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大鲵养殖繁育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1987 ~1998 年连续12 年对中国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进行养殖繁育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养殖周年成活率达75 % ~90 % ,从1989 年起至今已连续10 年产卵,从1991 年起至今已连续8 年人工孵化出大鲵幼苗。  相似文献   

2.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爬行类,是一古老的物种,有“活化石”之誉,具有很高的经济、科研价值。我国将它列入二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一些大型自然保护区。在野生状态下,大鲵繁殖低下,生长缓慢,经滥捕滥杀后其资源锐减,自然条件下很难恢复。如今大鲵的人工养殖已起步,有望通过“生产促保护”政策还原资源。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汉中地区大鲵生态繁殖方法的应用,使得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有了重大突破。但是近年发现大鲵生态繁殖的幼苗易患水霉病,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对陕西汉中大鲵人工养殖中危害性极大的大鲵幼苗水霉病菌落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探究其发病特征,发现该病多为车轮虫病继发感染水霉菌所致,并进一步探讨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地区工厂化人工养殖大鲵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六、大鲵的人工养殖 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  相似文献   

5.
大鲵(Andri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隶属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中南各省。大鲵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目前对大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调查,形态解剖,人工繁殖和养殖等方面;而有关大鲵皮肤和胃的生化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6.
<正>11月17日,桑植县畜牧局举办了以"抓好大鲵质量安全,防范质量安全事故"为主题的大鲵质量安全及养殖技术培训,县局主要负责人和注册驯养繁殖的大鲵养殖户参加培训。畜牧局专家从养殖档案的规范填写、饵料鱼采购注意的事项、大鲵及饵料鱼的检测程序、标准化健康示范养殖场创建标准、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说。最后大鲵养殖户就一些疑难问题当场提问,渔政站工作人员现  相似文献   

7.
大鲵断肢病是由大鲵互相撕咬严重所引起的非病原性疾病,如不及时缝合治疗会引起死亡,给大鲵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给大鲵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临床工作经验,采取断肢缝合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发展大鲵的人工养殖来保护大鲵野生资源迫在眉睫。我们于2000年做了人工强制投食促进大鲵生长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鲵脾脏结节的致病菌及其组织病理,筛选出相应的中药进行有效防治。于重庆开县某大鲵养殖场进行为期40 d的大鲵结节病的样品采集,共采集100余个样品,经过试验分析,分离了3株致病菌,分属于肠菌科和弧菌科;对80尾患病大鲵采取中西结合的防治措施,大鲵的体质有所增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愈率达82. 8%。  相似文献   

10.
大鲵人工繁殖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人工繁殖率低,其中,主要原因有: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性腺发育成熟率低、精子活力差以及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不高等。对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子进行分析,提出制约大鲵人工繁殖率的关键因素是水温、水流、光照和饵料,并结合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2002—2010年的大鲵人工繁殖实践提出了具体参数,以期为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大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促进了我国大鲵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在大鲵天然饵料和食性、营养需求、配合饲料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大鲵饵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娃娃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娃娃鱼是大鲵的俗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自治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为多。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较慢,自然条件下5~6年方可性成熟,体重达500g以上,在人工条件下至少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由于娃娃鱼的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此,人工养殖不很普遍,  相似文献   

13.
温度是大鲵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它影响着大鲵机体的新陈代谢、摄食、生长及繁殖。秦州大鲵自然保护区地处娘娘坝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1464~2128m,温度低,冬季结冰期长,影响大鲵安全越冬。为探索高海拔条件下人工保温培育大鲵亲体的经验,项目组采用仿生态池搭建塑料薄膜棚架、修建地槽仿隧道式养殖池方式,进行了如下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伏牛山是大鲵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我们对这一地区的大鲵生物学特性做了专题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大鲵自然生境特点和人工繁殖特征,结合环境温度和光照条件等非生物类环境因子对大鲵摄食、生长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影响分析,为大鲵物种保护与人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giant salamander),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eanus,也称娃娃鱼(鸣叫如婴儿啼哭),为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2008年4月份,四川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腐皮病,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大鲵体表黏液部分脱落,体表有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特别在四肢分布最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直至暴露红色的肌肉.患病大鲵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现将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不同饵料(冰鲜杂鱼、活鱼饵)对大鲵血清生化指标、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组大鲵血清甘油三脂(TG)和谷草转氨酶(ALT)均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总蛋白(TP)显著低于活鱼组;冰鲜组肝脏超氧化歧化酶(SOD)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低于活鱼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冰鲜组大鲵肠道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两组大鲵肠道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冰鲜杂鱼会影响大鲵的肝脏代谢,从而间接影响大鲵的免疫力,但冰鲜杂鱼投喂大鲵消化酶活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该试验旨在研究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溶性蛋白成分及其活性,揭示大鲵皮肤黏液的蛋白组分,鉴定具有潜在功能活性的蛋白质。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的方法收集大鲵皮肤黏液,制备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样品,并通过SDS-PAGE垂直电泳、细菌凝集试验、氧化物清除效率试验以及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的成分以及活性。结果表明:大鲵皮肤黏液中含有多种水溶性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之间,其中50 kDa分子量以上蛋白条带较为丰富,在100 kDa分子量以上含有较多蛋白,14 kDa以下蛋白含量较少。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ST)2种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2种细菌具有较强的凝集作用,暗示大鲵皮肤水溶性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表明这些蛋白是由66种蛋白质组成;通过分子注释有20种蛋白与免疫抗病功能相关,2种蛋白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研究揭示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含有66种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活性鉴定结果显示大鲵黏液水溶性蛋白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济价值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年来人工养殖大鲵中不断发生各种疾病,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3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大鲵体表和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并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公约附录Ⅰ中。它具有分布广、个体大、生长快等生物学优势,其肉质滋补性强、药用价值独特,倍受人们关注。随着中国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子二代批量生产,大鲵子代的健康养殖及其病害防治成了实践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3年来对中国大鲵子一代、子二代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