。生叶经过验收过称后,由验收室的放茶孔把生叶放到楼下生叶摊放室,杀青间就与生叶摊放室相连,生叶可直接推送到杀青机前,经装篮后倒入杀青锅中。盖子可以拉线开关,茶叶炒好后只要把出茶门打开,茶叶就会自动出来,经滑板落到输送带上而带到揉捻间。在输送带的末端用箩子承接,就可以一箩箩的倒进揉桶中。茶叶揉好后把揉盘底部的出茶口打开,茶叶就会自动落到箩子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商品经济横行的社会当中,茶叶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包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递茶叶商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提升茶的品牌形象,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茶文化享受。本文主要介绍了茶包装的审美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版画的发展历程,接着笔者介绍了版画在茶叶包装当中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版画在茶叶包装当中的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4.
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软饮料,其中滋味醇浓且茶乳酪少的茶饮是最受青睐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生物酶应用于茶叶提取中,有利于茶叶细胞壁的浸渍、蛋白质的水解和茶乳酪的转溶,增加茶叶中茶多酚、茶黄素和氨基酸等的得率,改善茶叶色、香、味等品质。本文详细介绍了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和蛋白酶等生物水解酶,并对这些酶在茶叶提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对复合酶系在茶叶提取加工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基于颜色和形状的茶叶计算机识别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综合利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增加茶叶的形状参数,改进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茶叶品质识别的自动化。研究中通过数码相机等直接得到茶叶图像,经过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和预处理,然后基于HSI模型提取的茶叶颜色特征参数和二值化后图像提取的茶叶形状特征参数,通过遗传神经网络,最后完成对茶叶的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计算机的检测结果与人工检测结果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茶产品信息不对称、可信度不高、管理混乱等问题,对茶叶溯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依据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提出了以区块链为基础搭建茶叶溯源保真信息平台的可行性建议。区块链的应用有利于完善茶叶溯源管理体系,保障消费者利益、提升茶叶的品牌价值、促进茶产业蓬勃发展,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茶叶的初制加工主要包括萎凋、杀青以及烘干等过程。就茶叶的萎凋控制过程来说,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鲜叶质量。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茶叶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茶叶生产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茶园生产管理、制茶管理以及茶叶审评等。本文主要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出发,并结合茶叶生产领域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对茶叶生产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陈亮 《茶叶科学》2014,34(6):541-547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危害严重降低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业已表明,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品种对茶尺蠖取食的胁迫反应复杂多样,探究茶树对茶尺蠖的抗性机制,对于鉴定茶树抗虫性等级,发掘利用抗虫基因资源以及培育抗虫良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简述茶尺蠖危害概况入手,总结了当前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的新成果,指出了目前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当前的研究动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软饮料,其中滋味醇浓H.茶乳酪少的茶饮是最受青睐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生物酶应用于茶叶提取中,有利于茶叶细胞壁的浸渍、蛋白质的水解和茶乳酪的转溶,增加茶叶中茶多酚、茶黄素和氨基酸等的得率,改善茶叶色、香、味等品质.本文详细介绍了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和蛋白酶等生物水解酶,并对这些酶在茶叶提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对复合酶系在茶叶提取加工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茶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糖是从茶叶提取出来的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些年已发展成为茶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茶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多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