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育保姆在水稻育秧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保姆是近两年推广的一种新型壮秧剂,旱育保姆分旱育保姆·旱育抛秧型(用于旱育抛秧,又名无盘抛秧剂)和旱育保姆·旱育手栽型(用于旱育秧,本文简称旱育保姆)。水稻育秧使用无盘旱育抛秧剂和旱育保姆不但可以降低育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秧和水稻塑料软盘抛秧栽培技术在本区已经大面积普及推广,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先进适用的全新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就是将旱育秧进行抛栽的一项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从显微水平和超微水平对杂交水稻汕优桂99的新式旱育、传统旱育和半水育三种方式秧苗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表皮细胞外壁厚度、硅质乳突的数量、泡状细胞组相对大小、气孔器的密度;多环叶肉细胞数量;叶脉面积相对大小、叶脉上下方机械组织的细胞数等,均是新式旱育秧苗的叶片最大,传统旱育的次之,半水育的最小。观察结果从解剖学方面说明了新式旱育秧苗素质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述水稻旱育秧技术的特点、作用,结合犍为县近年来开展水稻旱育秧取得的经验教训,介绍了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操作要点,分析了旱育秧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育浅植与水育常规栽培对比效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炜  张成平  任争  王骞 《南方农业》2007,1(1):79-80
为明确水稻旱育浅植技术在重庆的适应性和技术优势,探讨推广潜力,进行了该项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比水育常规同期栽插增产5%,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比水育常规适期栽插增产11%,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比水育常规栽培具有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秧栽后成活发苗快、有效穗粒多、成熟期明显提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对杂交稻汕优桂99新式旱育、传统旱育和半水育3种秧苗的根数、根长、根毛长度、宽度、密度进行考察,并对根的解剖结构,如根半径、皮层厚度、中柱大小、导管数、导管直径等进行观察、测量。经计算发现:根的总吸收面积、输水组织的横切面是新式旱育秧的最大,但皮层厚度则反之。表明新式旱育秧苗根系具有自身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能够通过生长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实现水分的高效吸收和快速运输,这是新式旱育秧苗素质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不同育秧基质和水分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适宜机插秧苗的培育方式,本文以杂交中灿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营养土旱育、营养土湿润育秧和淤泥水育秧等3种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育秧方式对秧龄弹性、机插活棵及分蘖成穗的效应。结果表明:播后21 d,营养土旱育秧苗综合素质最好,营养土湿润育秧次之,淤泥水育秧的最差;与淤泥水育秧相比,营养土旱育秧及湿润育秧的秧苗发根力强,根冠比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旱育秧适栽秧龄为18~30 d,秧龄弹性最大。营养土旱育方式育秧能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增加库容量,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旱育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快、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能较好破除本田生育前、中、后期的生长不平衡,有利于优良群体构建和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8.
不同育秧方式水稻秧苗叶片的衰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肥床旱育,塑盘旱育和半水育3种方式培育的杂交稻秧苗第一完全叶的衰老。结果表明,半水育秧叶片功能期短、MDA含量及POD活性上升快,SOD活性下降迅速,表现出明显的早衰;而肥床旱育和塑盘旱育秧苗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万州区响水镇于1993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到今年为止已有16年了。16年以来,这项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应用面积稳步扩大,取得的效益十分显著,水稻旱育秧已成为响水镇的主要育秧方式。为了总结这16年来推广这项技术取得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对水稻旱育秧在响水镇的运用效果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水稻育秧水平,达到增产增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秧栽培技术是在旱育软盘抛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农民湿润育秧习惯演化而来的一种较成熟的水稻轻简节本栽培技术。从育秧准备、播种和秧田管理、大田抛栽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出发,较系统地介绍了水稻湿播旱育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比较分析了水稻常规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水稻硬盘育秧机插栽培以及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栽3种栽培方式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研究表明,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秧栽培技术是一项较先进的轻简节本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增产增收增效益、操作简便、便于掌握以及适应性广等优点,在隆回丘陵山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猪粪对缺锰土壤上水稻旱育秧苗生长的影响及猪粪在淹水后秧苗缺锰症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施锰肥的条件下旆用高量猪粪处理,旱育秧功仍表现严重缺锰症状,但较不施猪粪自理有所减轻,更没有出现猪粪加重植株缺锰的情况;在施锰和不施锰条件下,随猪粪用量的增加,旱育秧苗的分蘖和地上部干重均明显增加,因此猪粪可促进缺锰土壤上旱育 生长;在淹水后猪粪可以使土训氧化还原电位下除更快,土壤Mn^2  相似文献   

12.
对旱育秧和湿润育秧苗床温度变化及秧苗素质的比较表明;旱育秧苗床膜内日平均温度、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移栽叶龄小、叶片小,根系发达,植株矮壮;干物质积累多,充实度高,比叶重大,比根长小;增产幅度为6.92%~12.2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水稻无盘旱育抛秧高产的育秧方式,本文开展了以未包衣旱育为对照、353孔塑盘旱育、包衣旱育及包衣编织袋垫底旱育4种育秧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包衣编织袋垫底旱育产量最高611.5kg/667m2,此对照增6.07%;包衣旱育产量居第二,353孔塑盘旱育产量居第三,未包衣旱育(对照)产量最低.结合生产实际,包衣旱育相比包衣编织袋垫底旱育更环保、操作更简单、更被接受.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育秧技术水平,促进了水稻生产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农业服务中心实施了市级优质食味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稻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和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等多项技术。项目区农户增产增收显著。推广水稻绿色高产增效技术,能充分发挥技术推广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农户推广应用水稻绿色高产增效技术,实现石庄镇及周边村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育秧方式与播种量对水稻机插长龄秧苗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探讨适宜机插的大苗培育新技术,该文以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育秧方式及3个播种量水平对机插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成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播种量间,除百株干质量为显著性差异外,株高、茎粗、根数、根长、根活力、丙二醛及质量高比均为极显著差异;无纺布旱育秧的秧块盘结力较小,为6.48 kg/m2,双膜旱育秧的秧块盘结力较大,为18.70 kg/m2。依据GB/T 6243-86评价栽插质量,报纸旱育秧较好,其次为无底旱育秧。播种量为277.78 g/m2时,伤秧率、勾秧率和漏插率较低;播种量为416.67 g/m2时,漂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较低。因此,水稻机插长龄秧苗应选择报纸旱育秧或无底旱育秧,且播种量在277.78~416.67 g/m2之间。  相似文献   

17.
旱育秧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省水、省种、省工、省肥、增产、早熟等特点。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通过比较旱育秧与水育秧根际土壤生态因子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地上部秧苗的形态特征,探讨旱育壮秧形成的根际生态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旱育方式下秧苗株高较水育秧苗矮32.31%,但植株地上部干重、根长、根干重、根冠比、白根数分别提高3.02%、21.99%、18.93%、15.10%、200.00%。根际土壤生态因子监测表明,旱育秧土壤含水量为15%~17%;与水育秧相比,土壤p H降低7.94%,电导率提高244.62%,温度上升2~3℃。旱育秧根际土壤中的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分别比水育秧高166.66%、518.85%、131.98%、102.70%、84.36%,但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却下降72.95%,这有利于土壤物能转化,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表现为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分别比水育秧高89.27%、320.11%、56.95%、50.85%、184.75%。细菌16S r DNA测序表明旱育秧苗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和香农指数显著高于水育秧。菌群分析发现,旱育栽培下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上升,而厚壁菌门,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的比例下降。对土壤细菌优势群落的功能分析发现,旱育秧能够显著促进根际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硝化细菌、固氮菌、氨氧化菌、光合细菌、解磷菌、解钾菌的繁殖。同时,旱育秧根际土壤中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的根际促生菌的数量也显著提高。可见,旱育秧栽培方式通过控制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调控秧苗根际土壤p H、电导率和温度,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强了根际土壤中与营养转化循环相关的优势菌群的数量比例,进而有利于健壮秧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具有增收节支、省工省时、操作简便、技术易掌握等特点和增产机理,以及应用该技术的注意事项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旱地育秧的苗床小气候效应及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水田育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育秧方式的苗床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旱育秧的秧苗素质优于水育秧,其形态特征也与水育秧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用CaSO4、CaCO3、CaO、CaO2 、CaCl2和Ca(NO3)2 混土处理 ,考察了它们对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其中CaO和CaO2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用 0.25%~2%CaO水溶液浸种 48h可以使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病苗率减少 40%左右 ,以土重 0.5%~1%的CaO处理土壤也使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率降低 50%。在降低立枯病发病率的同时 ,CaO处理也延缓了水稻立枯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