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情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兰 《四川农机》2001,(2):20-21
2000年夏天,笔者随中国农业部考察团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 15天的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专题考察。在澳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安排和陪同下,考察团参观访问了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和农场。现将本人在澳的所见所闻作一个初略的介绍。   一、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澳大利亚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 15%,其余为旱作农业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澳大利亚的…  相似文献   

2.
<正>旱作农业,顾名思义就是非灌溉农业,主要依靠农田土壤接纳并储存的自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又称为雨养农业,多分布于降雨300~750mm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我国干旱、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是指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及有限灌溉水源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和集雨补灌两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4.
张大伟 《山东农机》2004,(3):13-13,17
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产量低而不稳。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蚕蚀耕地。为充分接纳天然降水,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减轻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保护农田土壤和生态环境,实  相似文献   

5.
张振国 《农业工程》2012,2(2):30-32
通过近年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组合农机农艺新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改善耕地质量,探索出适合新疆昭苏垦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而且还可以改良土壤,是一项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德州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必将为德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是当今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农机化的重要手段,是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环境保护的一项有利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利用大量秸秆、残莅.通过机械化手段覆盖在地表.以深松技术为核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秸秆还田,避免水土流失,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大的形势下,可持续农业将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提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向传统农业耕作的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的耕作方式,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传统的农牧业耕作方式造成土地风蚀沙化严重,导致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粮草产量低而不稳。在旱作农业上实施保护性耕作.找到一条既能促进农业生产又有利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近几年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兴起的一种新型耕作方法 ,它取消了传统耕作中耕翻、耙地、收获秸秆、灭茬、播种等单个作业过程 ,而使用免耕机械将这些过程简化为一次或两次进行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耕作次数 ,减少能源投入 ;通过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保护土壤 ,有效降低土壤侵蚀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提高土壤含水量 ,培肥地力 ,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点是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可持续发展。张家口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大有可为 ,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近几年北方沙尘暴愈演愈烈 ,沙尘主要来…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来增加作物产量 ,从而提高旱地农业的综合实力 ,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原理是在尽量不翻转土壤的情况下播种施肥 ,免耕、少耕 ,保持尽可能多的茎叶残茬覆盖地表 ,从而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清水河县农业生产主要以旱作为主 ,全县90 %的耕地是旱坡地。旱作农业又称雨养农业 ,天然降水是农田需水的唯一来源。如何合理的利用好天然降水 ,使秋雨春用是提高旱地农业产量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大力发展“1 2 4”集雨节水工程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  相似文献   

13.
孙玉英 《河北农机》2023,(17):25-27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强国。我国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人力畜力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正向着智能化、信息的方向前进。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本文以精准农业技术为例,对保护性耕作中的机械化应用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明确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机械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具有的优势;随后,分析了机械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指出了当前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总之,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农业从业者、决策者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实践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宋燕 《山西农机》2005,(1):37-3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特点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旱能力。根据长治县的农业发展状况,要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几年来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变革,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要更快、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就要找准突破点、对症下药,使保护性耕作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保护性耕作的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作用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有利于保水保土。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冰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未来10~20年中,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发展的方向是机械化、自动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方向。文章结合经过多年的实际农业工作经验,阐述了对机械化农业生产耕作的认识,供同仁研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是一个植被稀疏、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是长期摆在山西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山西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少耕、免耕、深松、残茬管理和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它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发展保护性耕作是解决山西农业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革新,是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播种为主要技术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又有节约农业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既能立足当前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培肥地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显然,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生产与生态“双赢”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农业部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创新。在农业发展中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促进了农村生产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保护性工作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应用方式,该技术包括免耕法,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经过长时间的推广和应用,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应该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