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茶汤浓度对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及其感官审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徐准盾  龚淑英 《茶叶》2005,31(3):166-169
本文对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嫩度所加工出来的且其外形有较大差异的绿茶进行不同冲泡方法试验,测定其水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和浸出总量,以及水浸出物含量对感官品质审评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水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和总量与茶叶的加工方法、嫩度、造型及冲泡时间、冲泡温度有关。感官审评时感觉茶汤最为适宜的浓度在0.45g/ml左右。  相似文献   

2.
根据英红九号茶树鲜叶特性和广东地区气候特点^([1]),提出对英红九号黄茶的加工工艺:鲜叶—轻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各个工序的操作方法、控制程度、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等,为进一步开发英红九号黄茶提供一定的研究制作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种绿茶鲜叶的不同摊青时间和方法处理.进行样品生化分析和毛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摊青过程鲜叶中的多酚类、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含量逐步减少,氨基酸、水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酚氨比值下降,经摊青处理的绿毛茶茶汤醇度、鲜爽味和香气均明显提高,说明摊青有助干改善大叶种绿茶品质.但摊青需适度,过度摊青反而降低制茶品质。摊青适宜的时间是6—10小时,含水量71—73%,宜采用萎凋措自然摊放。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季节鲜叶为原料生产的英红九号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浸泡时间、茶叶量、用水量以及季节4个因素作为实验参数,以常规泡茶方式对冲泡过程中茶汤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水浸出物的浸出动态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冲泡不同季节的英红九号红茶应掌握的茶叶量为5g、冲泡时间60s、用水量为200ml,即茶水比为1:40,可保证较好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涌溪火青有不少别名,如:1.“谷雨尖”是以它特定采摘时间和采摘鲜叶标准而定名的。即每年谷雨前后1—2天,芽叶呈尖条状开始采摘,开汤冲泡后,芽叶清晰,仍呈尖条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相结合的创新加工技术。方法:在采取传统红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进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究。结果:对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相结合的加工技术流程和数据进行总结,为:鲜叶、晒青(鲜叶的失水率为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为62%-64%)、揉捻、发酵(发酵温度设置在32℃、发酵时间为3.5h)、造型、烘干和提香,最终得到品质高的新型红茶。结论:通过适宜的调节晒青程度、萎凋程度、控制发酵过程,可以在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结合的条件下得到高品质的红茶成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茶叶行业中存在机采鲜叶加工难的问题,分别从鲜叶分级分类加工和在制品分级分类加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次提出提档加工、分级加工和组合加工3种机采鲜叶加工模式;并结合名优绿茶的特性和茶叶机械的特点,以机采鲜叶为原料,创制出4种不同外形的典型名优绿茶配套生产工艺及参数。  相似文献   

8.
一、速溶茶的现状: 速溶茶因速溶而得名,是一种呈颗粒状,碎片状或粉末状,水溶后无茶渣的新型产品。具有便于冲泡、可热饮又可冷饮,也可加入其他有益成份调味(如果汁、香料、糖等),便于携带的特点。该产品原料来源广泛,既可用鲜叶直接加工,又可用成品茶或茶叶付产品再加工而成。其加工方法不同于红、绿茶的炒制方法,又不是一般的食品加工方法,而是一种属于食品加工范畴的速溶饮料的加工方法。速溶茶产品以其溶解性,可分为热饮和  相似文献   

9.
"牡丹绿"是以高香优质新品种"金牡丹"的鲜叶嫩梢,采用半烘炒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耐冲泡。本文就"牡丹绿"的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中简单的物理化学变化作简要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中有机酸及其浸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叶位、不同品种和不同茶类茶叶中有机酸的含量,以及不同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和pH条件下有机酸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有机酸中奎尼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的含量要高于酒石酸和 L-抗坏血酸的含量,有机酸总量随着鲜叶嫩度的下降而减少,其中草酸的含量下降明显,第4叶的含量仅为一芽一叶的49.5℅;不同茶叶品种对有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福鼎种的含量最低,黄金桂的含量最高;不同茶类间茶叶有机酸含量变化显著,依次为:红茶>乌龙茶>绿茶>普洱茶;另外有机酸的浸出随着冲泡温度的提高和冲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随着pH值的提高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叶位、不同品种和不同茶类茶叶中有机酸的含量,以及不同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和pH条件下有机酸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有机酸中奎尼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的含量要高于酒石酸和L-抗坏血酸的含量,有机酸总量随着鲜叶嫩度的下降而减少,其中草酸的含量下降明显,第4叶的含量仅为一芽一叶的49.5℅;不同茶叶品种对有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福鼎种的含量最低,黄金桂的含量最高;不同茶类间茶叶有机酸含量变化显著,依次为:红茶>乌龙茶>绿茶>普洱茶;另外有机酸的浸出随着冲泡温度的提高和冲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随着pH值的提高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陈慧 《中国茶叶》2020,(5):45-47
六安瓜片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只用单片鲜叶加工的片茶,因其独特的采摘方式和烘焙工艺,茶汤滋味更加浓醇。本文从茶树品种、产地环境与栽培模式、加工工艺和冲泡条件4个方面分析影响六安瓜片品质形成与茶汤滋味的关键因素,为六安瓜片品质的稳定性和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夏季茶鲜叶含茶多酚高,制绿茶往往呈苦涩味。为了探求改善夏季绿茶香味品质的方法,笔者作了传统锅炒杀青和沸水冲泡杀青对比小试验,试验结果,沸水冲泡杀青能改善夏茶香味品质。供试的原料为夏茶头批采摘的一芽二叶,鲜叶一分为二,一份作沸水冲泡杀青,时间为10秒钟,泡青后采用烘或入锅低温抛炒方法除去一部分水分,然后揉捻烘干,制成烘青茶样,编为“铜绿一号”;另一份作手炒杀青,然后揉捻、烘干,制成烘青茶样,编为“铜绿二号”(对照)。两只茶样经审评结果,“铜绿一号”没有苦涩味,“铜绿二号”有苦涩味。送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审评结果,也是认为“铜绿一号”的香味品质优于“铜绿二号”(见右表)。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鲜叶的生化特性,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前提,鲜叶内含生化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不同,所制的乌龙茶品质也有所差异。而鲜叶的生化组分因产地、土质、小气候、树龄,肥培管理采摘时间鲜叶老嫩等不同而异。在此,笔者结合这几年加工新工艺乌龙茶的体会,略谈几点看法。1鲜叶采摘标准乌龙茶必须采摘较为成熟的开面2—3叶茶树嫩梢为原料(接近中开面,即华安茶区所讲“中菜”),过于幼嫩或过于粗老的鲜叶难以加工出优质乌龙茶。生产实践证明,鲜叶是基础与关键,保持其鲜灵是关键的关键。如果鲜叶在离开母树后受损严重,就会加速其多酚类的氧化,晒青后不但…  相似文献   

15.
揉捻工艺对夏茶品质影响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鲁燕  汤一  仇平  宋晓  龚淑英 《茶叶》2010,36(3):148-151
本文以鸠坑种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嫩度和揉捻程度对夏茶品质的影响,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感官评定不同茶叶的品质,并测定冲泡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采用一芽二叶的鲜叶原料,轻揉5min,重揉25min,所得成茶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品种风味及其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不同品种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以佛手、黄旦、福云6号和混合种的鲜叶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加工成鸟龙茶,检测鲜叶及成品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固定样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品种特性有关;乌龙茶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取决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同品种乌龙茶独特的风味与其生化成分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是旅游安全的重要部分,"食"是旅游业中六个基本要素,通过不同冲泡时间、温度对白牡丹主要内含物质浸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4益和30益水冲泡12h,白牡丹的三种主要呈味物质的浸出含量均十分接近100益水冲泡1h时的含量;低温冲泡时茶叶主要内含物质的浸出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高温冲泡的规律相似,都随时间的增长而减慢。建议常温(25-30益)下冲泡6h以上,冰水(保存在冰箱中)冲泡10h以上为宜,从而保证茶叶中的有效物质浸出浓度达到饮用要求,使茶叶的保健功效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8.
扁形名优茶 ,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是闻名中外的名贵绿茶 ,产品供不应求。但采用传统工艺加工扁形名优茶工艺复杂 ,耗工耗时 ,产量低且价格昂贵 ,为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 ,探索较为合理的扁形名优茶机制技术 ,近年来 ,安农大茶业系进行了多次机械试验的研究 ,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扁形名优茶机制工艺 ,现简述如下 :1 鲜叶采摘和摊放 :晴天采摘中小叶种茶树的幼稚新梢 ,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鲜叶进入后要分级验收 ,分别摊放。摊放厚度为 30cm ,摊入时间为 6— 10h ,鲜叶摊放至叶面萎缩 ,叶质由硬变软 ,叶色…  相似文献   

19.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探索不同嫩度信阳红最佳冲泡条件,以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三叶信阳红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对3个样品进行冲泡实验(不同茶水比:1:40、1:50、1:60,不同温度:80℃、90℃、100℃,不同冲泡时间4 min,5 min,6 min)。结果显示:单芽以茶水比1:50,冲泡水温100℃,冲泡时间4 min最佳;一芽一叶以茶水比1:50,冲泡水温90℃,冲泡时间4 min最佳;一芽二、三叶以茶水比1:60,冲泡水温80℃,冲泡时间4 min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