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地下水源热泵运行"安全性"角度出发,对3个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的办公建筑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变流量运行方式对含水层参数变化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地下水源热泵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取水系统井壁处孔隙率和渗透系数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对地下水源热泵运行方式的区域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寒冷地区、严寒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分别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变流量运行方式运行5 a后对含水层孔隙率的影响程度与定流量运行方式相比分别减少了45%,48%和44%,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程度分别减少了48%,51%和46%;在考虑气候区对建筑负荷特性影响时,地下水源热泵采用变流量运行方式的区域适宜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的"抽—回"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水水质的变化,选择池州某地下水源热泵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各项目所在地段的水文气象、地质、水文地质和水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水质水化学类型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受热泵系统影响机制,进行水质变异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改变了工程所在地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水质变异成因中常规的动力场、温度场和化学场因素影响可恢复,地质结构因素影响不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根据沈阳某化工集团厂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将评价区含水层概化为单层非均质不等厚各向同性的二维非稳定潜水渗流系统,建立地下水渗流数学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系统模拟、预测厂区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规律.预测结果表明:以2005年地下水流场为初始流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下水流场与现状相比近期变化不大;工业区扩大后,由于需水量的增加,开发区及周边于洪区两个水源地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大明显,2025年后地下水水力梯度在这两个水源地边缘增大.  相似文献   

4.
考虑滞流作用的潜水变边界井流模型及求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渗流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潜水渗流场的滞流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将渗流场划分为影响区与非影响区,分析了潜水渗流场边界的可变性,建立起潜水含水层变边界渗流的数学物理模型。每个潜水含水层变边界井流计算模型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不同隔水周界的"割离井"模型的叠加,应用叠加原理,完成了给定时段内的变边界计算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5.
针对潜水非稳定渗流的边界问题,以河间地块模型为例,研究不同边界位置条件下各时刻地下水渗流过程。结果表明,渗流场在未波及到假定的最小边界时,不同河流间距下地下水渗流过程相同;渗流场波及到边界时,相同地段累积差存在不为0的值,地下水渗流过程不完全相同。并结合研究区存在一个未知边界时况,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6.
非稳定边界条件下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目标是复制和再现实际地下水流状态。非稳定边界是指,模拟流场和外部环境通过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具有重要影响且该交换规律难以准确刻画的边界。对于潜水含水层平面二维非稳定流,边界的非稳定性集中体现在水力坡度和含水层厚度上,可以借助迭代法实现模拟,应用该方法成败的关键在于相邻二时段边界渗流量的差值是否满足精度要求。给出非稳定边界条件下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实例,并综合采用水位拟合、水量均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识别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的尾水隧洞开挖可能引起的周围地下环境的变化,在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地下水分布特征和平硐、尾水隧洞开挖引起的强排水特征,概化出工程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了工程区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模型。采用求解有自由面渗流场的改进的截止负压法、改进的排水子结构法、管道子结构法和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等理论对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平洞开挖和尾水隧洞开挖(衬砌后)不同施工阶段的非稳定渗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尾水隧洞开挖(不衬砌)后、尾水隧洞开挖衬砌后这两种方案下地下水渗流场动态变化过程及对周围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①平硐和水道系统开挖对研究区地下水位下降有着直接的影响,且影响较大。②尾水隧洞衬砌300d后,地下水流场基本恢复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用数字模拟方法分析了沈阳城区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基于分析结果结合解析方法提出了沈阳城区地下水源热泵抽水井和回灌井的取水条件以及抽水井之间、回灌井之间、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的合理间距.对于指导沈阳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项目的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沙箱模拟地下水无压自流回灌试验,测得抽、灌井周围测试点的水头值和水均衡状态时的抽灌水流量,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MODFLOW数值模拟,为地下水源热泵工程的前期可行性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模拟试验方法,也为地下水源热泵温室利用系统回灌技术的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在分析肥城盆地含水层结构和研究区边界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建立的研究区模型进行计算求解。通过参数调试,软件计算地下水位值与实际观测值拟合较好,证明所建模型有效合理。并预报了研究区未来六年地下水流场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肥城盆地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贴体网格的微分方程生成法为基础,采用Thompson和Sorenson的思想,以指数函数作内插传递,根据网格正交性和间距的要求构造源函数,然后通过求解带源项的Laplace方程,实现了双流道泵叶轮内三维贴体网格的自动生成,并对该叶轮在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用该法生成的网格品质良好,能有效提高叶轮内部流动数值计算的前处理环节的效率和精度;网格疏密度可人为控制,且网格线与边界正交,便于湍流壁面条件的引入;编写的网格生成程序通用性强,经改进也可用于其他非规则几何形状流道网格的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离心泵混合网格优化算法,分别对四面体网格和三棱柱网格进行优化,会出现优化质量不高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建立一种同时考虑三角形形状和棱柱侧边正交性的三棱柱网格质量优化目标函数,并结合已有四面体网格质量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能够在优化的同时考虑四面体和三棱柱网格质量的目标函数。此外,对比分析了6种不同求最优值方法在迭代次数以及需求精度等因素变化情况下对混合网格优化效果的影响。数值验证结果表明,共轭梯度法和二分法相结合且权重系数取0.2的求最优值方法,其优化效果和效率最好;对比分析本优化算法与某商业软件中的优化算法,最差网格单元质量和整体网格的质量均有所提高,且本算法优化后得到的最差网格单元质量要高于某商业软件。所提算法的优化效果优于已有算法。  相似文献   

13.
渗渠反滤层是由不同透水性、厚度不等的多层含水层组成,是典型的层状含水层。渗透水流在透水性突变的界面上,由于水流的连续性,引发界面上水流产生折射,使得各层含水层渗透水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量存在差异,含水层平均水力梯度发生变化,渗透水流量随之发生变化。结合试验,运用水流折射定律,阐述了渗渠从闸阀开启之初到取水稳定的取水量变化过程以及产生这一过程的原因,当渗渠滤水管截取的渗流量等于表层滤层的渗透流量时,渗渠取水量便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带分流叶片的离心泵叶轮三维贴体网格生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泊松方程进行带分流叶片的离心泵叶轮内三维贴体网格的自动生成 ,并通过源项控制来满足网格的正交性及调整网格疏密。计算时根据边界处网格线正交的控制角和控制距离的几何约束确定边界条件 ,利用分块粘接技术生成了带分流叶片离心泵叶轮内的三维分块结构化贴体网格 ,从而提高了流场流动分析中前处理环节的效率和精度 ,能使在湍流计算中广泛应用的壁面函数法的条件容易满足 ,并能使普遍采用的压力第二边界条件直接用于计算中 ,还能满足差分要求 ,减小离散误差。  相似文献   

15.
离心泵叶轮三维贴体网格生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椭圆型微分方程法进行离心泵叶轮三维贴体网格的自动生成,可以满足网格非均匀性和网格可人为改变等条件。在生成网格时给定边界上的点与第一内点的距离以及两者连线与壁面曲线间夹角的边界条件,能使在湍流计算中广泛应用的壁面函数法的条件容易满足,并能使普遍采用的压力第二边界条件直接用于计算中,还能满足差分要求,减少离散误差。  相似文献   

16.
网格序列法在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地下水水位资料填绘、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实时反映地下水水位分布状况,揭示地下水漏斗演变规律,研究了网格序列法用于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格的顶点插值、状态编码、标值点确定等计算处理,结合地下水曲面水位梯度变化等因素,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分析、计算、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并能准确计算出各条等水位线所包围区域的面积。实验表明,所绘等水位线图符合实际情况,从而为地下水漏斗演变规律的可视化分析与研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The poor water quality of sub-surface drainage, hereafter drainage, water generated in the western San Joaquin Valley in California creates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farmers and water managers.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salt and trace elements in agricultural drainage limit the disposal options. In this constrained environment, determining the original source of drainage water is a crucial step in developing appropriate drainage management policies.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 of near-surface water-table fluctu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ubstantial groundwater rise observ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region's major water supply canal could not be attributed solely to seepage from overlying irrigated fields. An inverse solution approach is used herein to test the theory that seepage from the canal itself and/or that from surface water retention pond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structure from flash floods) is responsible for an accentuated groundwater mou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anal seepage is the more likely source of non-agricultural aquifer recharge.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双吸离心泵在液力透平工况下振动与噪声的变化规律,采用一种间接混合计算方法即计算流体力学CFD与LMS Virtual-Lab声学仿真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双吸泵内部声场进行求解.利用k-ε湍流模型对双吸泵进行三维非定常流场计算,并在分析出偶极子声源为流动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后,提取蜗壳表面以及叶片的压力脉动作为偶极子声源.基于LMS Vir-tual-Lab声学仿真模块,利用直接边界元法(DBEM)对内声场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得出了声学边界元模型表面声压级分布,以及内部主要检测点的声压级频率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叶片通过频率及其谐频是产生流动噪声的主频,在叶频处泵蜗壳进口和叶片的声压值最大;各谐频处流动噪声也出现了峰值,但随着频率的增大,流动噪声的声压值明显衰减.研究结果为泵作液力透平工况下减振降噪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