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ICP-AES直接测定土壤中多种交换性阳离子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5g土样加50mL的1mol·L^-1一乙酸铵振荡30min,提取液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直接测定土壤中多种交换性阳离子。该方法的钙(Ca)、镁(Mg)、钾(K)、钠(Na)和锰(Mn)检出限分别为:0.0036,0.0069,0.0336,0.00143,0.035ug·mL^-1,通过对国家标准物质土壤有效态的测试,结果与标准值基本一致,测得值都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GBW07416标准物质11次测定钙、镁、钾、钠和锰的相对误差(RE)分别为-1.94%,6.61%,-2.5%,-9.09%和3.59%,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0.96%,1.80%,4.65%,0.54%,0.71%。  相似文献   

2.
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丰林场4种森林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剖面(0~60 cm)土壤交换性钾、交换性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不断减小,不同土层的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其他3种交换性离子含量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总体表现为浅层土壤交换性离子含量低于深层土壤交换性离子含量,而且不同土层的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交换性盐基总量在不同森林的大小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林,对应的数值分别为:150.08、146.29、131.40、128.82 cmol/kg。4种森林土壤交换性离子仅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根际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比较,得到了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根际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变化趋势为:除钠外,落叶松的各项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均大于水曲柳,钠与钾、钙、镁存在拮抗作用,营造落叶松混交林有利于促进落叶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一、二代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一、二代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土壤均无酸化、碱化趋势;一、二代落叶松幼龄林相比,除根际一代落叶松幼龄林交换性钠略低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土壤深度60cm时,盐基饱和度略低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外,在土壤其他深度,一代落叶松幼龄林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盐基总量,交换性阳离子钠、钾、钙、镁的含量均高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落叶松连栽使土壤地力下降,影响树木生长,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钾、镁的含量与落叶松代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低海拔分布的甘青锦鸡儿和鲜黄小檗2种典型干性灌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 cm土壤有机碳、pH值、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养分剖面含量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不断减小,鲜黄小檗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甘青锦鸡儿灌木林;2种灌木林土壤酸碱性均表现为弱碱性,差异不明显;2种灌木林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不断减小,速效磷在0~30 cm土层表现为增加的趋势,30 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随土层深度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鲜黄小檗灌木林明显大于甘青锦鸡儿灌木林,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在2种灌木林中的均值差异性不明显;这些养分之间仅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祁连山低海拔干性灌木林的经营管理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5种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7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密度下0 1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成熟林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性铁含量在A、B等低密度林分中最高,并且在0 30 cm的土壤中,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H值与全钾、速效钾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性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0 30 cm表层土壤的降幅较大,密度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初植密度对杉木人工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显,低初植密度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南亚热带杉木林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 cm。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湖北省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为该区域杉木人工林立地选择、土壤管理及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保康、谷城、阳新、咸安、通城5个县市31个杉木人工林样点0~100 cm的土壤样本,检测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及pH值共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分别采用...  相似文献   

8.
李娅楠  种培芳 《经济林研究》2024,(1):99-106+149
【目的】探究酒泉早酥红梨园土壤养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生产优质早酥红梨的土壤养分优化方案,为实现早酥红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酒泉市肃州区和敦煌市早酥红梨的果实品质和土壤养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影响早酥红梨果实品质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通过建立果实品质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线性规划方程,求解获得早酥红梨果品最优时的土壤养分优化方案。【结果】酒泉早酥红梨园土壤特征为偏碱性,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偏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偏高,土壤肥力系数为1.18,土壤肥力等级为三级,属于一般;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早酥红梨果实品质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为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建立线性规划方程组求解得出早酥红梨品质达到最优时的土壤优化方案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44 g/kg、碱解氮43.96~44.46 mg/kg、有效磷30.86~55.99 mg/kg、速效钾105.67 mg/kg、交换性钙11.68~13.29 g/kg、交换性镁0.77~1.38 g/kg。【结论】在管理酒泉早酥红梨园时,根据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福建省长泰县一块巨尾桉林地18 a经营前后土壤各种养分指标的比较,揭示桉树林地长期经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全量及交换性钙、镁、碱解氮等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而速效钾、pH值和速效磷等有所降低,分析认为杂交桉主要靠杂交优势而非靠消耗地力获得增产,杂交桉林地养分循环良好,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供肥潜力提高;现有速效钾、pH值为林地正常值,18 a前测定的为炼山造林后的样品数据,草木灰(K2CO3)渗入土壤所致,速效磷降低为杂交桉对其需求量较大所致;建议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注意补充磷肥和钙肥。  相似文献   

10.
在对闽南桉树林地土壤养分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于2016年采用尾巨桉DH32-29轻基质网袋苗开展造林施肥中试试验,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桉树林地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仅为中等偏下水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极端贫乏,部分地域有效锌和硼的含量极低,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也普遍贫乏,土壤普遍呈酸性或强酸性。配方施肥中试表明,最优配方施肥方案:每穴施钙镁磷500 g+复合肥250 g作基肥,当年第1次追施尿素25 g+复合肥25 g+ZnSO_4 4 g+硼砂10 g,当年第2次追施尿素120 g+NPK复合肥120 g,第2年追施复合肥150 g+尿素150 g。该施肥模式下,桉树人工林生长最佳,2. 5年生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可达17. 10 m、12. 80 cm、0. 138 m~3。  相似文献   

11.
土壤肥力变化是造林地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杉木造林地土壤的肥力观测分析,为杉木造林地的环境评价和防止杉木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衰退,改善营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位于云南省东部罗平县八大河乡,东经104°40′,北纬24°2...  相似文献   

12.
以22年生坪田白果为试验材料,对白果中微量元素与土壤营养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为银杏精准施肥,提升白果品质提供依据。采用SPSS软件对银杏果园中土壤因子指标和白果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白果中微量元素之间及白果中微量元素与土壤营养因子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简单相关分析筛选出7组各自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因子,分别是:白果中铜、锌、镁和土壤有效硼,白果中铜、土壤交换态镁、土壤速效钾、土壤有效硼,白果中锰、硼和土壤pH、土壤交换态钙,白果中锰、土壤速效钾、土壤交换态钙,白果中硼、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锌、土壤有效铜,白果中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白果中硼、土壤pH、土壤有效铁、土壤交换态钙。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硼对银杏吸收铜、锌、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银杏协同吸收锌镁;土壤交换态镁对银杏吸收铜,土壤有机质对银杏吸收微量元素锰,土壤有效磷对银杏吸收微量元素硼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土壤pH对银杏吸收微量元素硼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境条件、土壤环境条件、土壤营养因子交互作用、施肥方式方法、栽培技术、作物品种等,相关性分析可为多变量因子提供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度量刻度,筛选出显著性指标,指导施肥生产实践。建议加强提升白果微量元素机理机制的研究,并开展银杏相关施肥试验;在银杏生产中,建议减少农家肥用量,叶前肥和催花促种肥适当增施石灰,提升土壤pH,在3—6月以叶面喷施方式增施硼肥,达到催花促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建瓯市毛竹林土壤养分状况及丰缺分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建瓯全市15个乡镇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表层土壤,对其养分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丰缺分级.结果表明:建瓯市毛竹林土壤较为肥沃,土壤酸碱性适宜毛竹生产;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较高,为3.98%;全氮平均含量为1.48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67 mg/kg,土壤供氮较为充足;有效磷含量为9.93 mg/kg,远低于毛竹生长所需;速效钾含量为55.4 mg/kg,稍低于毛竹正常生长所需;土壤中量元素钙、镁含量普遍较低.整个建瓯市毛竹林土壤养分存在富氮低磷缺钾的现象,同时缺乏供应中量元素养分的能力,不同乡镇间毛竹林土壤养分失调的种类及程度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地力衰退趋势,分析影响地力衰退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不同林龄(2、4、6、8和11 a)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人工林的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和pH值共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分析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土壤pH值外,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层和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肥消耗较大,其中,表土层(0~20 cm)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到11 a主伐时的降幅均超过30%,但不同林龄间各肥力指标差异不显著;采用改进后的Nemerow法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412~0.53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P_综<0.9),土壤肥力较低,相比较而言,土壤中有机质和氮肥含量较充足,而交换性阳离子极为贫乏;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与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_偏~2>0.8),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随林龄增大而降低,11 a主伐期比造林初期(2 a)下降22.26%,但不同林龄间各单项肥力指数及综合肥力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8)。在该栽培模式的超短经营周期内,随着林龄增大及林木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林地土壤肥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有必要通过提高整地质量、改良土壤、林粮间作、增施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等措施适度增加土壤肥力,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及时了解果园的营养状况,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大河果园苹果叶片和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土壤pH值偏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其有机质及氮的含量较高,全磷、有效磷含量偏低,全钾含量偏低,但速效钾含量偏高,硼及土壤交换性钙、镁的营养水平较低,而锌含量能满足生产优质红富士苹果的要求。根据营养诊断分析结果提出了今后应控制氮肥施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桉树原料林基地土壤肥力评价与施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理文公司在梧州市的四个植林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地的土壤深厚、疏松,以强酸性砖红壤或红壤为主,碱解氮含量属中上水平,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效锌含量属中等水平,速效钾、代换性钙、有效铜和有效硼含量处于贫瘠状况,速效磷和代换性镁含量处于极贫状况。该地区地理气候和土壤立地条件比较适宜桉树的生长发育和桉树原料林的发展;推广应用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和营养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确保桉树林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a short time change (one week after fire) on soil properties due to the fire in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stands of the Kosung area in Kangwon Province in Korea. Twenty seven sampling plots [16 burned (8 low intensity fire, 8 high intensity fire) and 11 unburned plots] were chosen. Mineral soil samples from three depths (0–5, 5–15, and 15–25 cm) under the forest floor were collected. Forest fire in the area affecte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pH,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potassium, calcium, and magnesium in the surface soil (0–5 cm) of the burned area compared with the unburned area increased, but there was no marked change in the subsurface soil (5–25 cm).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exchangeable cations in the surface soil were generally lower in the high than in the low intensity fire area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nutrients on the high intensity fire may be volatiliz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ange i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area was restricted mainly to the surface soil and was different between the high and the low intensity fire 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