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0),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0、0.52~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相似文献   

2.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包含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两个部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是将麦草机械还田利用与机插稻技术相结合,实施稻作轻简化,构建资源利用、培肥沃土、节本增效、省工省力的稻作技术体系。一、麦秸全量机械还田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短期内对稻麦周年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典型稻麦轮作区设置了2种耕作方式(旋耕与耕翻)和4种秸秆还田模式(稻秸还田、麦秸还田、稻麦秸双季还田与双季秸秆皆不还田)的裂区试验。【结果】短期内2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旋耕处理有大于耕翻处理的趋势,但达不到显著水平。所有秸秆还田处理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壤全氮含量、总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方面,都以秸秆双季还田处理最高,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以全氮含量增加最多,达19.5%。秸秆单季还田处理在土壤总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秸秆不还田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稻秸单季还田处理除了土壤速效磷显著高于麦秸还田处理外,在其它土壤养分含量间没有差异。稻麦周年总产以耕翻处理略高于旋耕处理,秸秆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略减,各处理间产量均达不到显著差异。在短期内,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2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皆不会显著影响稻麦周年产量。【结论】稻麦轮作区推广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配合适当的耕作方式可以稳定稻麦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4.
<正>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将处理后的水稻种子直接散播在麦田,与小麦形成一定的共生期,收麦时留茬25~30cm,多余麦秆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该技术是集直播、免耕、套播、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具有轻简栽培、麦秸全量还田、培肥  相似文献   

5.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依托10a田间定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稻秸秆不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W)、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4个秸秆还田处理,分析5种...  相似文献   

6.
南方丘区两熟制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稻田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四川省两熟制稻-麦(油)秸秆资源丰富,但处理难的现状,研究了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秸秆还田种类(麦秸、油莱秸)和还田数量(全量、半量)的稻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麦秸、油莱秸全量还田增产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产4.84%、6.20%;秸秆还田节水效益不明显,麦秸水分生产效率未得到改善,油莱秸还田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增加,油全、油半处理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048、0.045、0.039、0.032;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土壤,土壤全N、P、速效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其中土壤速效氮麦全、麦半处理分别增加14.5、18.1mg/kg;此外,秸秆全量还田投入/产出值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稻麦两熟地区新型稻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超高茬免耕抛秧、麦草旋耕还田抛栽和超高茬麦套稻等适宜在稻麦两熟地区推广的新型稻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稻作土壤环境的变化及直播稻生长发育特点,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直播稻生长效应,同时提出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直播稻的量化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模式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麦-稻"两熟制稻田地区,创建了融秸秆还田、增产增效、生态持续等功能于一体的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技术模式。以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稻田保护性耕作和稻麦周年协同增产为目标,形成了该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阐述了该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后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简称麦秸覆盖还田)、麦秸全量翻埋还田栽稻(简称麦秸翻埋还田)和留5 cm根茬翻埋还田栽稻(简称根茬翻埋还田)3种处理下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量(纯氮195 kg/hm2)下,麦秸覆盖还田后85 d可自然腐解69%,无需增施氮肥。与根茬翻埋还田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3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2.1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7.8%、12.2%和52.3%;水稻生长后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1.1%。同时麦秸覆盖还田可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的农业科技及其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组织,其总的研究发展方向由加拿大政府掌握.把科技政策、研究发展方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自上而下提出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网络文化的兴起,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而各高校要对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小林  张挽澜  酒强 《北京农业》2012,(12):187-188
雪松是常绿的观赏树种,栽植时要选择恰当的栽植季节、苗木和采取正确的挖掘方法,后期管护浇水、施肥,加强高温季节以及越冬的管护。  相似文献   

15.
16.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王有俊 《农业与技术》2003,23(4):176-179
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分析认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是工作人员缺乏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障人身安全,战胜灾害(包括煤矿灾害).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