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效应可拟合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1.1359N/(1+0.09534N),日最大捕食量为64.35头;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出E=0.4063P-0.5891,利用Bed-dington模型拟合获得E=0.4026/[1+0.2382(P-1)],表明寻找效应随三突花蛛自身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不同温度(25、30和35℃)对拟环纹豹蛛的捕食功能及寻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在30℃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雌、雄成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00头和166.67头。在不同温度下捕食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随着褐飞虱密度增加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3龄、5龄幼蛛随着猎物的增多搜寻效应值呈急剧下降趋势,而雌、雄成蛛下降相对平缓。研究表明,雌雄成蛛的寻找效应比幼株的搜寻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拟环纹豹蛛和前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捕食量和不同空间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利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分析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联合控制作用和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蜘蛛对小菜蛾捕食量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大于前凹豹蛛,2种蜘蛛对小菜蛾四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Ⅱ型,但 Holling-Ⅲ型能完善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价。不同体积对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作用影响较大,瞬时攻击能力 a′、处理1头猎物所用的时间 Th和捕食作用 a′/Th在小体积要高于大体积。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联合捕量与三者密度正相关,总体平均效应为:小菜蛾幼虫密度>前凹豹蛛密度>拟环纹豹蛛密度。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密度显著影响拟环纹豹蛛的取食量,但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没有偏嗜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这2种蜘蛛对田间小菜蛾的控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涝渍菜田短额负蝗的捕食能力、寻找效应和种内干扰.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和星豹蛛对短额负蝗的捕食能力可拟合为Holling Ⅱ型;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为Sm=0.0336/(1 0.005 4N),星豹蛛为Sp=0.287 6/(1 0.025 3N);三突花蛛和星豹蛛种内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m=0.026 2·P-0.2791,Ep=0.407 2·P-1.1527;分摊竞争强度I分别为Im=0.504 7logP 0.018 8,Ip=0.884 8logP 0.035 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拟环纹豹蛛和前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捕食量和不同空间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利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分析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联合控制作用和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 ]2种蜘蛛对小菜蛾捕食量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大于前凹豹蛛,2种蜘蛛对小菜蛾四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但Holling-Ⅲ型能完善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价。不同体积对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作用影响较大,瞬时攻击能力a′、处理1头猎物所用的时间Th和捕食作用a′/Th在小体积要高于大体积。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联合捕量与三者密度正相关,总体平均效应为:小菜蛾幼虫密度前凹豹蛛密度拟环纹豹蛛密度。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密度显著影响拟环纹豹蛛的取食量,但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没有偏嗜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这2种蜘蛛对田间小菜蛾的控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棉区蜘蛛优势种在转Bt基因棉的棉田动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以常规棉苏棉9号为对照,调查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2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4个优势种群,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比例为59.00%~63.00%;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6种,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两种棉田各种蜘蛛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转Bt基因棉棉田与常规棉棉田相比,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46.90%、94.09%、100.00%和55.38%,斑管巢蛛减少85.7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纹豹蛛增加10.59%、三突花蛛减少9.52%,但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蜘蛛常见种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以苏棉 9号为对照 ,调查分析了江苏盐城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 2 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 :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 4个优势种群 ,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 5 9.0 0 %~ 63 .0 0 % ;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 6种 ,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 ;两种棉田的蜘蛛比例略有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 ,与常规棉田比较 ,Bt棉田的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 46.90 %、94.0 9%、10 0 .0 0 %和 5 5 .3 8% ,斑管巢蛛减少 85 .71% ,经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比较 ,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T纹豹蛛增加 10 .5 9%、三突花蛛减少 9.5 2 % ,两种棉田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捕食性蜘蛛总量的消长动态与棉田内棉蚜、棉叶螨等害虫虫量的消长有明显的相依性和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取食转基因棉棉叶的白粉虱对T纹豹蛛生长发育及捕食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取食转基因棉和常规棉的白粉虱对T纹豹蛛发育历期、成蛛体重、死亡率、性比、耐饥力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T纹豹蛛取食用转基因棉棉叶处理的白粉虱与取食普通棉叶处理的白粉虱发育历期、成蛛体重、死亡率和性比都无显著差异。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结果表明,T纹豹蛛对白粉虱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取食常规棉处理的白粉虱的T纹豹蛛猎物瞬时发现率和耐饥力显著高于转基因棉。[结论]该研究为研究转基因棉对棉田捕食天敌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无卵囊雌蛛>亚雄蛛>有卵囊雌蛛。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当猎物数量不变时,蜘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E=QP~(-m)模型;当猎物密度随蜘蛛密度成比例增加时,平均每头蜘蛛捕食的猎物数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空间内,当白背飞行虱多于褐飞虱时,蜘蛛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选择性;当白背飞虱少于或等于褐飞虱时,蜘蛛则喜食褐飞虱。  相似文献   

10.
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捕食作用模型。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雌蛛是稻褐飞虱更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当蜘蛛密度较高时,拟水狼蛛常常捕杀食虫沟瘤蛛,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棉田蜘蛛优势种及其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Berger-Parker (1974 )优势度指数 (d) ,分析得出了不同时期棉田蜘蛛的优势种类 ,并对其季节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棉田蜘蛛的优势种为星豹蛛、草间小黑蛛、温室球腹蛛、三突花蛛、芦苇卷叶蛛。农药的施用对这些优势种蜘蛛的种群动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荆州春季菜田及果园蜘蛛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荆州郊区春季露地菜田和果园蜘蛛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菜田和果园蜘蛛分别有10科15属16种和8科11属12种;优势种均为T纹豹蛛;多样性果园高于菜田。  相似文献   

13.
对淮北棉田节肢动物优势种群组成和时空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蚜、烟粉虱、棉叶螨、棉盲蝽、四点亮腹蛛、龟纹瓢虫、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华姬猎蝽、小花蝽和青翅隐翅虫为优势种群;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都是以龟纹瓢虫最大,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与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值以八斑球腹蛛最大,空间生态位重叠值以T-纹豹蛛最大。综合分析了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的数量、与棉蚜发生在时间上同步性和空间上同域性以及捕食量大小,建立了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对棉蚜控制作用模型,以龟纹瓢虫控制作用指数最大,达19.82%。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密度对夏大豆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产高油夏大豆的适宜播期和密度组合。[方法]在田间试验中,以高油夏大豆品种鲁豆9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播期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高油夏大豆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夏大豆产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夏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播期为6月5日、密度27.0万株/hm2时,鲁豆9号产量最高(3 565.5 kg/hm2)。随播期的推迟或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每荚粒数均呈减少的趋势。株高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主茎节数受密度的影响较小,而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明显减少。夏大豆6月25日后播种或密度大于27.0万株/hm2时,籽粒脂肪含量降低。[结论]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有利于夏大豆的高产、高油。  相似文献   

15.
中黑盲蝽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生态位和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田中黑盲蝽、东亚小花蝽、龟纹瓢虫和三突花蛛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中黑盲蝽与东亚小花蝽和龟纹瓢虫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与三突花蛛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地统计学分析显示,在紫花苜蓿田中,中黑盲蝽、东亚小花蝽、龟纹瓢虫都呈聚集分布,其空间相关范围分别为11.59、31.32和5.29m。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星豹蛛对菜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 构建了捕食模拟模型。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星豹蛛成蛛与亚成蛛对成熟菜蚜的日捕食量上限为42头/天, 对该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用Holling圆盘方程进行模拟, 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 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Hassell-Varley提出的方程进行拟和。星豹蛛对自身密度与猎物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已被构建。经卡方检验, 以上各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测定了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aca(Yang)成虫对柏小爪螨01igonychus perditus成螨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 Ⅱ型。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a·exp(-b/Nt)找出了最佳寻找密度16.79头;利用Holling(1959)寻找效应(S)与寄主密度(Nt)关系公式S=a/(1+aThN1)计算了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利用Hassell&Varley(1969)模型E=QP^-m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btw(P-1)]对中华啮粉蛉成虫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模拟方程分别为:E=0.6229P^-0.9266和E=0.4382/(0.6041+0.3959P),Beddington模型更好地反映了寻找效应和中华啮粉蛉密度之间的关系。寻找效应与中华啮粉蛉成虫自身密度和柏小爪螨之间的关系用Beddington(1975)模型E=at/[1+btw(P-1)]进行描述,模拟方程:E=0.4422/(0.6041+0.003064N1+0.3959P),寻找效应(E)随中华啮粉蛉密度(P)和猎物柏小爪螨密度(Nt)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