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竹是一个优良的笋用竹,其笋粗壮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能提供较多蛋白质的森林蔬菜.在所有笋用竹品种中,燕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上中旬出笋,采用早出技术,能成为春节期间的时鲜佳肴.中等培植水平的燕竹林,年产量在1.5~2kg/m2以上,集约经营水平高的可达3~4kg/m2.  相似文献   

2.
燕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是一种优质、高产笋用竹,竹笋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出笋早、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深受人民喜爱。燕竹是江苏宁溧一带的主要竹种之一,但江苏省现有燕竹园多为笋、竹两用林,以培养竹材为主,竹笋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通过合理的营林措施,改变材用竹园的经营方向,发展笋用竹,不仅可充分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还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按改造成产竹笋750kg/667m2高产竹园的目标,重点实施6项技术措施:1丰产竹园立竹结构控制技术措施通过密度控制、年龄调整等5项技术措施的运用,实现竹园立竹…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仙游县开展云南甜竹引种栽培试验,通过连续6a的调查观测,结果表明,云南甜竹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其造林成活率可达93.5%,造林后生长较为迅速,第2a就可郁闭成林,第3a生长旺盛发笋多,达到丰产笋用林结构标准,每丛发笋5~8条,发笋率达70%~83%,成林速度与黄甜竹、麻竹相当。第4a进入稳定丰产期,发笋量达20.2条/丛,单笋平均重量2.5kg/根,年产量可达1267.5kg/667m2,年产值2535.0元/667m2,年利润可达1185.0元/667m2,年投入产出比1∶1.88;结合引种试验开展了相关经营管理技术试验,总结提出竹蔸翻土晒白2O~30d、施肥后培土高度50cm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及竹龄对四方竹生长及笋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营密度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及地径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就笋产量指标而言,经营密度为1400株/hm2的四方竹竹林出笋量最高,为合理的经营密度.在2~6年生四方竹竹林中,随着竹龄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地径及出笋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经营密度对四方竹出笋量、平均竹高及平均地径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竹龄对四方竹出笋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雷竹生长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雷竹出土生长、秆形生长、枝叶生长、竹鞭生长的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雷竹生长各阶段的适生温度和雨量.出笋起点温度9~10℃,适宜温度11~13℃;秆形高生长适宜温度17~19℃,月降雨量不少于130mm,相对湿度达85%以上;枝条生长的适温为22~25℃,在此期间降雨量不少于70mm;竹叶生长的适温为18~25℃,日降雨量不能超过27mm;竹鞭生长活跃期开始至停止的月均温为13~16℃,在月均温达30℃,月降雨140~160mm时竹鞭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分析母竹粗度、秆高、秆基笋目数、蔸长、根指数与其对应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母竹条件对出笋成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吊丝单移竹造林,母竹条件以根指数、笋目数、秆粗度对出笋成竹影响为较大.挖掘母竹时,应选择那些根指数达200,笋目数6~8枚,秆粗4~5cm的竹种造林,发笋较多,成林快,一年生竹生长较大.  相似文献   

7.
立竹结构和施肥对笋用苦竹林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苦竹笋用林立竹结构和施肥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苦竹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立竹结构对出笋数量和笋产量有显著影响,当密度达11 250株/hm2、一年生与二至三年生竹比例为1∶2时,苦竹林的笋产量达最大值;施肥能提高苦竹林的出笋数量和笋产量,但施肥量过大时会产生肥害,使竹林产笋量下降,施N、P、K混合肥1 250 kg/hm2、N∶P∶K为3∶2∶1时笋产量最高;施肥量对笋产量的影响大于N、P、K比例对笋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耐寒性较好的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fasca资源,在福建省建瓯市对椽竹的自然出笋和幼竹生长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隔2 d观测1次),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划分椽竹的出笋期,并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了椽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椽竹的自然出笋期为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7月中旬出笋的新竹成竹率最高(85.5%)。椽竹出笋期划分为初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盛期(6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末期(9月下旬至11月上旬)3个时期,其中出笋盛期的笋数量占全期的80.7%,成竹率达70.7%。2较早(6-7月)出笋的新竹,高生长历期较长(最长达116 d),8月出笋的新竹秆高生长总量最大(平均达7.8 m)。椽竹幼竹高生长过程用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模拟效果较好,呈"慢—快—慢"的规律。36-9月出笋的新竹笋箨开始脱落的时间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6-7月出笋的新竹在9月下旬开始抽枝,8月出笋的新竹在10月中旬开始抽枝;在8月中旬前出笋的新竹基本当年能完成抽枝长叶,其后出笋的新竹至来年4-5月才能完成抽枝长叶过程;在出笋末期出笋的新竹由于生长期较短,新竹木质化不完全,笋箨基本不脱落,枝芽受低温抑制极少萌发,冬季极易遭受冻害而死。研究结果为椽竹林科学培育及快繁育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表6参12  相似文献   

10.
王大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35-1536,1539
[目的]基于MATLAB法对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的生长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分别于阴坡、阳坡的上、中、下坡设置面积为3m×3m的标准地,共18块。2005年3~4月(出笋期),每天计数标准地内的出笋数量;每块标;住地选择20株样竹,自出土之日起,每天8:00和16:00测量幼竹生长高度;在枝叶生长期间,对20株样竹进行全株抽枝展叶规律的观察,同时每天16:00测量每株样竹第3盘枝叶的日生长长度,研究枝叶生长规律.[结果]楠竹的出笋历期较短且非常集中.出笋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出笋数量与出笋时间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曲线:y=ax2+bx+c;幼竹高生长与条生长曲线均呈“S”形,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对楠竹的栽培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astriatus)育苗方法。[方法]用不同基质和不同材料组合繁育铺地竹,用不同浓度的NAA和ABT处理铺地竹,测定发笋率、出笋率、退笋率、高生长、发根数以及根长等指标。[结果]在草炭土∶黄土为1∶2和材料为3节鞭段条件下繁育的铺地竹发笋率和成竹率效果优于其他培养基质和材料,可提高发笋率和成竹率,200 mg/L的ABT处理下铺地竹发根数以及成竹率都显著提高。[结论]选择草炭土∶黄土为1∶2,材料为3节鞭段并适量用浓度为200 mg/L的ABT来繁育铺地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1998,(5)
梅雨季节种植笋用小竹,因为阴雨天多、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适宜,其成活率高,生长也最为迅速。若采用当年3~5月份出笋成竹的新竹为母竹,种植后在本年度内就可进入发鞭高峰,生命力旺盛,第二年春季即能出笋养竹。我们多年来推广梅季种植的生产实践证明,此法成效较为显著。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正确选用笋用小竹的竹种笋用小竹的不同竹  相似文献   

13.
永安市丘陵区方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区种植方竹需要顺应其生物学特性。选择阴坡、半阴坡的中下坡、凹形小地形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环节。经L9(34)正交试验,母竹质量以保留去鞭长30 cm、竹龄2年、地径1.5 cm左右、保留2盘枝的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在方竹栽培中,竹龄对方竹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保留枝数和去鞭的长度。合理浇水是丘陵区方竹丰产培育的重要措施。浇水处理造林成活率可达84.5%,比对照造林成活率提高27.3个百分点。浇水处理2013年的立竹数达到36 675株/hm2左右,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方竹单优群落。立竹数、平均地径、平均竹高比对照分别提高116.8%、100.0%、45.9%,且产笋量增加了109.1%,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产笋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雷竹地下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①雷竹地下鞭鞭段数为5.6条/m2,鞭长为9.6m/m2,体积为4.710-4m3/m2。在土中分布可深达60cm,11~40cm之间占80.0%以上,其中2~4龄鞭占总鞭数的85.0%。②壮芽占总芽数的31.1%,集中着生在3~4龄鞭上,发笋能力以3~4龄最强,占当年发笋总数的70.0%~80.0%;③壮芽和发笋位置在鞭段中部最多,6~15节壮芽占58.7%,发笋占70.1%,岔鞭多发生在鞭段前梢,在1~6节占67.0%;④鞭的延伸方向以平行林地和向上生长的类型为多,约占80.0%以上,向上坡伸展的在50.0%左右,向下坡伸展甚少;⑤以土壤肥沃深厚、疏松通气、蓄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竹林地鞭量较多,分布结构合理;⑥立竹1000~1100株/1000m2的竹林,地下鞭结构最适宜;随着发育年龄的增大(12年生以上),壮龄鞭和壮芽渐减,老鞭增多。  相似文献   

15.
对引种优良笋用竹出退笋及其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笋用竹的最适生境,通过采用不同生境的梯度试验,不同海拔不同竹种笋期(包括)形态特征,出退笋,竹笋-幼竹生长,笋体重量)连续定株观测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桐梓县引种的优良笋用竹各竹种的出退笋,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及初产估算,结果表明,3个引种点,4个主要竹种的笋期逐年趋向于与原产地相一致,反映出各竹种已逐渐适应而顺利生长,同一竹种不同海拔的笋期 海拔升高而推迟,退笋主要出现在发笋盛期与末期,由于平均每穴发笋的增长率以及每支鲜笋重量大小不同,因此不同竹种,不同海拔之间的产量有差异,经测算,各竹种郁痫 后的平均产量可达200kg.667m^-1,其中早竹可达300kg667m^-2。  相似文献   

16.
绿竹是一种以笋用为主的竹种,笋形似马蹄,笋肉莹白鲜嫩,清甜。绿竹一般3年即可成林产笋,出笋期为5~10月,每667m。产量可达750~1000kg,是经济效益较高的长效竹种。古田县黄田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年无霜期330d以上,年降水量1417~1573mm,土层深厚,土壤酸碱度适宜,非常适于绿竹的栽培,现有绿竹种植面积达1200hm2,尤以闽江两岸海拔300m以下的丘陵山脚种植最多。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营造和经营毛竹林,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时效长,是农家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现将移栽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选择地点 凡土壤pH5.5~7,肥沃,湿润但不积水,且土层深厚和不挡风的荒山、荒地、村旁均可选作毛竹造林地. 2 选择母竹 栽竹不同于栽树,不能指望母竹长大成材.而是靠竹鞭伸展,靠芽发笋.靠笋长成竹,所以选母竹是通过竹株来选竹鞭.一般1~2年生的竹株所连接的竹鞭正处于壮龄阶段,芽肥根健,出笋能力强.只要枝繁叶茂,分枝较低,无病虫害,离秆基1.3m处的直径有3~~6cm的竹株都可以选作母竹.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成竹规律,对10种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期、退笋率、成竹率、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园林竹类植物出笋时间在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竹子7月上旬即开始发笋,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持续的时间为80~120d,退笋率17.4%~30.0%,成竹率70.0%~82.6%;各竹种5d高生长量呈"低—高—低"的趋势,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9.
笋用竹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南省信阳市 2 0 0 0年 3月引种红壳竹、白哺鸡竹、高节竹、乌哺鸡竹等 4个竹种的栽培试验情况 ,通过对外业调查材料的计算分析 ,证明这 4个竹种在信阳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特别是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考验 ,成活率 92 %以上 ,出笋率 91%以上 ,造林第四年基本郁闭成林。其中红壳竹和白哺鸡竹出笋较早 ,出笋量较大 ,表现较为突出 ,可作为优先发展的竹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合江方竹幼竹的高生长过程的进行观测,通过最优分割法进行聚类分析,将合江方竹的生长过程分为初期、盛期、末期。其中盛期历时28 d,日平均高生长量23.4 cm,高生长量占全高的85.6%。合江方竹昼夜生长差异不大,高生长最快在2时,最慢在14时和4时左右。通过对合江方竹营养器官养分分析表明,同一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含量不同,N元素含量顺序为:笋>叶>箨>枝>秆;P、K元素的含量顺序为:笋>箨>叶>枝>秆,其中N、P、K三种元素在笋中的含量最大。根据合江方竹营养器官养分分析计算其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分别是:N 175.78 kg/hm2,P2O513.36 kg/hm2,K2O 112.07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