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概述了江西省地方稻种资源分类、东乡野生稻的特征特性、弋阳大禾谷种植历史和近年江西省粳稻推广种植现状,提出了江西省晚稻生产"籼改粳"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江西省水稻生产优势与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运用近20 a来江西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产量等多源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90-2011年江西省水稻的比较优势和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缺乏效率比较优势,三个比较优势指数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2)江西省市域水稻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总体差距均在缩小,其中水稻规模比较优势表现为"北进东移"态势,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3)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W"型变化,总体趋势为增加,从空间变化来看,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在景德镇和九江,面积减少占变化量的18.18%,上饶、吉安和抚州是影响江西省水稻面积增加的重要区域;4)水稻单产呈"之"字型变化,波动十分明显,总产时增时减,两者总体趋势均为增加,且水稻总产与种植面积具有"同增同减"的规律,南昌、上饶和吉安是影响全省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数据,采用H-P滤波模型以及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RLI)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波动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较为明显的年季波动特征,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波幅属于弱幅型。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分解角度,生产力效应是周期内江西省水稻增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播种面积效应、种植结构效应;细分到早、中、晚稻,从生产力效应来看,晚稻单产变化是影响水稻增产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早稻、中稻;从种植结构效应来看,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变化具有明显的减产效果,而中稻种植比例增长起到了较为有利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所带来的减产,但也表明江西省存在显著的"双改单"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江西省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典型的双季稻区,每年调出粮食40亿~50亿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南昌县是江西省水稻种植大县,其种植面积位列全省三甲,2016年水稻总产达102万吨,素有"鱼米之乡"和"江南粮仓"之誉。我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量充足,全年都有充足的日照,年平均气温达到17.8℃,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1常见的病虫害受各地的气候、水稻种植技术及品种影响,水稻病虫害有  相似文献   

5.
正江西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水稻"籼改粳"科技攻关力度,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自引进北方粳稻种植以来,江西省已持续7年开展"籼改粳"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探索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新路径,在多地开展生产比较试验,年筛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系)400余个,开展"密肥水保"等栽培技术试验,创新提出了"早籼超级稻+晚粳"和"一季中粳+冬作"两套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经过3年的初试表明,在江西  相似文献   

6.
"宜S晚2号"是江西宜春学院和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晚籼早熟新组合,介绍了其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乐平嘉绿农业有限公司坐落于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乐平市,是由江西省绿色产业集团和江西嘉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公司蔬菜种植基地位于具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乐港镇袁家村,现有蔬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全年生产绿色蔬菜9000  相似文献   

8.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金桥乡小桥村有一位葡萄种植能手——闵风根,17年前,他开始在家乡试种葡萄,随着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往日的荒山荒地如今变成了一片片"绿色长廊",他也从当初不懂葡萄种植技术的"门外汉",成为今日地地道道的葡萄种植行家。他不仅通过种植葡萄发家致富,而且还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15年9月,闵风根当选为江西省劳动模范。本期访谈,编者就带领大家了解葡萄种植能手闵风根的事迹,共同学习他的葡萄种植心得。  相似文献   

9.
正"黄华占"是广东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优质晚籼常规稻新品种,在江西省泰和县推广种植多年,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适应广等优点,被众多粮食加工企业高价抢购,深受农民好评。该品种产业化种植前景广泛,无公害大米企业化生产效益显著。"黄华占"在江西省泰和县种植多年,主要表现为:全生育期120~132天,株高95~101厘米,千粒重20~20克,结实率80%~85.8%,株型紧凑,茎秆粗  相似文献   

10.
刚过而立之年的江西省劳动模范方金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十佳流通大户".他创办的江西省临川市罗针镇丁湖食用菌厂已初具规模,拥有固定栽培房1000平方米、塑料大棚42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年创利润达10万元.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瘟病的控制新技术。[方法]以冈优晋恢1号和本地糯谷为材料,对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对叶瘟、穗颈瘟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而且增产、增收。[结论]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在生产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水稻生产对稻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大田生产上,转基因水稻对稻农的影响。利用对2002-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的17个自然村3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估算了农药施用和产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水稻可节省农药施用量达60%以上,能显著挽回由于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减少农民因施用农药而引发的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水稻配施氮肥增效剂节氮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研究了水稻配施氮肥增效剂的效果。结果表明 :施纯氮 2 70 .0 0和 3 0 3 .75kg/hm2 加氮肥增效剂 12kg/hm2 ,水稻产量高于单施纯氮 3 3 7.5 0kg/hm2 的产量。节氮 10 %、2 0 %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 ,既有利于降低成本 ,又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早稻分蘖化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出能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实用化药剂,1999年早季对不同配方的分蘖调节剂进行了大田控蘖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化控制普遍具有较高的控蘖强度,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但以不同类型药剂组配的调节剂表现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复方优于单方,其中以1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大,每穗粒数多,但有效穗较对照减少;以2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较大,穗穗粒数较对照略有减少,但有效穗数差异很小,而以1-7号药剂复配的部分调节剂,以C105,C145,C025,C175,C125和C135的控蘖强度大(较大),水稻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增加,结实性状好,有效穗数差异不明显,对纹枯病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品种的粳米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的米蛾幼虫对大米及米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受米蛾侵染后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碘蓝值和吸水率均有所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干物质含量有所降低,而多酚氧化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4个当地推广的水稻品种的稻瘟病进行调查和分析.品种的抗病性,与稻株的形态、组织结构有关,稻株叶片宽阔,披度越接近水平的品种,发病较重;叶片较窄直立上举型,发病较轻或不发病;组织柔嫩,叶片浓绿的发病较重;植株贪青徒长,氮肥过多发病重.鉴定出的抗病品种有:特优8、农大8、特优8-2、九稻44、辽265、梗89、超级稻、通223、通313、通308、吉205.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4种不同水稻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稻壳、菌糠、混合(菌糠和稻壳同体积)、土壤(对照)4种不同育秧基质,测定水稻秧苗在不同生长期、不同基质的秧苗素质.[结果]不同育秧基质与对照(土壤)基质相比较,秧苗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光合速率、鲜重、干重等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菌糠和稻壳同体积混合基质中秧苗的综合素质最佳.[结论]稻壳和菌糠可作为育秧基质代替普通土壤,并且能够有效地节约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