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对杉木、红锥造林,采用纯林、混交造林试验,经过几年的经营管理,抚育施肥、除草,其林木生长良好.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红锥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量平均树高、胸径、树冠,比杉木、红锥纯林的林木生长量分别平均树高大9.8%、10.3%,胸径粗11.7%、13.8%,树冠大13.3%、19%,郁闭度大28 6%、12 5%.  相似文献   

2.
针对半枫荷与杉木混交、半枫荷纯林、杉木纯林进行了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混交林中7年生半枫荷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量指标明显高于同龄林半枫荷纯林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量指标;混交林中7年生杉木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量指标明显高于同龄林杉木纯林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量指标。混交林的半枫荷平均胸径为8.14cm,平均树高为7.19m,单株平均蓄积量0.0219m~3,保存率达89.3%,分别比纯林高出1.48cm,1.46m,0.0091m~3,2.2%;混交林的杉木平均胸径为8.84cm,平均树高为6.43m,单株平均蓄积量0.024m~3,保存率达93.7%,分别比纯林高出1.19cm,1.11m,0.0073m~3,1%。半枫荷与杉木混交,林分郁闭度达到0.90。分别高出杉木纯林0.1,高出半枫荷纯林0.2。经分析对比说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坡位对林木胸径、树高、蓄积量的生长量指标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以下坡位生长最快,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慢。  相似文献   

3.
以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混交树种,对不同混交模式下邓恩桉与杉木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混交模式下,邓恩桉的树高、胸径生长量明显高于纯林,其中以7∶3 (杉木∶邓恩桉)的配置模式效果最好;混交模式杉木的胸径生长量也明显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国有维都林场进行红椎纯林、杉木纯林、“红椎+杉木”混交林(5∶5行状混交)早期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纯林、红椎纯林、“杉木+红椎”混交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皆超84%以上,不同造林模式对树种成活率、保存率无显著影响;混交林杉木的平均树高较纯林增长13.11%,平均胸径增长9.13%;混交林红椎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分别比纯林增长2.03%、36.65%;混交林中红椎、杉木生长值皆超过相应树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规定的生长指标。采取杉木与阔叶树红椎混交造林,对杉木、红椎的早期生长量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与台湾相思混交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与台湾相思混交造林,其种子采用容器育苗造林,各苗木成活率高,林木生长迅速,能提前郁闭成林.湿地松与台湾相思混交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比湿地松、台湾相思纯林分别高0.5%、1.1%,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造林的林木生长平均树高、胸径、树冠,比纯林湿地松、台湾相思林木生长分别平均树高1.8%、21%,胸径粗1%、22%,蓄积量多2.9%、17.1%,湿地松与台湾相思混交造林林木生长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对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柚木(Tectona grandis)混交林、格木纯林以及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相比,多树种混交林总蓄积量能提混高13.66-49.14 m^3/hm^2,不同树种以及同一树种在不同配置模式之间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及其年均生长量等指标差异显著。多树种混交模式中格木、降香黄檀的平均树高分别比相应纯林提高2.33%-30.23%和10.71%-19.64%,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5.15%-27.27%和12.50%-20.83%。与格木+柚木混交林相比,多树种混交林格木、柚木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8.70%-21.74%和8.70%,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24.59%-37.70%和33.33%-36.46%。综合分析表明,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格木、降香黄檀、柚木等的高径生长,促进干形发育,且在促进林木胸径生长上有显著作用,该模式对于珍贵树种长周期大径材的培育切实有效,但不同树种配置及其比例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营造的10年生木荷+鹅掌楸混交造林、鹅掌楸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宜立地条件下,鹅掌楸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木荷,同比例行间混交的鹅掌楸平均胸径达13.7cm,平均树高达9.2m,蓄积量达81.823m3/hm2,分别比木荷高出47.3%、12.2%、131.4%;不同混交比例对木荷、鹅掌楸的生长量具有显著影响,以鹅掌楸纯林生长量最高,鹅掌楸的胸径、树高生长量、总保存株数、总蓄积量分别达14.5cm、10.1m、2447株/hm2、204.325m3/hm2;木荷∶鹅掌楸=1∶1行间混交的生长量次之,木荷∶鹅掌楸=3∶1株间混交的生长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杉木与红豆树纯林、混交造林试验,采用不同造林密度,林木生长经过8年的经营管理,通过调查可知:8年生的杉木与红豆树纯林林木生长量分别平均树高为6.7m、5.6m,胸径粗为7.1cm、6.0cm,树冠大为4.2m、4.6m,郁闭大为0.7、0.8.8年生的杉木与红豆树混交林林木生长量分别平均树高为7.5m、6.3m,胸径为7.8cm、6.6cm,树冠为4.5m、4.8m,郁闭度为0.9.杉木与红豆树混交林比纯林的平均分别树高大10.4%、3.2%,胸径粗1.2%、20%,树冠大11.9%、2.2%,郁闭度大28.5%、12.5%.  相似文献   

9.
针对营造的3年生火力楠秃杉混交林、纯林的林木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秃杉混交林的平均林木生长量均大于火力楠纯林、秃杉纯林生长量,3年生的火力楠混交林树高、地径生长量为纯林生长量的1.10倍和1.15倍,而3年生的秃杉混交林树高、地径生长量为纯林生长量的1.11倍和1.16倍。在造林保存率上,火力楠、秃杉混交造林火力楠纯林造林秃杉纯林造林,混交造林保存率较高。在年均林木生长量上,混交林也优于纯林生长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林分营养空间,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升林木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宁化县闽粤栲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宁化国有林场杉木与闽粤栲混交造林成效的全面调查,分析了现有林分的生长状况,探讨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位、不同坡向、不同混交比例和不同混交方式等对闽粤栲及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坡位、坡向对闽粤栲胸径、树高生长和蓄积量影响显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或半阴坡的中下部更适宜闽粤栲生长,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较高。同时,杉木与闽粤栲混交造林,能够促进杉木生长,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超过杉木纯林,混交比例以杉木与闽粤栲3:1的比例生长量最大,混交方式则以带状混交的生长量最大,人工造林应大力发展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半固定沙地樟子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沙地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混交林林分状况和生长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混交林主辅林种间的生长消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辅助树种小叶锦鸡儿对主栽树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樟子松的生长发育进程减慢,应对小叶锦鸡儿林分进行人工干预,以促进樟子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石亮 《防护林科技》2021,(1):4-5,21
为探寻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T)的分配规律,选取辽西北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叶、枝、根系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TNC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之和)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纯林中的樟子松较混交林的樟子松具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TNC含量,混...  相似文献   

13.
就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型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土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的某些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pH值变异系数为4.22~5.90,属弱变异性;樟子松纯林下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0.97%,属于强变异性,其他所测的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16.38%~50.89%,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意大利214杨(Populus euramevicana‘I-214’)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混交林生长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纯林相比,意大利214杨与樟子松混交能明显提高意大利214杨和樟子松的生长量,但整个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较之意大利214杨和樟子松纯林有所下降,试验处理的木材胸径分别比纯林有所提高,混交林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较之纯林有所改善,肥力状况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在1999~2002年出现了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期和极端最低气温。一些外来树种发生了树冠干枯和植株枯死。遭受冻害的外来树种有华山松、侧柏、刺槐、臭椿、槐树、大扁杏和山楂等18种。在干旱期间杨树固沙林枯死率比较高,达8%~33%,樟子松耐旱抗寒,林分枯死率比较低,为0~6%。最不耐旱的树种是落叶松,其次是沙地云杉和枯枥木花曲柳。比较耐旱的树种有油松、东宁赤松、怀槐、暴马子、榆树、刺榆和桑树。  相似文献   

16.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17.
在黑龙江省西部选择典型低山丘陵区,根据其立地类型试验构建了樟子松纯林、樟子松蒙古沙棘林、蒙古沙棘林、云杉落叶松林、小黑杨林、灌木柳林等6种水土保持林示范模式,并对其生长状况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各类试验林总体成活率为87%,保存率为82%,模式区内林木覆盖度已达70%,开始发挥效益:试验前原来的19条水流沟中15条发展沟已变为稳定沟,模式建立成型后较对照减少地表径流量39.7%~95.9%,减少土壤流失量63.7%~99.5%,减少肥料流失量63.9%~99.5%;与造林前土壤养分含量相比,模式区有机质含量提高46%~59%,有机氮提高24%~52.2%,有效磷提高48.6%~60.7%;试验区内物种多样性较试验造林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推广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阳区小纪汗沙地矿区为例,选择樟子松、班克松、彰武松为主栽树种,通过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块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带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和常规造林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示范,达到改造沙地原有植被、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探讨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的目的。提出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为最优模式,株行距5m×25m,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详细地分析了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柞树、大山杨及水曲柳这6个树种各自所在林分林下可燃物的特点及其燃烧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与水曲柳不易发生火灾,红松和樟子松易发生火灾,大山杨和水曲柳是抗火性树种。提出在造林技术上采用营造混交林或营造防火林带,防止或减少森林火灾,为森林防火及营林用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渐伐后郁闭度不足0.4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试验,10年后观测各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的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冠下人工更新方式使樟子松纯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色木槭等4个树种可以作为冠下更新的主培树种;冠下人工更新可以逐渐改良土壤,延缓樟子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