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竹园、青岛园、四盒园、快乐田园、天地之间和心灵的花园为对象,以王向荣教授的展园作品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5种"小中见大"造园手法(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俯视和仰视)在其中的应用。分析表明这些展园的设计手法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小中见大造园手法对构建中国园林的独特空间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中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俯视、仰视等5种"小中见大"造园手法,并对其进行透视证明,对这些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意义、转换方式和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韩雪  袁丽伟  刘海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13-19015
从框景的概念入手,探讨了框景的特殊作用以及框景位置的选择方法,回顾了框景手法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阐述了其在现代园林中的新用,结合古今对比的视角分析了框号手法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主要有借景、对景、障景、框景、夹景、漏景、点景.我国的园林造景,通过观赏点和景物的关系,运用以上这些手法来隔断视线,引导视线,来丰富景观,提高景色质量,甚至可以达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现代园林,不论是公园、小游园、屋顶花园、甚至是室内园,都传承着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为基础 ,对圆明三园之长春园的造园艺术进行了分析。长春园是继承圆明园造园的优点 ,总结其弊端而兴建的一座以水成景、以水串景的山水园。全园以山围空间、水为纽带 ,形成大小景区 1 5处。最常用的造景手法为 :小中见大、欲扬先抑 ,借景、障景等随处可见。其堆山理水手法纯熟 :空间划分时宽时窄、时明时暗 ,或清幽淡雅、或宽敞豁达 ,形成多种不同性格、不同氛围的空间。其造园艺术手法为平地造园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表现手法和主要特点,并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立意、造园手法、园林尺度与现代园林设计进行比较,得出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有益借鉴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为基础,对圆明三园之长春园的造园艺术进行了分析。长春园是继承圆明园造园的优点,总结其弊端而兴建的一座以水成景、以水串景的山水园。全园以山围空间、水为纽带,形成大小景区15处。最常用的造景手法为:小中见大、欲扬先抑,借景、障景等随处可见。其堆山理水手法纯熟:空间划分时宽时窄、时明时暗,或清幽淡雅、或宽敞豁达,形成多种不同性格、不同氛围的空间。其造园艺术手法为平地造园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如画"赏园与"如画"造园的影响,辨析景与画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揭示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所追求和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眼前有景,更是眼前有画。理解其中的差别,对传承中国传统园林如画赏园的观法和如画造园的现实操作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滥觞时期开始,植物和园林就密不可分,植物即可以营构优美的环境,又可以寄寓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题是普遍使用的点景手法,其中,匾额、楹联则是造园设计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除了能升华植物景观之外,还可寓情寄意,托物言志,将人们的园林美学和人生哲学与植物景观融为一体,深化人们对植物景观艺术境界的想象。通过对传统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之间关系的探讨,会给我们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与景题设计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苏州古典园林叠石艺术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雯睿  魏胜林  仲笑林  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11-13814
山石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要素,其理景艺术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精髓。笔者以苏州例证古典园林山石理景为实例,笔者以《园冶》等造园艺术理论为依据,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叠石艺术,旨在为园林专业学生培养园林文才和画意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独特,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该文总结了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特色,包括以自然为重、人文与自然结合、融合造景四要素、园中有园以及空间艺术多变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3.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绘画、手工等艺术紧密联结、源远流长,是中国园林大系中私家园林代表之作。简单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几个代表名园,并就其构景艺术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重庆展园的设计,体现巴渝传统园林特色。通过布局、建筑、理水、植物、山石盆景,提炼巴渝传统园林的造园要点,并结合现代工艺,体现节约、生态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以苏州古典园林留园冠云峰庭院为研究对象,以造园要素的量化特征及其意境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了我国古典庭院的造园艺术与手法特点。着重研究了冠云峰庭院建筑、峰石、水体的平立面布局在尺度上的量化数据及其特征;花木的总体布局特征;冠云峰庭院追园要素营造的实景与空间意境的联系;人与冠云峰庭院空间景境营造的关系。试图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传统庭院空间造园要素的营造手法及其量化特征;也提示观赏者在观赏具体庭院空间时,应从“切入点一路径一出口”的思考角度,来理解古代造园家营造具体空间的真正目的。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借鉴园林遗产精髓,并将其融入我国现代园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之中,逐渐形成真正蕴涵传统园林血脉的现代园林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避暑山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宫苑。她遵循了我国以自然山水为园林创作主题的传统造园手法,特别是注重园林理水,注重创造生动多变的水体空间,让"名园依绿水"形成"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的园林艺术风格。基于此,阐述了避暑山庄湖区园林生态景观特色,提出了湖区园林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藏传统园林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传力  魏琴  蒙乃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42-13044,13121
笔者依据造园规模、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等园林处理方式和西藏特殊的历史进程,尝试将西藏传统园林归纳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3个主要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西藏传统园林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认为西藏园林最终形成了以罗布林卡为典型代表的园林体系,并将西藏传统园林的特色归纳为:①园林选址及布局通常依附主体建筑周围的地势平坦之地,布局疏朗,规整大方,不作故意的曲折变化,林地、建筑、道路关系明确,密度很低,区别于汉地园林迂回曲折、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②造园要素以种植各类植物为主,形成注重绿化的造园特点,与汉地园林注重"理水"的手法相反,淡于"理水";③主要具备休闲娱乐、宗教仪式、政治职能3项园林功能,特别注重宗教仪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柱 《北京农业》2011,(18):47-48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9.
郭东阁 《河南农业》2019,(15):63-64
景题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声景景题是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感官体验的重要方面。通过声景声源选择、声景景题分类、修辞手法、体现意境等分析,将声源分为自然之声与人为之声。声景景题与五感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四感相结合,运用借景、反衬、用典、通感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烘托意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需要保护、放大有利声景,削弱不利的人为之声,以期为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创造有利的声景环境,给使用者以更好的体验感受,进而提高空间意境的营造水平,为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文人园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行概述,文人园林的植物景观独具特色,小中见大、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通过一系列自然元素,如园林里的山石、植物等表达,使得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更令后人触景生情,从而使意境无限深远;植物配置与造景更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