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 9~ 1 0月 ,粘虫在榕江县晚稻上大面积发生 ,发生面积 80 0hm2 ,占全县晚稻种植面积的 92 .2 %。9月 1 5日调查时零星发现幼虫。 9月 2 4~ 2 5日低龄幼虫高峰期调查 ,一般田块虫量为 6万~ 8万头 /667m2 ,严重田块高达 1 7万头 /667m2 。 9月 2 8日至 1 0月 3日 ,幼虫进入暴食期 ,一般田块虫量为 8万~ 1 0万头667m2 ,严重田块高达 2 4万头 / 667m2 ,是有记载以来粘虫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在平江乡有 1hm2 的水稻在9月 2 7~ 2 9日 3d被吃去 90 %以上 ,甚至田埂上的杂草也被吃光 ,平均 667m2 产量只有 4 6.6kg。这次粘虫…  相似文献   

2.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对Bt玉米、常规玉米、粘虫幼虫和其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同时研究了Bt玉米对中红侧沟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玉米健康植株的挥发物对中红侧沟茧蜂均有引诱作用;中红侧沟茧蜂对两种玉米的健康植株及机械损伤株挥发物之间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相对于Bt玉米,中红侧沟茧蜂更趋向于选择常规玉米的虫伤苗及玉米-粘虫幼虫-虫粪混合物的挥发物。与对照(寄生于取食常规玉米粘虫的中红侧沟茧蜂)相比,寄生于取食Bt玉米粘虫幼虫的中红侧沟茧蜂幼虫历期延长,出茧率、茧重、羽化率、蜂重均有显著降低,茧历期、蜂历期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2019年5月3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和镇巴县玉米地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 到7月8日, 该虫已蔓延至全市所有的11个县区?调查结果显示, 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全市11个县区99个镇393个村发生, 累计发生面积1 004.93 hm2, 平均百株虫量11.01头, 最高百株虫量46头, 平均被害株率10.3%, 最高被害株率80%?通过在全市调查, 只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 主要为害玉米心叶幼嫩组织, 在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期以后生长阶段, 以大龄幼虫为主, 玉米抽雄后幼虫很少, 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4.
1996年菏泽地区二代粘虫严重发生菏泽地区地处鲁西南,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面积31.7万hm2。历年来,二代粘虫在当地很少发生,1996年却在玉米田严重发生,面积达7.5万hm2,6月20日调查,百株有幼虫10~90头,严重地块百株达300~40...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夏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严重,亟需明确其对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损失情况.2019-2020年,笔者通过对草地贪夜蛾在夏玉米苗期至喇叭口期发生为害田的受害株与未受害株的同田抽样对比测产的调查分析,明确幼虫在苗期至喇叭口期的自然为害损失随生育期的早晚相应增减,在苗期7~8叶、小喇叭8~9叶、大嗽叭10~11叶被害...  相似文献   

6.
襄南地区大量发展春玉米生产,种植面积千余公顷,玉米长势青绿,成为成片相连的绿色基地,为第二代粘虫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6月上中旬春玉米抽雄授粉期,正处第2代粘虫盛蛾期和盛卵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暴发性的食害花丝、影响授粉,植株中部玉米叶片食成疙瘩残破、甚至部分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的供应。危害株率100%,百株幼虫200~600头,多的达1000头以上,单株虫量最高达15~20头。晚上幼虫出动食害果穗花丝,嫩蕊、籽粒、叶片,白天多数幼虫躲藏在果穗花丝、嫩蕊、苞叶、叶鞘等里面,甚至白天部…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用生测法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MON810和Bt11小苗和心叶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初孵幼虫以及玉米叶片对暴食期4龄和5龄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2种Bt玉米小苗及心叶对粘虫初孵幼虫都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取食MON810和Bt11小苗的粘虫初孵幼虫第1 天的存活率分别为69.44%和86.11%,到第3 天时,取食Bt11小苗的幼虫全部死亡,此时取食MON810小苗的幼虫存活率仅为4.17%,到第7 天全部死亡,而此时在各自相对应的对照玉米DK647和NX4906小苗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1.66%和88.89%.取食MON810和Bt11心叶的粘虫初孵幼虫第2 天时幼虫存活率急剧下降,分别为13.89%和19.45%,到第7 天时,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初孵幼虫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心叶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4.45%和97.22%,差异极显著.两种Bt玉米对粘虫4龄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取食的第11天 4龄幼虫全部死亡,对照幼虫存活率均为100%;在Bt11和MON810叶片上取食的粘虫5龄幼虫也不能存活,分别在取食的第11天和12天全部死亡,对照存活率分别为96.00%和98.00%,差异极显著.表明Bt玉米对粘虫初孵幼虫和暴食期的4龄和5龄粘虫都具有显著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9.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我国玉米上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玉米为防治粘虫提供了新的途径。从室内生测和田间抗性鉴定分别研究了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对粘虫的杀虫效果。用4~7叶期转cry1Ab基因玉米心叶室内饲养1~3龄粘虫幼虫3、7和10天的死亡率分别为39.0%~92.0%、96.0%~98.0%和97.0%~100%,第14天全部死亡,而对照的死亡率分别为3.0%~8.0%、6.0%~20.0%和11.0%~28.0%,差异极显著。取食转cry1Ab基因玉米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存活10天的幼虫其体重仅为取食对照玉米的9.0%。田间玉米4~5叶期,分别接1~6龄粘虫幼虫于转cry1Ab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心叶。转cry1Ab基因玉米上各龄期幼虫平均存活率仅为0.0~6.7%,极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的8.3%~80.0%。转cry1Ab基因玉米的危害级别0.1~0.7,显著小于非转基因玉米的2.1~7.3。结果说明转cry1Ab基因玉米YieldGard对粘虫各龄幼虫有很高的杀虫作用和田间控制效果,同时能有效保护玉米免受危害。  相似文献   

10.
张志光 《植物保护》1964,2(6):258-259
广东新兴县,秋季晚稻常受粘虫为害,1955年比较严重,1958、1960、1961年也是猖獗年份,虫口密度每亩达3—10万头。 1.发生世代和时期: 历年来秋季粘虫的发生,包括两个不完整的重叠世代,即第五、六代(代次尚待证实),就其危害性看,第六代是主要的。 (1) 据1958—1962年糖蜜诱测结果(测报站):秋季粘虫蛾始见于9月上旬。早发个体完全可能在10月中旬末完成一代,成为迟熟晚稻后期的威胁。 (2) 从幼虫消长看,1962年9月上、中旬间普通出现粘虫为害,9月21日找到老熟幼虫,第二次幼虫始盛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斜纹夜蛾在经济作物上暴发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又称莲纹夜蛾,能为害多种蔬菜、油菜、棉花等多种经济作物。 2000年斜纹夜蛾在高邮市经济作物大豆上发生严重,为历史少见。据 9月 3~ 5日 (三代幼虫发生盛期 )在本市三垛镇、卸甲镇等地调查 20块黑大豆田,百株幼虫 50~ 680头,平均 320.8头,最高的 1株达到 100多头。有卵田占 65.6%,百株卵量 10~ 50块,平均 28.9块。全市共 32个乡 (镇 )均普遍发生,发生面积近 4 hm2次。1发生及为害特点  斜纹夜蛾在本地区 1 a发生 4~ 5代,以第三代为主害代 (时间在 8月底至 9月中旬 ),世代重叠。成虫白天隐藏在杂草、土缝或植株枝…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在河北省馆陶县局部地块发现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为害穗期夏玉米,且虫量较高。杂草发生较轻的地块劳氏黏虫百穗虫量为4~28头,杂草发生严重地块为58~86头。吐丝授粉期至灌浆期田间幼虫数量动态调查结果显示,幼虫8月25日开始为害雌穗,高峰日为9月7日。通过幼虫调查和成虫诱测结果分析,该虫在当地不能越冬,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为害主要是外地侵入种群所致。  相似文献   

13.
卢辉  唐继洪  吕宝乾  何杏  陈琪  苏豪 《植物保护》2020,46(2):222-225
越南是草地贪夜蛾的重要虫源地,其发生情况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动态有明显影响。2019年9月15-21日,在越南山罗省安州县对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玉米田间虫株率为50.7%,百株虫量为110.7头;不同玉米生长期(苗期和穗期)的虫株率和百株虫量差异显著,苗期大喇叭口期虫株率和百株虫量(84.9%和201.1头),显著高于苗期小喇叭口初期(53.2%和114.7头)和抽雄期(14.2%和16.2头);田间虫株率和百株虫量之间的幂函数模型为y=0.842 8x~(1.212 5)。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越南相关部门的合作,掌握越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动态,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东部玉米上大面积发生棉铃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LeucaniaseparataWalker)寄主植物有100多种,但偏嗜禾本科植物,主要有玉米、谷子、小麦、高粱、水稻,未见其危害西洋参的报道。笔者1996~1998年连续3年在吉林左家和九台等地西洋参田内发现粘虫严重危害西洋参,已成为西洋参上主要食叶性害虫。调查发现,幼虫白天静伏在西洋参叶片背面,夜晚蚕食叶缘,造成叶片残损。邻近玉米田的参床受害更重。山地周围杂草多,床内杂草多发生重。粘虫在吉林1年发生2代,2代都可危害西洋参,此外还可危害人参。发生原因:(1)粘虫成虫白天多潜伏在草垛、草棚等处,参棚是粘虫成虫白天隐蔽…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为害水稻的粘虫属种类,有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白脉粘虫Leucania roseilinea Walker和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等三种。其中粘虫和白脉粘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白脉粘虫在福建一年发生六代,少数五代,冬季无明显的停育。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有明显的趋化性和较强的趋光性。产卵于枯叶鞘内侧或枯叶端部。每雌一生最多产卵802粒,一般产卵150~300粒左右。初孵幼虫食心叶,三龄后食叶成缺刻,并能咬断小穗,影响产量。幼虫虫口密度纵然很大,亦无成群迁移习性。白脉粘虫在稻田终年发生,其周年群体数量变动规律,无“骤减”和“骤增”现象。第二代于6~7月(早稻后期)和第五代于10~11月(晚稻后期)发生数量较多,为害较重,而第五代是发生量最大和为害最严重的世代;也是一年中防治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展缘异点瓢虫——一种捕食玉米螟卵的天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缘异点瓢虫(Anisosticta kobensis Lewis)在玉米、高粱、水稻、小麦、大豆及果树上均有发生。以玉米田的数量较大,盛期百株成虫70余头;其次是高粱、水稻;豆田、麦田、果树上的数量较小。该虫可捕食多种作物上的蚜虫及玉米螟卵。 展缘异点瓢虫在河南玉米上一年有两个成虫高峰。第一次出现在5月上旬,盛期为5月底至6且上旬,第二次在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中旬。成虫产卵期为5~7天,产卵量30~50粒,散产或两列排布于玉米叶背,卵经3天孵化。在日均温23~28℃的室内条件下饲养,1、2龄幼虫各1天;3龄幼虫2~3天;4龄幼虫4~5天,整个幼虫期9~10天,蛹期3~4天。  相似文献   

17.
通过春、夏、秋三季玉米种植区的劳氏粘虫性引诱剂诱捕试验,推断劳氏粘虫在松滋市一年发生四代,诱蛾高峰期分别是5月上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中旬、9月中上旬,可根据诱蛾高峰期推算防治适期并及时杀灭低龄幼虫。在诱捕劳氏粘虫的过程中,还诱集到了一定数量的草地贪夜蛾、金龟子和其它昆虫,劳氏粘虫诱捕量占总诱虫量的72.84%,草地贪夜蛾占总诱虫量的20.29%。  相似文献   

18.
7月1日-4日,省植保总站罗汉钢调研员带队赴襄阳市襄州区、樊城区、东津新区、谷城县、老河口市、南漳县等地调查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对当地病虫防控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调研组头顶烈日,深入田间查虫查防效。玉米田块调查,春玉米大多处于乳熟蜡熟,发生为害较轻,暂未见果穗为害;夏玉米大多处于喇叭口期,田间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甜菜夜蛾、茎基腐病等病虫均有发生。当前各地草地贪夜蛾均已得到有效控制,田间低龄死虫较多,部分田块仍能见未死高龄幼虫。  相似文献   

19.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以先玉335号玉米为材料,冬灌改为播前灌,并在玉米大喇叭口后期至抽雄前(7月12日)和灌浆期(8月8日),采用膜孔灌溉方武朴灌2水,研究地膜玉米不同补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改冬灌为播前灌.可减少玉米拔节期1次灌水,其依据是苗期~拔节期耗水量少;进入大喇叭口期,耗水量增...  相似文献   

20.
2003年7月9日,笔者等在洛阳市宜阳县莲庄乡夏播玉米田调查,发现1块地天牛幼虫为害玉米,受害株率达10%左右,这在本市尚属首次。天牛幼虫特征:头部红褐色,体长3~5cm,前胸盾近梯形,两侧有浅沟,腹部背面1~7节正中隆起,上有扁“田”字形纹。初步鉴定为蔗根土天牛[Dorysthenesgranulosus(Thomson)]。生活史有待进一步观察。田间为害症状:咬食玉米近地表处的地下茎,茎秆基本被咬断,用手轻提整株即断,被咬食的伤口不规则。从受害株处往下挖可见直径约0.5cm的虫道,虫道垂直向下,挖至30cm左右深度见幼虫。群众不明真相连续移栽、补种也难以保苗。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