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遍地都是的黄泥,不起眼的小昆虫,一个普通的农民以独特的眼光将二者"捏"到一起,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神话。天生爱好竟成致富工具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镇农民王振刚,从小就喜欢画画。中学毕业时,他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实画技巧已有了一定的水平。村里谁家做家具都会请他去给家具的玻璃门上画些花鸟虫鱼、喜庆图案等,他每年光靠这项收入就有三四千元,这在八十年代初可是一比不小的数目。  相似文献   

2.
正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有这样一位致富能人,他从不到20岁的"书包老板"一步步走来,最终将致富的目光投向了集约式机械化农业,用汗水和智慧将昔日的荒坡变成了一座集中药、蔬菜、林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济园区。他就是张建龙。少年无畏敢淘金张建龙出生在白银区水川镇金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时他就开启了人生路上的淘金史。20世纪80年代家里人开一家餐厅,因为餐厅地段好、价格公道、客流量稳定,生意红火。此时还是学生模样、稚气未脱的张建龙,  相似文献   

3.
我地青年农民刘友华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种如何安排农事活动、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的挂历,深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   这种挂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3种,每种有12项,每月1页.在挂历上还标有24节气歌,有关农业的民谣谚语.什么时令该做什么,怎么做,哪些天该下种、剪枝、繁养畜禽,哪些天该打药防治病虫害,哪些天该施肥,施多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挂在墙上,农民一看就明白.他的这种挂历一上市,许多人就争相抢购.接着,他又不断推出新内容,请县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如致富新点子、实用技术信息、科技成果精选等.挂历越做越精美、实用,销量也一再上升,刘友华也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四川省开江县农民张军义坚持订阅十多种科技报刊,从中学习掌握致富技术和经验,走出了一条"瘦牛强化育肥"的致富之路.他专门到市场上以极低的价格购回体况较差的瘦弱牛,经过60天左右的短期强化育肥,瘦牛就会变得膘肥体壮,肉质鲜嫩,增重80公斤以上.近年来,他每年都要有计划地收购20~30头瘦弱牛,每头可赚钱300元以上,成了名扬一方的养牛能手.现将其瘦牛育肥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滔滔的年处河,绵延的康桑大雪山,悠悠的宗山魂,像一首歌,似一幅画,坦荡着一望无际的壮美.在这谱写壮美的两藏江孜县大地上,有一位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的科技特派员,他就是廖文武.  相似文献   

6.
余淑君 《百姓》2001,(7):20-21
我的领导是个普通人.首先名字很普通,大街上随便可以找到个把叫"李兵"的,他就叫李兵.其次,长得也很普通,一副眼镜底下,鼻子、耳朵、嘴巴,啥都不缺,啥都不多,而且都长得规规矩矩,没什么出格的地方.但是他又有很多出格的地方,明明是北京城里长大的高干子弟却心甘情愿做了湖南电视台农村节目"乡村发现"专栏的制片人、主持人,而且一做一年有余颇有成就.就是因为做"乡村发现"他获得了中国金话筒金奖、范长江新闻奖,还获得农民信赖奖等等,后一项奖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最为珍爱的奖.农民叫他"兵哥",一声"兵哥"会叫得他心里热腾腾的.  相似文献   

7.
<正> 江苏省丰县凤城镇渠桥村程集东队56岁的农民程友真利用学来的“丐帮手艺”,农闲捏面人(鸟),喜成致富绝活的事被人们传为佳话。程友真自小热爱美术和捏泥人、玩具等。一次,他在上中学时看到县城集会上一群人正围着一位捏面人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歌山画水的三乡大地,有一位被誉为"农民的朋友,丰收的希望"的农资专业人才,被农民朋友们亲切地称为"楼老师"、"老楼",他就是东阳市方圆农资连锁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场管理服务部经理)楼正海。心愿:为家乡农业科技发展,为农民致富服务楼正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在浙江十里坪劳改农场工作。那时的他负  相似文献   

9.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苍溪县柏杨乡宝宁村8组农民、高级农经师卢吕彦的□头禅.年过半百的卢吕彦是该县有名的"雪梨大王""科技大户",2000年被广元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他不仅自己艰苦创业,科技致富,而且乐于奉献,热心助人,唯愿大家都过上富日子.  相似文献   

10.
种地的二叔     
唐黎标 《新农村》2009,(8):43-43
二叔站在田间,就像一株老了的庄稼,深深扎根在他那片土地上.还是十几岁的时候,二叔初中毕业就回乡种地了.在那年代他不想当什么典型,只觉得中国需要有文化的农民,到什么时候少了粮食都不行,所以这一辈子他就想种地.每天,二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活都能干,都会干,总像拼命,认定"坚持就是胜利"那句话.二叔说,对土地充满希望的人是不知道苦和累的,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二叔懂得自己.  相似文献   

11.
<正>农民创业难,致富难,除了受现实条件制约外,还受自身观念制约。有些农民认为要创业致富就必须得"大干一番",看不起身边的小本生意,认为小本生意难致富。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小本生意也能致富,也能做成大生意。有一农民,考虑到自己年过四十,学技术怕文化低学不成,于是他用自行车驮着一个爆米花机,走村串乡爆玉米花,虽然加工一锅玉米花仅挣1元钱,但日积月累,一年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春风的吹起,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江苏淮安一所中学里有一位年轻教师,出于对创业的渴望,辞职闯进了商海. 那时候,很多企业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这位年轻老师通过了层层筛选,在当地一家企业里做了厂长.在那以后的10年间,他先后在7个国企任职,哪个企业经营不下去了,他就去哪个企业把它扶上去.他本人也在这10年的实践里积累了一些财富和经验,并在1996年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勤勤恳恳而又平平淡淡地经营了一年之后,他意识到做企业不能光靠"勤劳",还必须有独到的眼光!  相似文献   

13.
<正>邵阳县岩口铺镇农民陈鑫金,将家里的4000平方米责任田实行生姜、西瓜、水稻轮作,创新了农民种田致富的好模式。2008年3月,陈鑫金在报刊上看到浙江省缙云县五云镇"农民种生姜增收致富快"的报道,这让陈鑫金陷入深深的沉思中。第2天他就赶到镇农技站,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生姜种植和销售的有关问题。紧接着,他多次前往周边的生姜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取经,并请生姜基地的专家到现场指导。由于是头一回种生姜,陈鑫金只在1333平方米地里种下2000公斤种姜。他几乎每周都请县、镇的农技专家到他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用技术》2015,(3):55+59
将小小的"绿菜园"农民合作社经营成全国知名的有机农业品牌,带动周边300余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这一切,赵玉忠用了7年时间。7年里,赵玉忠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把康庄有机农业做强做大,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从"能人"到理事长。2007年4月,延庆县康庄镇计划在小丰营村成立一个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大伙儿犹豫观望。这时,"能人"赵玉忠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那些年,赵玉忠经营着一家  相似文献   

15.
苏齐 《农家致富》2004,(18):12-12
人人都想发财致富,农民朋友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农民朋友在选择致富项目上面临种种问题,本栏目就农民比较关心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苏齐 《农家致富》2007,(9):21-21
小李学过木工,想凭自己的手艺在城市找点活干。进城后他发现,城里会木工的农民很多,象他这样零散打工,很难找到事做。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回老家的时候,被搬家公司找去帮忙搬家具。他发现,城里人扔弃的旧家具,在农村都很时髦。他想把城里的旧家具运到农村出售,生意必定很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滔滔的年处河,绵延的康桑大雪山,悠悠的宗山魂,像一首歌,似一幅画,坦荡着一望无际的壮美。在这谱写壮美的西藏江孜县大地上,有一位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的科技特派员,他就是廖文武。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一位养殖方面的能人,他在介绍时说:"农民要致富,首先要练就一双‘致富眼’。"他说,有一年,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许多农民"跟风跑",一哄而上养肉猪。他却没有,而是"调转船头"养母猪。后来证实他的路子走对了,仔猪市场的价高俏销着实让他大赚了一把。一个人的眼光如何,往往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因此,当今农民要想致富,就要有以下必不可少的"三只眼":首先要有"信息眼"。高速信息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农村无论是种  相似文献   

19.
维文 《新农村》2008,(8):12-12
有位农民,生活很拮据,问他为什么不去打工挣钱,他说,每天二三十元根本看不上,要挣就挣大钱。结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农民仍没有找到挣大钱的门路,生活依然很贫困。另有一位农民,考虑到自己已年过四十,文化不高,学技术已不大可能.就用自行车驮着一个磨刀机,走村串户磨菜刀,虽然磨一把刀才挣几角钱,但日积月累.几年下来他致富了。有一位女青年在寻找致富项目时,看准了理发这门生意。  相似文献   

20.
正大家都说种田难,可是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崔楼村的刘领军这几年却靠种田致富了,当别人问起他的致富心得时,他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着他致富的三个诀窍:规模发展,科学种植,强强联合。诀窍一:规模种植"规模种植才能降低成本。"这是刘领军的第一条"真经"。据刘领军介绍,他家现在流转土地560多亩,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