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Pubescens’笋用林叶片特征以及竹笋产量的影响,以不同经营模式(带状、层状、加客土和常规经营)的毛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叶片SPAD值(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 value)和叶面积指数(Leaf Aea Index,LAI)进行监测,并于次年春统计春笋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毛竹叶片SPAD值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LAI变化不明显;机械化带状经营模式中处理D_3(条带宽度1 m,保留条带内立竹和适当竹鞭)的SPAD值及LAI均高于常规经营,且其LAI显著高于(P<0.05)层状和加客土经营中的各处理。层状经营模式中处理C_2(去除竹林地0~25 cm土层的竹鞭)的SPAD值和LAI均较低于同时期的其他处理;机械化经营模式中的处理D_3和处理T_6(加客土6 cm)的春笋产量最高;毛竹SPAD值、LAI及春笋产量三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SPAD值与春笋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本文开展了不同立地条件、改造年度和施肥处理下毛竹笋用林出笋量和竹材产量的对比试验,以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为毛竹笋用林丰产培育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016—2019年冬笋和春笋产量交替增加,其中大、小年冬笋产量分别增加了31.6%和32.8%,春笋产量分别增加了30.6%和40.5%,新竹平均胸径提高了20.5...  相似文献   

3.
乌木(Diospyros ebenum J.Koenigex Retz.)属红木类珍贵用材树种,在常规条件下,种子发芽率相对较低,出苗不整齐,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_9(3~4)研究不同采种时间(A)、不同种子保存时间(B)、不同播种基质(C)及不同覆土厚度(D)对乌木种子发芽率、开始出苗时间、完成出苗时间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乌木果实由黄部分变黑(A_2)+阴干14天(B_3)+沙床(C_1)+6 mm(D_2),即组合6(A_2B_3C_1D_2)效果最佳,开始出苗时间为19 d,完成出苗时间为46 d,出苗整齐(从开始出苗到完成出苗仅需27 d),平均发芽率达86.0%。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低浓度稀土溶液处理割面,正交试验表明,经较优组合A_1B_2C_2(0.5%稀土溶液;施药时间8月;施药间隔期3天)处理的割面平均单刀产脂量比对照提高31.6%。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采用正交、拉丁方及随机区组设计,于1983~1986年在盖县的3个乡进行了复因子灌水与追肥和单因子追肥试验,以期获得杨树丰产林的增产效益。通过方差分析,只有灌水与追肥的A_2B_2C_3处理,胸径生长量显示出差异显著,而其他各试验均证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追肥无效。A_2B_2C_3处理较对照增产7%,平均每株增加0.54元,实际经济效果不理想。试验表明,在生长季节降雨量600mm以上,土壤平均含水量16%以上,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沙至沙壤土的立地条件上,栽植杨树丰产林不必追肥与灌水。本文为生产单位提供了不可盲目追肥、灌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毛竹笋用林冬笋覆盖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提高毛竹笋用林冬笋产量 ,对试验竹林采取冬季覆盖加温技术 ,分别用稻草和竹叶 2种覆盖材料进行不同厚度覆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它们均能提高冬笋产量 ,覆盖样地冬笋平均产量比对照提高 119.4 % ,覆盖栽培后对第 2年春笋和新竹产量影响不显著。对覆盖材料进行了正交分析 ,其中以稻草 2 0 cm加 2 0 cm厚的竹屑的处理效果最佳 ,产量提高了 186 .3%。覆盖后冬笋的投入产出比约为 1∶ 2 .5 7,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7.
毛竹笋用林梅前开山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毛竹笋用林习惯于伏天开山、施肥,且以挖春笋为主,近年开始挖掘少量的鞭笋和冬笋,通过2a的梅前开山、施肥和大量挖掘鞭笋、增挖冬笋的试验,笋产量产值比原来显著提高,产量增长49.62%,竹笋产值增长57.95%,纯收入增加75.82%,每工工值增加43.53元,投入产出比为1:3.37。  相似文献   

8.
增施黑木耳废菌糠对毛竹笋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的毛竹(Phylloc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基地设置了4个处理(对照不处理),分别施用60,75,90,105 m3·hm-2黑木耳废菌糠,研究其不同施用量对竹笋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废菌糠不同施用量对毛竹鞭笋和春笋生长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增产效果显著。当废菌糠施用量达90 m3·hm-2时,毛竹鞭笋的基径和长度达最大值,春笋的基径达最大值,单位产量也最高;随着废菌糠施用量的增加,毛竹林中土壤的有机质和水解性氮也随之增加,土壤容重随之降低,p H值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为了促进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高毛竹笋竹林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及毛竹春笋早产丰产原理,总结了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中竹林选择与管理、覆盖材料及覆盖方法、时间等几个关键技术,提出了覆盖促成栽培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毛竹笋用林覆盖促成栽培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连续覆盖2 a后的毛竹笋用林地下鞭丰产潜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笋小年竹林地覆盖能提高第2 a的鞭笋产量(增加159.22%)和第3 a的产量(增加174.34%),对地下竹鞭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总鞭长增加18.5%,平均鞭径粗度增加4.2%。表明在集约经营化程度高的毛竹笋用林里,应用覆盖栽培技术对鞭笋生长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毛竹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竹林氮、磷、钾、锌正交设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施肥量能显著增加毛竹林出笋数、退笋数和新竹株数,对新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磷肥和氮肥,其后依次是钾肥和锌肥。毛竹林第一次施肥用尿素60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硫酸钾375kg/hm2、硫酸锌6kg/hm2时新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周年供笋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通过竹种搭配,改主产毛竹笋为多品种竹笋的周年供应;其次是采取科学施肥、合理挖笋等技术,使毛竹春季产笋为四季产笋;第三采用反季节栽培等技术,使竹笋供应时间从春季到四季,竹笋品种多样化,竹笋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特别是毛竹鞭笋亩产达650kg,毛竹冬笋亩产超过千斤,雷笋亩产达3000kg。  相似文献   

13.
微肥、激素对竹鞭笋芽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肥、激素对竹鞭笋芽萌发的影响*楼一平吴良如刘耀荣关键词竹鞭微肥激素鞭芽萌发激素、微肥和稀土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以促进植物生长[1~4]。万兆良[5]研究了稀土对水稻(OryzasativaL.)的根系活力的影响。马瑞昌等[6]报道了稀土对种子萌...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林竹蔸施肥对竹蔸腐烂及出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福建尤溪县坂面乡,以等氮量(含氮量172.5 kg)的尿素、碳酸氢氨、复合肥对毛竹林进行竹蔸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加快竹蔸腐烂,恢复出笋有效空间,极显著提高毛竹林出笋量。  相似文献   

15.
选择朝北的山坡或山岙地的笋竹两用林林分,通过采取增加竹林密度和选粗壮的竹笋留养新竹的技术措施将笋竹两用林改建为毛竹大径材林分。经过3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新竹平均胸径增加0.94 cm;大径材(胸径≥ 12 cm)株数所占比重提高了17.98个百分点;林分竹材产量增加34.3%;大径竹材产量提高14.8%;每度新竹产值增加36.6%。表明毛竹笋竹两用林改建大径竹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毛竹低产林改造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延平区巨口乡员垱洲半山自然村的毛竹低产林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毛竹低产林实施带状垦复、施肥等改造措施,林分各项生长指标均得到提高,与对照毛竹林比较,改造林分高、胸径和竹产量3项指标均达0.01水平显著差异,其增益分别为49.5%,55.0%,192.8%。通过改造,能够改善毛竹的生长环境,提高发笋率,促进竹笋萌发成长为新竹,同时可以提高毛竹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对雷竹秋季覆盖、冬季覆盖和普通栽培以及毛竹林大量施肥和基本不施肥等不同栽培方式的竹笋亚硝酸盐残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竹笋亚硝酸盐的残留量从高到低排列为冬季覆盖笋 > 普通栽培笋 > 秋季覆盖笋;毛竹林中低产林的鞭笋和冬笋的亚硝酸盐残留量都比高产林要多;土壤中的氮含量和土壤温度可能影响竹笋亚硝酸盐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南省双牌县及株洲县龙潭乡的低产毛竹纯林进行分类经营研究,指出:不同类型竹林应采用不同经营方法,并提出了各种类型竹林相应采取的经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笋竹两用毛竹林等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笋竹两用毛竹林,采用等量施肥技术,开展分期施肥试验,筛选出等量施肥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每度竹施肥2次,其竹笋产量较施肥1次提高6.7%,较施肥3次提高6.8%;其竹材产量较施1次提高18.9%,较施肥3次提高12.6%;每667m2年产值较施1次提高14.8%,较施肥3次提高12.4%。因此,笋竹两用毛竹林合理施肥模式为每度竹施肥2次(春笋小年的6月、8月)。  相似文献   

20.
毛竹增产剂配方筛选及竹腔施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毛竹林连续5a的竹腔施肥试验,分析毛竹增产剂配方中各试验因素和水平之间对毛竹新竹数、新竹平均胸径、出笋数及成竹率的影响,并对竹林竹腔施肥前、后总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期年均水平与试验前水平相比,新竹量、新竹平均胸径、年均出笋数、成竹率分别提高了62.8%、16.9%、69.0%和17.9%。试验区与对照区相比,新竹量、新竹平均胸径、笋产量、成竹率分别提高了75.0%、15.2%、79.7%、35,2%,年均增加收益11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