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运用DEA三阶段模型,对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粮食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同地区的环境变量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影响作用不同。将测算出来的粮食生产效率与耕地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粮食生产效率与耕地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耕地质量越好的地区,生产效率越高;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与耕地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粮食生产规模效率与耕地质量关系不明显。基于此,提出了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对环境变量采取"利用正向,抑制负向"的原则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发挥耕地质量的宝贵优势和重视纯技术效率对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耕地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耕地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2003~2011年黑龙江省耕地生产效率,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角度剖析耕地生产效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Tobit)对耕地生产效率变化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9年间黑龙江省耕地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884;哈尔滨、绥化等7个地区属于高效率地区,其中哈尔滨和伊春耕地平均生产效率相对DEA完全有效;鹤岗、大庆、牡丹江等3个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为较高效率地区;齐齐哈尔、七台河和黑河等3个地区耕地生产平均效率均在0.8以下,属于低效率地区。单位耕地面积农用机械动力、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3个变量对黑龙江省耕地技术效率正向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剖析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山东省134个县(区)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综合考察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963、0.996和 0.967,且三者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尤其 2002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区域性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从鲁西向鲁东递减的分布格局,而规模效率则呈现由“连片”高值区逐步向鲁西地区集中的趋势;同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鲁西地区集聚效应相对明显,而鲁东沿海地区空间随机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均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未来应在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同时,注重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途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洪波  陈浩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27-129,146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数量,也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质量。在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平衡制度下,耕地非农化主要是影响到耕地的质量。本文侧重从耕地质量变化的角度探讨了耕地非农化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水平负相关,耕地非农化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水平会下降0.1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耕地非农化造成了耕地质量水平的下降,并对粮食单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基于投入导向下的BCC模型对全国各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耕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区、市)的耕地生产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大省,以及在生产中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合理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均相对较高;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陕西省仍是一个耕地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耕地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并且投入规模相对不足的省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与规模农业的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对雇工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针对雇工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雇工劳动视角分析其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梳理粮食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黑龙江、浙江、四川3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不同前沿面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雇工劳动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雇工生产在粮食生产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4.7%的样本农户进行雇工生产,规模经营户的雇工需求尤为突出。农户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85.11%,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但技术效率的省际差异并不明显;农业雇工投入比例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效应趋势,雇工投入比例在25%~50%区间内,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控制变量方面,户主受教育年限、人均纯收入和地块面积对生产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种地规模、地块距离家的距离、地块受灾和差的土壤质量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开拓新型经营方式、建立有效劳动监督激励机制与"农业CEO"管理机制、重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津农业科学》2015,(7):58-6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1998—2012年近15年间耕地生产效率和影响耕地生产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得出:(1)新疆近15年耕地生产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历年耕地生产规模报酬为递增状况;(2)非DEA有效地区主要原因源自于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没有达到最优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与产出不足;(3)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因素对耕地生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面积比例、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今后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新农业生产设备、扩大规模经营等来提高耕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合理有效的效率评价手段是准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而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本文引入四阶段DEA法对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武汉、宜昌两市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效,襄阳市和神龙架林区仅在技术上有效,其余13个地区不存在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武汉和宜昌2市的耕地经营规模处于适度水平,仅襄阳市耕地经营规模过大,其余14个地区的耕地经营规模尚具一定潜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会加剧耕地资源投入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相对过剩程度,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会削减耕地资源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供给;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而耕地机械化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系统分析了1994—2013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总体情况、演化特征及地区间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段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作用的变动,为制定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对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地级市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张家口、承德技术效率变动剧烈,且整体上升幅度较小;沧州近5年来技术效率明显上升;石家庄市等其他地区技术效率平稳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不同,部分地区出现了偶然性波动现象。(2)与1994—2003年相比,2004—2013年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变化较大,机械总动力的产出弹性从不显著变为显著正效应;化肥施用折纯量的产出弹性从显著正效应变为不显著。(3)从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粮作系数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降低,但总体上两者对技术效率的作用仍然重要;人均GDP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自然灾害对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城镇化对农户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湖北、河南两省47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产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农户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平均值分别为0.635、0.680和0.942,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镇化则相反;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粮食受灾面积的增加则会阻碍其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