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述了江苏淮南小麦生产的现状、小麦育种的目标及方向,分析了近年来育成的镇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小麦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淮南小麦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江苏淮南麦区是中国红粒小麦的主产区,可分为软红麦与硬红麦2种类型.为了促进江苏省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带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时期江苏红粒小麦育成品种的性状变化.自1981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红粒小麦品种有53个,随育种进程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产量构成要素中千粒重增加最多,软红麦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硬红麦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强筋麦指标;赤霉病抗性改良较明显,白粉病改良有较好进展.育种技术中,常规育种仍然是品种选育的主体,常规育种中形成了滚动回交、协调选择等一系列育种理论,细胞工程及分子技术已经在江苏省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30年来的品种培育对小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7—2018年度陕西省小麦区域试验8组102个品种和丰乐种业小麦联合体试验黄淮南片区2组24个品种等进行调查和简要分析,并与我国黄淮南片区的小麦品种(系)相比较,指出了陕西省小麦育种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陕西省小麦育种的改进方向与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4.
扬麦13号是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路线育成的优质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安徽、江苏两省淮南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依据黄淮麦区自然、气候、生态特点,结合黄淮南片及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及多年育种、生产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该区小麦育种方向,从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亲本选择与组配、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加强后代抗病、抗逆、适应性选择等方面探讨了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确选用亲本、合理配制组合是小麦育种取得成效的基础。分析了优良组合"鲁麦14/豫麦13"双亲的突出特点和遗传特性,"鲁麦14/豫麦13"的正反交组合,由江苏、山西、安徽的5个育种单位育成并通过审定品种10个,其中国家审定3次,通过黄淮南片和3省14次审(认)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组合的育种价值。讨论了各育种单位推荐最优组合开展多生态选择和异地鉴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的市场推广和作为种质资源利用,连续分析了11年小麦品种新麦26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新麦26的品质指标受年际和地域影响较小,无论籽粒品质指标还是加工品质指标都比较高且稳定,为在黄淮南片小麦主产区进行优质强筋小麦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宜的强筋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因此,在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强筋育种方面,作为种质资源,要利用好新麦26,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引进、利用国内外的优质资源,积极发掘、探索新的近缘野生优质资源,丰富遗传基础,从而拓宽小麦育种种质库。  相似文献   

8.
江苏淮南地区小麦品种现状分析与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江苏淮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过程,近20年来全省小麦产量徘徊和波动状况及目前推广应用品种的品质现状等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淮南地区小麦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类型单一,品种更换周期过长和加工品质尤以制粉品质较差;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盐城是江苏粮食生产第一大市,小麦是盐城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笔者从本地区小麦产业发展简况出发,回顾盐城市小麦育种工作的历程,主要在分析梳理小麦育种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育种目标的制订、种质资源的引进、育种手段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小麦育种工作步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江苏淮南地区小麦品种系谱及育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江苏淮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历史;分析了大面积当家品种的系谱,指出目前生产主体品种遗传背景较狭窄,遗传基础较脆弱;讨论和分析了4个直接与育种相关的问题:1.拓宽种质来源,丰富遗传基础;2.切合生态特点,加强适应性和丰产性选育;3.正确把握品种抗性,降低主要病害危害;4.正确定位品质目标,注重发挥区域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